徐子方徐子方学术代表作古代小说研究

北京中科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徐子方学术代表作》,徐子方著,东南大学出版社年12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为徐子方教授多年来从事艺术学研究的论文代表作选集,分为“艺术艺术史艺术学”、“曲学与戏剧学”、“艺术家与文化学者考论”三大板块,构成作者在艺术学领域着力最著的三个研究方向,内容从美学与一般艺术学的历史及理论的 探索,到作为门类艺术之一的戏曲史论的系统阐释,从艺术家的个案分析,到中国古代乃至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宏观把握,涉及到艺术学理论和戏剧戏曲学科及专业的方方面面。

作者运用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不同门类艺术之间进行打通研究,力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进入到抽象,通过研究对象的思考揭示其内在规律,有助于将相关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并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目录

上编艺术艺术史艺术学

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

——兼对前人成说的清理和回应

一、前人“艺术”定义之评说

二、关于定义和史的正面回应

三、现状与对策

艺术魅力:真实生命之内充

生命层级与艺术表现

沦落与辉煌——一种艺术的反比效应

艺术史认识论

——基于前人相关观点的梳理和回应

艺术史三段论:原始、古典、现代

史前艺术论略

——基于欧洲考古学成果和一般艺术学的角度

非西方艺术萎顿与艺术全球化

一、殖民化与美非等洲艺术传统的中断

二、东方西化与现代艺术的趋同

三、全球化的话题

世界艺术史论纲

一、史前艺术寻根——欧洲大地

二、地中海的辉煌

三、东方之光

四、欧洲重登

五、艺术现代化与世界艺术革命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史揆要——附论《艺概》

一、上古:艺术理论分属诸子美学,实用工艺理论首先独立

二、中世:门类艺术理论分别发展

三、近世:由分而合——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趋向成熟

四、《艺概》: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新旧交合点

审美解放与艺术变迁

——兼谈中国艺术史的分期问题

元代艺术与中国艺术

一、文人画:造型艺术由尚实转向写意

二、元曲:听觉艺术的转型与综合性艺术的提升

三、元代:近古艺术的开端

艺术学学科错位及在中国大陆的出路

——兼谈艺术升格为学科门类问题

一、见怪不怪的传统:史和论的错位与断裂

二、艺术学在中国的命运及所引发的问题

三、分析与对策

关于英国高校艺术与人文教育情况的考察报告

中编曲学与戏剧学

中国戏曲晚熟之非经济因素剖析

一、原始宗教和神话的不发达显示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局限和戏剧土壤的贫瘠

二、生活和艺术观念的保守性以及所造成社会文化结构的惰性严重阻碍了戏剧因素发展中的综合进程

三、文人远离表演艺术而同仕途经济紧密结合使得我国戏曲产生长期没有创作基础

戏曲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六幅图像

本色与当行——兼谈元曲本色派问题

明初剧场及其演变

一、勾栏庙台:残存的历史记忆

二、教坊司及其演变

三、钟鼓司和内廷戏剧演出

明代北曲剧场盛衰论

一、定型化、僵化与杂剧的自我封闭

二、北杂剧市俗土壤失落与观众萎缩

三、北剧南曲之画地相角

四、整体艺术气势与“广陵散”

——北曲终成绝响

明杂剧分期论

明杂剧文献论

明杂剧曲体论

明杂剧风格论

论昆曲杂剧

传奇杂剧化与杂剧昆曲化——再论昆曲杂剧

北曲南唱和昆唱北曲

——元明戏曲曲体发展演变的一点思考

童子戏简论

淮海戏简论

戏曲学——中国戏剧学论纲

一、戏曲学:定义、性质、方法

二、戏曲理论——戏曲学之基础

三、戏曲史——戏曲学之源泉

新编中国戏剧史论纲

一、缘起

二、上篇:中国古代戏剧

三、下篇:中国现代戏剧

四、余论

关于当前戏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戏曲概念和定义的本质——扮演故事

二、剧诗和诗剧:美学意义?抑或文体学意义?

