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文学考研上岸经验贴北京的花开

刘军连医生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9365422.html

对我个人而言,可能是由于性格的原因,我不是那种非常努力的人,也不是那种天赋型选手,更多的是如流水一般缓缓流淌,在日积月累的积淀下向前推进的普通人。

对我而言,初试专业课的备考有效学习时间只有7月到~12月,因为我是在大四才决定考研的,从4月~6月学校有各种事情,有关毕业论文,党员的材料整合以及转关系等等都使得前期的我无法静心备考,等到快7月份回家才开始正式准备的。因此5个月的学习让我能有专业课+的成绩我就已经非常满意了,也证明了我的学习方法是有效的(但在前期我也不是没有看书,抽时间过了一遍书,但确实没记住很多)。

在回家备考这期间,我确实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感觉到痛苦,也不觉得每天的生活枯燥。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历过无数次英语阅读带给我的挫败感,政治题的错一大半或者是专业课的遗忘,但这些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可能会短暂的emo一下下,但更多是觉得掌握的还不够,不会太打击自己,相反是一种庆幸,觉得还好是在备考阶段发现问题,而不是在考场上。

所以在复试中,考官经常会问“你在备考期间经历了哪些挫折?”。在复试准备阶段,这个问题确实让我想了很久,因为这段经历对我而言真谈不上挫折,更多的一种充实感(更多复试经验之后会出,可能我的挫折是从准备复试开始的,最终也在复试成功逆袭)。因此我认为在这场战役中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备考时间总安排

4月——6月一轮,打好基础的关键,也是理解基础的关键。在这个阶段,对于专业课,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脉络体系,每个知识点针对它的年份,以及该年份围绕这个知识点上下衔接的其他内容也要熟悉。

我想强调一下共时和历时性思维,就比如针对古代文学,问陶渊明的相关内容,除了作家本身的特点,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时期;作家创作意识更加明确;题材也十分广泛:神仙、山水、田园、人体等都有涉猎;文学作家对于语言的运用注重自然天成之美;文学体式的深入探索,五言、七言、歌行等等。(再发散思维,三曹、七子,古诗十九首都是常考的,歌行也可以想到李白和白居易,尤其是白居易新乐府运动从魏晋南北朝学习了不少,还有什么元白诗派、张王乐府。我平时特别喜欢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一个点,把自己能想到的都写下来,在遇到不会的论述和名词解释这个方法简直无敌,就算考场上这个问题你没准备,也能洋洋洒洒写个1千字)。

当然这个阶段是以框架为主,先把枝干理顺,才能往里面填充。同时要注意,首师大论述就两道大题,以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为主。所以名词解释是大头,希望大家不要只背单独资料上简简单单几行字,我用了三份资料,把重复的名词解释进行互补,对额外的新的名词解释又进行了添加,这些工作都尽量在一轮完成。

7月——9月:开始着手背诵,或者将一轮没完成的工作进行补充。我自己不是记忆力超群的人,可能我曾经也有10天背完专业课题库,并且能完整默写下来得了99分成为年级第一的壮举(那是在大二某学期进行专业课期末备考的过程中,现在想想只能说,诶~年轻真好啊,想当初得了99分老师还特地找我谈,问我怎么能默写的一字不落呢)。

我认为,一字不漏进行背诵,默写出来的都不会是完整的,何况是你挑重点背呢。在前期,我建议能一字不落背就别偷工减料,背诵的过程是在学习语言的术语。挑重点背是集中在后期,需要高强度高度集中,快速过知识时用的方法。我个人背诵喜欢一字不落的背,因为我觉得自己组织的语言与专业书大佬的语言还是有区别的,批卷子的老师也能看出谁是考场上现编的,谁是真的下了功夫背书的,当然会给勤奋的孩子多几分了。

