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桃花扇,几人能懂李香君

李香君,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吴,江苏苏州人。她与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等被一同称为“秦淮八艳”。明末清初的时候江淮河畔生活着八个有才情的女子,只是她们命运坎坷,身处青楼高墙之中。论相貌、论才气,在“秦淮八艳”里,李香君都不算是绝佳,而后人却把她列为秦淮八艳之首,到底是为什么呢?李香君为什么能超越陈圆圆和柳如是成为“秦淮八艳”之首呢,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秦淮八艳”当中只有李香君有故居存留至今,而且有史考究,大家到南京游玩的时候,可以在南京找到一条街名叫钞库街,李香君故居陈列馆就在这条街上。第二、源自清朝文学家孔尚任所著的《桃花扇》,这部书名气很大,里面的女主人翁说的正是李香君。第三、李香君有风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香君在忠奸是非和家国大义上分的很清楚并且有自己的见识和执着,这在后面我会讲到。有故居遗留又有文学佳作流传,加上本人才气很大又有一身傲骨,李香君自然位居“秦淮八艳”之首。李香君原来是不姓李,她的父亲姓吴,是明朝东林党人,当时朝内有大奸臣魏忠贤,而东林党和魏忠贤是死对头,李香君的父亲因此得罪了魏忠贤从而遭到了陷害。什么是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党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李香君从此家道中落,后来流落江湖被李贞丽收养,从此改姓李,李贞丽是出身媚香楼,在义母的教导之下,李香君很快成了媚香楼的头牌。本为良家女的香君不幸流落风尘,幸好她的样貌俊俏又十分的有才气,所以即便沦落风尘仍然可以坚持自我,也因此她的名气很大,致使很多文人雅士宁愿散尽千金也要见之一面。转眼到了年也就是崇祯十二年,这年李香君16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这年正值春暖花开之际,才子侯方域号朝宗,从河南来南京准备参加考试,这年他22岁,因为才气大知识渊博,他本人根本没有将这场考试当回事,于是和友人一起沿着河边游玩,这时远处正传来一阵阵美妙的歌声,侯方域听了不禁大加赞叹。在友人的提示下才得知这便是李香君的歌声,“李香君”侯方域被惊住了,这就是李香君。既然到此侯方域怎么也得见上一面,于是斥巨资终于得与美人相见,这一见,二人便一见钟情。侯方域出自官宦世家,父亲是明朝的财政部部长,可以说是有钱有文化,绝对的贵族,这和李香君平常所见过公子哥都不一样。正当香君请侯方域进房门的时候,侯方域一眼便看到了正对门的墙壁上挂了一幅画名叫《寒江晓泛图》画风很俊秀,旁边还赋了一首诗: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不知何处烟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侯方域直夸这首诗意境悠远,转头便问香君这是谁的手笔,香君如实回答说是自己所作,侯方域本以为香君只是容貌第一没想到才情居然也如此高深,更是被吸引住了。于是二人你来我往就好上了。侯方域希望香君可以完完全全的属于自己,不用再去伺候其他人,但这需要一系列的流程,在当时这叫梳拢。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可惜侯方域没有带够银子,无能为力。正当此时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梳拢仪式很顺利地办了下来。当夜侯方域将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扇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他当即在扇子上提了一首诗以此来赞誉香君的美貌: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清溪尽种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从此李香君便和侯方域相守在一起。李香君深察侯郎的真心挚意,从此便留他住在了媚香楼中。但是,他们不知道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其意图是想拉拢侯方域入僚。阮大铖本是明末戏曲家和文学家,人品却十分低下,他与魏忠贤互相勾结,当时的东林党中有位名叫陈贞慧的官员看不上他的为人便在崇祯皇帝面前弹劾他。阮大铖知道陈贞慧和侯家交好,所以想以曲线救国的方式收买侯方域,希望侯方域可以在陈贞慧面前帮自己说说好话。侯方域尚自犹豫,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拔下来了,香君说:“相公为何如此糊涂,阮大铖与大奸贼魏忠贤勾结屠杀了多少东林党人,难道非要为了这一点钱就与他为伍嘛,我这些年也攒了些钱,等我把首饰都卖了不够的我再去向姐妹们借“。正是这一段话骂醒了侯方域。李香君坚持变卖了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俗话说:家有贤妻夫祸少。侯方域称李香君冰清玉洁宛如桃花,没想到这一比喻,就真的出了血溅桃花扇的事情。年李自成闯入北京城,大明子弟纷纷南下,跑到南京这索性建立了南明王朝。没想到这时候阮大铖发迹了,他一得势便想到了报仇,何况同在南京,下手也方便。