——兼谈戏剧和诗歌理论的分合交叉

三、单折戏——中国式独幕剧

下编艺术家考论

浪子斗士大师——关汉卿的心态特征

一、身世及人生道路选择

二、浪子心性,斗士精神

三、升华——艺术之变革与创新

元曲家生平及心态三题

一、扑朔迷离的卢挚和徐琰

二、在传统和现实间徘徊的张可久、徐再思等

三、乔吉、宫天挺式曲家心态特征

从知恩图报到自悔自责

——试析赵孟的心态历程

一、知恩图报.赤心输诚

二、“自念”顿悟.自悔“罪出”

遁入画境——黄公望等心态描述

戏曲与古琴的生命互动

——朱权及其“二谱”简评

朱有燉及其杂剧考论

一、生活经历与创作概况

二、节令与贺寿:雍容的藩府气象

三、历史与现实:人伦的沧桑大道

四、妓女和宗教:良苦的教化用心

五、创作风格:继承与创新

汪道昆及其杂剧创作

关于洪昇生平思想的两大问题

《桃花扇》的文化解读

关于赵琦美与抄校本古今杂剧的几个问题

一、“也是园古今杂剧”还是“脉望馆古今杂剧”

二、“脉望馆”是否“古今杂剧”抄校和收藏之地

三、武康为赵琦美之终老及归葬之地

四、结论

后记

眼前的这一部书稿,收入三十余篇文章,系笔者整理30余年来从事艺术学理论和戏曲史论教学科研的部分成果结集而成,根据学院和出版社的统一安排,题名《教授学术代表作》,对我来说,这么个题目不那么名副其实。由于自身所从事专业口径宽,涉及范围比较广,所选文章并不能涵盖全部。

《关汉卿研究》

和目前从事艺术学理论专业的许多同行一样,我是学中文出身,研究生开始即师从 文艺理论家和古代文学研究家霍松林先生治中国古典文学。先师学术口径更宽,古今中外无不涉猎,同时还是名闻遐迩的书法家和诗词楹联大家,这都深深影响了我。

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我侧重于古代戏曲,先后以《论明杂剧》和《关汉卿研究》两篇论文完成学业,相继获取硕士和博士学位,后至东南大学任教,出版了《关汉卿研究》、《明杂剧研究》等学术专著和一批论文。

《明杂剧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中叶,学校准备大力发展艺术学科,我长期从事的古典戏曲研究同时属于戏剧戏曲学之一部分,而后者按国家学科目录又为艺术学的一门二级学科,于公于私我必须积极参与东南大学艺术学的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又并非空对空,它必须由学术研究支撑,于是顺理成章我的学术研究又拓展到艺术学,在坚持原有学术领地的同时,又陆续出版了《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与艺术史论》、《世界艺术史纲》等艺术学理论专著,发表了《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艺术魅力:真实生命之内充》、《生命层级与艺术表现》、《艺术史认识论》等系列文章,并主编《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新论》,撰写《中西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之比较》等论文参加相关学科建设的讨论。

《曲学与中国戏剧学》

应当指出,在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创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在美学的宏通和门类艺术学的精深之间找到合适的支点,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科的奠基人张道一先生倡导“美学下去,艺术上来”,与美学前辈朱光潜先生“不通一艺莫谈艺”的观点正有前后相通之处,都是说必须处理好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不能一味天马行空。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的专业探讨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戏曲史论这一块阵地。

这些年来,先后出版了《明杂剧史》、《明杂剧通论》、《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等学术专著及一大批学术论文,学术兴趣甚至延伸到文学和文化领域,出版有《元代文人心态史》、《千载孤愤——中国悲怨文学的生命透视》、《詹天佑传》等学术专著及相关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皆极大地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也有助于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的提升。

《元代文人心态史》

不久前出版的《世界艺术史纲》即 限度地展现了宏通和精深的结合,受到了众多学界同行的好评。

清华大学陈池瑜教授称:“著者站在一般艺术学和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将世界艺术史看成一个多元互动的跨文化系统,对人类艺术的发展脉络作宏观上的勾勒和阐释,建立起崭新的世界艺术史的理论框架,为中国的世界艺术史学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世界艺术史纲》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心峰教授主持撰写的《年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发展报告》称该书“既是一部富有原创意义的学术专著,也为艺术学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部紧缺的高水准教科书。”这些当然更多地是鼓励,鞭策着我在打通和综合各门类艺术方面进一步努力。毫无疑问,我还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作者近照

,借此书出版之际,谨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们表示感谢,感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和东大出版社。回报他们的,只能在学术道路上更加勤奋和努力。

徐子方

年秋于南京味宁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