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崔说名家郭西元传统文化精神的耕耘者

文丨崔莲玉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是读着辩证法长大的,因此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但我的骨子里,被一种东西强烈的吸引着,回过头来一看才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

记得我初中毕业后读的第一部小说,是从邻居张先生处借的一套竖版繁体字的《三国演义》,我自己掏钱买的第一部小说是《红楼梦》,后来陆续有了《水浒传》《儒林外史》《牡丹亭》《桃花扇》《唐诗三百首》等,虽然当时能勉强读出故事,甚至有些不知所以然,但有种无形的力量在影响着我,读书的习惯,一直坚持到如今。

郭西元先生长我17岁,隔着一代人,读他的画,品他的艺,识他的人,我一点都不会怀疑,他一直都在寻找,一直在创作,一生在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记得10年前,有幸参加了与美协和几位美院领导及学者的一个研讨会,不知深浅的我发了一个大胆的言论,建议几大美院要修改专业课程,应设两大系统:一个是文化系统,设有古文课、诗词课、音律课、儒释道课、书画史课;一个是专业系统,设有书法课、临摹课、素描课、写生课、创作课、写意课。当时的学术主持仅是客气了几句,没有给出任何评价。事情虽然过去了这么久,可我的内心却一直坚定地认为,我的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

结识郭西元先生,让我找到了这种感觉,也验证了我当时的想法没有错。

郭西元先生是按照传统文化的脉络,用严谨的中国画精神在孜孜追求着。看他的作品,无论是花卉、还是人物、山水,写意性是他追随传统的根本,写与画,严格的说是两个概念,但现代人往往将其混为一谈,写,讲的是书法用笔,展现的是意趣横生,表达的是胸中之意。书法是绘画的基础,郭西元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因此,使他的写意绘画得心应手,特别是在他的花卉作品中,这种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在意境上,完全追寻着诗情画意这一理念,诗情才出画意,诗情更显画境,文化的积淀,古诗词的熏陶,使郭西元文人情怀始终流露于他的作品之中。看看他一些山水、人物画,简简几笔妙趣横生,或几个古意人物,或几团墨色,将境像打造的生动惬意。在看的作品中,难以看到大红大绿,也很少有精刻细凿,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有意而发。借物喻情、借景生情,以情造境,以境入神,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之妙,被他运用的出神入化。

我们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还有个认识误区,认为继承传统是过去的、落后的,甚至是固化的。这样看就错了,传统是历史的精华,继承是在精华中有新的发展和创新。看郭西元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他的笔墨是随时代的,无论是花卉,还是山水、人物都带有时代的特色。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绝对性,也不能有非好即坏,非正确就错误的极端观念。任何事物有主观意识,也有客观原因。郭西元坚守的这个传统,不是形式的,而是精神的,他是遵守着这个文脉,坚守着这个理念,将中国文人画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这样怀有文人情志的画家在当前很难寻找,以前能坚持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缺的不是技艺、是灵魂;缺的不是知识,是文化。文化是艺术的泉源,文化也是艺术的灵魂。郭西元之所以能在艺术市场狂热中气定神闲,靠得就是中华文化的滋养,靠得就是中华智慧的明辨。纵观当前艺术市场,经过虚火之后,一切正在悄悄回归理性,一切都在正本清源,一切更在返朴归真。

我一直很欣赏这句话: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大浪淘去,尽显真金。郭西元先生就是一块永远坚守、永远闪光的真金,他的绘画艺术,他的文人情怀,他的至高境界,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不断耕耘着……

-end-

更多精彩

往期回顾丨《中国画廊报》第六期郭西元专刊(上)

往期回顾丨《中国画廊报》第六期郭西元专刊(中)

往期回顾丨《中国画廊报》第六期郭西元专刊(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