所以我喜欢早早开始背诵,多背几轮,考研的过程是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太多人只重视投入了,大家一定要避坑!同时我自己感觉,如果你自己背的轮数多,也会增加很多自信心,会觉得其他人还没开始呢,我都背完好几轮了,这样在无形中会减少很多压力和焦虑。(这种背诵方法仅适于有过一字不落背诵经验的同学,很多人用这种方法会感到焦虑,这种方法背起来确实慢,所以如果不适合你,就还是按自己舒服的方法进行记忆。一字不落也不是说资料上的要全背,对于一些废话和车轮话能省就省,在前期能多背就多背)

10月——12月:重复、重复、再重复。扎扎实实过完两轮,有了第二轮背诵的基础,之后会相对轻松和平淡一些。不断经历遗忘,不断进行重复,知识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体系和内容,就像一个完整的面包,里面筋脉已经全部搭建完毕,知识点的内容和形状你已经全部了解,现在就需要你不断往里填充。

到这个阶段,虽然有了英语作文和政治的压力,但每天给予专业课的时间还是不能少,否则前期基础的搭建可能赶不上遗忘的速度。所以后期一个月基本上就能过完一轮,基本上10月和11月能过两轮,这个阶段周期不能太长。到了12月甚至可以一周甚至三天背完一轮,到了最后所有的知识点都烂熟于心,可能无法完整默写,但你默写的过程中,大脑会替你筛选出重点知识点。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建议能多背就多,甚至一字不落进行背诵,因为如果你背的一句话里有重点和次重点,大脑会帮你自动选择的。但如果你背的时候就只背重点,大脑是无法选择并且帮助你更好记忆的,它会下意识觉得都是重点,都要记忆,会不自然产生排斥。一句话是由重点和次重点串联起来的,对于大脑来说就是“劳逸结合了”。

每日时间规划

因为常年的习惯,我不是早起学习的鸟,早起让我头晕,让我烦躁,甚至是厌学,早起傻一天真的就是我。刚开始可能还会挣扎一下,但之后我决定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学习,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享受学习,并且调整好心态。

下面给大家说一下我每天学习的时间:

首先,不管我几点起床,一定要先学3-4个小时再吃饭,先写个计划安排,然后是专业课学习(我没有吃早饭的习惯,所以第一顿是午饭),就算我10点起,我也会1:00—2:00再吃饭。空腹会让人清醒,并且因为我当时找了一堆研友,天天在番茄自习室记录学习,早上一醒来会看见大家已经学了很长时间,一般考研的同学都是7—8点起床,11:30—2:00休息。我晚起就不会午睡了,直接肝到晚上吃饭,追赶别人实在是太快乐了,尤其是到晚上的反超,绝地反击了好么?!),晚起会多多少少有些紧迫感(注意!看到别人学习比我久,我不会烦,也不会焦虑,只想追赶上他们,像打了肾上腺素一样,效率奇高。附:找研友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哦~)。

然后大概中间休息40分钟,下午继续学2:20—6:30/7:00,下午以英语为主每两个小时休息一下。我个人注意力还是能保持挺久的,所以没有用45分钟作为一个空档,根据自身进行安排。在后期又加了政治。晚上吃饭40分钟。之后7:40—10:00专业课,中间洗漱,10:30—12:30英语/政治/专业课查漏补缺。我感觉这样算下来,每天学习时间也不少于别人,同时我在学习阶段基本上不看手机,可能就是偶尔看看番茄计时的情况。我每天近乎一点才结束当天的学习,之后才会在床上玩手机,会玩到2—3点。熬夜真的很不提倡,但我常年习惯了这个作息,并且这种学习能让我感到快乐,我相信没有哪个备考的学生敢像我一样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了。但我这里也绝对不是提倡大家都像我这样啊,我当然也敬佩那些早起早睡,严于律己的人,尤其坚持早起的人真的是大佬,绝对salute!