阮大铖便以侯方域与左良玉关系甚好为由要逮捕他,被得知情况的杨龙友前来报信,香君劝侯方域赶紧逃走,侯方域舍弃不下香君希望她能跟着自己一起跑,但香君知道,相公一个人跑尚且不易,如果再带上自己更加跑不掉,所以他坚持要侯方域一个人逃走,她自己则守在媚香楼等侯方域回来。侯方域终于逃跑了,阮大铖扑了个空。事后他一想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只要李香君在侯方域迟早会回来。紧接着他撺掇京都御史田仰迎娶李香君为妾,一面拉拢田仰,一面报复侯方域。派去媚香楼说亲的人被骂了回来,只见李香君拿出侯方域送给她的定情扇子,直言说这辈子所有的心思都在这里了,即便是饿死也不肯下媚香楼。面对李香君的拒绝,阮大铖直接来了个抢亲,香君气愤不已,她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在侯方域送她的扇子上。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这把扇子就是那把大名鼎鼎的“桃花扇”。即便如此阮大铖仍然不肯放过李香君,等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这一招李香君着实无法抵挡,她一个青楼女子,哪里敢违抗圣上呢!宫门一入深似海,何时能再见到日夜思念的侯郎呢?陪伴她的只有那一把桃花扇。年(清顺治元年),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南京城不攻自破。南京城破之时,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出了“牢笼”,市街上已是一片混乱,清兵烧杀抢掠,难民四处逃窜。李香君高一脚、低一脚地向秦淮河畔走去,只见到处火光冲天,夜空映得一片血红。好不容易来到长板桥上,站在桥头,向媚香楼方向望去却发现媚香楼也已隐入一片火海之中。媚香楼没了,她如何等待侯方域归来,何况此时她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去了。李香君心里一沉,脚下发软,一下子跌坐在桥面上,脑子里一片空白。正巧,这时当年为李香君教曲的师傅苏昆生路过长板桥,无意中发现了坐在地上发傻的李香君,连忙将她扶起,才知她已无处可去,便带着她随逃难的人流,奔往苏州。其实,这天夜里侯方域也正在南京城里,他是在扬州兵败后脱身返回南京的。到达时正逢清兵肆虐屠城,他心里焦急地挂牵着李香君的安危,火烧火燎地赶到秦淮河边,却看到媚香楼燃成一团烈焰,熟悉的人一个也没见着。他在媚香楼附近徘徊寻找了整整一夜,却没能见到李香君的影子;其实那时李香君就坐在离媚香楼仅有一箭之遥的长板桥上,无奈老天戏弄人,偏偏没让他俩相遇。李香君在南京受尽苦难,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与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为尼。关于李香君最终结局有几个版本:版本一:李香君自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她便一心决定皈依佛门,她心底明白万事万物皆为空,过往的一切都在那声声木鱼声中消散不见了。面对过往挚爱,李香君为了侯方域的仕途也为了自己的一方清净,遂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侯方域,让他以家国天下为重,不要再贪恋儿女私情。自此,李香君便常伴古佛青灯,据说侯方域看到信以后不久也修道去了。版本二: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妾的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与侯方域鱼水情深,琴瑟和谐。几年以后,她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可与此同时,她的身份暴露。侯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公公不能容忍家门出了一个青楼儿媳,把她赶到侯家的别院。李香君因此心病难消30岁便香消玉殒。版本三:在孔尚任的《桃花扇》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那把“桃花扇”伴着李香君从爱情的梦中醒来,摆脱了红尘的虚妄而入山修道,遁入空门。当侯方域百般打听终于寻到了香君,可这时的李香君一颗心是平静的,她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能改变自己的只有心境,她要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殉节,也许只有寻求内心的安宁,才是人生的乐土。于是她将怀里的桃花扇还给了侯方域,侯方域见状,知道香君心意已决便不再勉强,他失魂落魄的向山下走去,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无论是哪一种结局都摆脱不了香君悲惨的命运,一代红颜,“曾恨红笺啣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远去的清流,衬托出秦淮河的无奈,红颜劫,红颜殇。李香君爱得浓烈而痴迷,她一生只钟情一人。但是她不在爱情中迷失本性,当爱与道义相冲突的时候,她把道义放在中间,宁做那晶莹的一地碎玉,也不做苟活卑贱的全瓦。桃花扇上斑斑血迹,祭奠的是一个烟花女子的忠贞,她可以为爱而生,就可以为爱而死。这样一位烈火女子,怎叫人不感动。自古道:红颜易老。但搁在李香君身上明显是多余的,我相信她的精神不曾散去,仍在愈发生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