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竹溪六逸”聚分离合,先后退隐归市、归朝。只有“六逸”之一的张叔明沉湎于桃园世外,而远离红尘。
前几年在徂徕山,李白中途回兖州家中照顾家室,几个月没有回山。韩准、裴政和孔巢父合计了一下,要出山去看李白,并顺便去拜访兖州刺史,让帮忙引荐引荐。当时陶沔已出山为官,只有张叔明自图清静执意不去。“六逸”解散以后,张叔明复去石门山继续归隐。他的家就在山后的梧桐峪村,后来又移居东去二十里的龙门山前南陵村。
这石门山在曲阜东北50里,海拔米,静而幽,悠而深,玄运静谧,古木苍苍。一个夏日的黎明,我和朋友二人,踏着古老的石板路进入了山门,两边藤缠花飞,绿树茵茵,曲径通幽,飞瀑流翠。它北望泰山紫霞,东眺蒙山云雨,左手牵着徂徕山风,右脚荡起泗水飞溅。
上山小道老子曾在山上讲学,之后山中建有道观,名全真观,明朝年间改为佛教寺庙,更名玉泉寺,因寺在石门山,又叫石门寺。虽为佛教寺院,仍保留下了很多道教遗迹。
当年孔子在清静的山中整理过《易经》,后来他的六十四代孙孔尚任,隐居山中创作了有名的《桃花扇》:侯公子参加京试落第,偶遇美女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情定秦淮。侯公子题诗香扇,作信物相赠香君,后李香君被权贵看中,被逼婚另嫁,她以死相抗,血溅桃花扇……心中思忖着桃花扇的故事,不知不觉已到半山,回首望山下:古寺在树丛中隐约可见,寺的左手边的话别亭,显得那么遥远而又虚幻---
公元年(天宝四载),李白和杜甫二次重逢,两人同游齐鲁。北上齐州东去蒙山,南去单父,不知不觉半年过去。到了深秋,杜甫将要西去长安,李白则欲南下重游吴越。于是,二人相约再游石门山,拜访继续在山中隐居的张叔明。三位老友重逢,白天去他的梨园里帮着摘梨,晚上在他的家中借酒相欢。三日后方恋恋不舍地告别。
张叔明所植梨树石门山这石门山两峰对峙如石门,又如二龙,这含珠台正好在龙口的中间,如同二龙戏珠。李白杜甫二人下山走到含珠台坐下,看着秋风吹摇着野草,看着黄叶在自由地飘零,看着天空的白云在默默地飘流,两人的心中带着一种离别的伤感,离别的愁绪。无尽的话语在两位诗人之间传递着。各自心中在想,这一别,天各一方,不知何年再能相聚?何时重开金樽?瞬间,李白脑海里构思出来一首送别诗,在下山的路上还在一直琢磨。
夕阳西下,李白杜甫经鲁城回到鲁郡,住在李白瑕丘家中。两人饮尽手中的最后一杯酒,已是黎明。一夜无眠!早晨,李白把杜甫送到东门外,把昨夜写好的诗递给了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时间如水,情浓如酒,别意如丝!“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诗坛的两位巨人,都没有想到,鲁郡东石门一别,今生再无相聚。
李白杜甫话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