我在这里要说的就是,晚起不一定考不上,大家一定要找到自己舒服的方式学习。我确实不明白,在网上很多帖子都在贩卖焦虑,说要几点起几点睡的,完全没必要。还有说考研就是一场苦行,在我这里可能有些夸张了,找到自己的节奏,享受学习的过程,期间不痛苦,甚至是平静,就是最佳状态。没必要为了考高分压制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有很多人在考研期间没有社交,甚至痛苦到自残,我都不懂是为什么。人生不只有考研,在备考期间也可以偶尔停下脚步看看生活。

古代文学科目经验

首师大针对古代文学的考察还是相当重要的,无论是还是,各种题型,都会涵盖其中。主要包括:填空(名家名品,古诗词的上下句)、名词解释(有主流也会有一两个不常见的)、赏析(分析以往真题发现以辛弃疾、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等作家最爱考赏析,需要多下功夫进行练习)

同时首师大是近几年改大综合的,针对大综合以前的真题也需要多加练习,很具有参考价值。比如以往的论述中(以前古代文学专业代码),以陶渊明考察次数最多,以及《桃花扇》、《红楼梦》、《史记》和杜甫仅就考察过4次,这些可能会在改大综合以后的填空、名词解释甚至是古诗词鉴赏中出现,我们都需要细心学习。

虽然报考文艺学方向,但在古代文学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每个名词解释都是我自己融汇好几个资料共同形成,每一个真题的赏析我都有练习并且借鉴了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系列赏析辞典,对我帮助很大。并且我认为对于鉴赏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有类似于高中语文诗歌赏析针对“诗眼”“词眼”进行的逐句赏析,也有在积累了大量文学常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知人论世,再到借古谈今,融合典故等等多样的方式,可以结合不同的诗歌,用自己常用并且有把握的形式来进行。现当代文学科目经验

其实对于现当代,我应该是除文艺学外最有感情的一门课了。在校期间,我也是现当代分别考了96和99分,才能稳坐年级第一的宝座。对于现当代,首先我在前期看了某站山东大学黄万华老师的网课(前俩天发现网课都被挂了,好像网易云公开课上有)。黄老师的网课真的有令人欲罢不能的魅力,从老师的讲课中,我感受到的是老师不仅给予我们的深刻理性的批判思维,同时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以一种启发性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教授,引发我们进行自主思考。(如果时间来得及,听听课真的很有帮助,同时也会加深记忆,但还是要以课本为主,网课可以当作一种放松形式进行,主次不要颠倒)。

对于首师大,其实对于现当代的考察并不是很多,除了其他几门课都有的填空和名词解释外并无论述,但是恰恰是因为不考论述,才更难把握。总是以赏析和评论的方式进行。对于赏析,确实也是一个难点,首先是对于现当代作家,尤其是当代作家要非常熟悉。但同样首师大很多年都出现代诗歌的赏析,今年出了一篇鲁迅的散文,在考场上确实令人有些无法下手,但如果好好练习了诗歌赏析的方式,散文的赏析也是很好把握的。同时课下也不能一味只复习诗歌,散文和小说也要好好准备。推荐刘俐俐老师的《中国短篇小说文本分析》会有一些启发。在平时也要积累相关理论,尤其是一些作家特有的气质,一定要熟悉,在写作中的语言也要好好练习,要更加客观,更加具有理论色彩。

外国文学科目经验

自通过以往真题可以看出,首师大比较文学的题目比较基础,但也更加考验学生知识的广泛性和对于问题理解的深刻性。改大综合以前的题目重复率较高,主要还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中,但对于20世纪欧美现实以及之后的现代主义考察也较多,甚至与其他学校不同,首师大比较文学也爱考古代亚非和近现代亚非时期的知识点,所以真题的研究是十分关键的。比如常考:《源氏物语》的名词和论述、《旧约》和《新约》的名词、现代主义爱考《喧哗与骚动》等。

改大综合以来,老师们出题可以说非常仁慈了,20世纪以后的知识点基本上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论述主要考19世纪以前。但这并不是说19世纪以后的论述你可以不背,至少近十年所有的论述和简答都要背熟,才会有底气,考场上才不会慌。比较文学备考初期确实量很大,会觉得不好背,当只要当你把文学史脉络理清,把每个时期的特点、国家的特点、代表作家的特点背熟,一切都非常顺理成章,无论出什么题,都能流利默写下来。

文学理论科目经验

怎么说呢,如果不是想考这个方向的同学,背起来确实很不容易。我自己是报考这个专业的,所以背起来还算得心应手。首先对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