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可能成为孙中山的衣钵传人,汪精卫竟然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有这么一段戏词: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以上的这句话,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经常在网络上被用于感慨历史的兴衰和人物的起落。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这句戏词被用来形容大汉奸汪精卫的一生格外的合适,也格外的恰当。

为了抵制原文抄袭的现象,文史不假只能在下载于网络的图片附加水印,实属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此声明,本人的所有原创文章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其余均属于无耻的剽窃行为!

汪精卫(年5月——年11月),字季新,本名汪兆铭,笔名精卫,浙江省山阴县人,曾经是热血青年,竟然沦为汉奸国贼。他长年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历任国民党宣传部长、国民党副总裁、军事委员会主席、行政院院长和国民政府主席等职。

年5月4日,汪兆铭出生于广东省三水,祖籍位于浙江山阴。他的祖父汪云是道光初年的举人,授官前往遂昌县做县衙的训导一职,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父亲汪瑎在读书进学方面并不顺利,一生辗转于广东各县做官员的幕僚,有些郁郁不得志。

汪兆铭出生后,父母对他寄予了无限厚望,希望由儿子来实现科举入仕的理想。幸好他本人也特别争气,不仅聪明伶俐,而且非常好学,四书五经和经典史籍都能融会贯通,很有读书的天赋。

不过,由于父母亲相继离世,汪兆铭只得跟随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寄人篱下的日子很不好过,他从小就养成了自卑怯懦和优柔寡断的性格,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后的人生悲剧。

汪精卫

年3月,汪兆铭参加广州府的科举考试,成功考取了第一名的秀才。而且,同科得中的还有他的二哥和侄子,分别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成就了“一家两代三秀才”的佳话。

凭借优异的成绩,汪兆铭争取到了官派留学日本的名额,从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和命运。留日期间,他迅速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理论和思想,成为了一名斗志高昂和意志坚定的革命党人。

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汪兆铭从此开始积极参与起草同盟会的纲领和章程。之后,他被派往南洋筹备同盟会的分会,还成为了《中兴日报》的主笔,开始使用“精卫”的笔名与保皇党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进行论战。

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温和的提笔论战已经不能满足于汪精卫。于是,他不顾孙中山的劝阻和挽留,执意决定采取激进的方式去刺杀当时的满清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载沣。

年1月,汪精卫与黄复生等人秘密抵达北京,开始付诸实施蓄谋已久的刺杀计划。设立“守真照相馆”作为掩护后,他们开始在载沣上朝的必经之路进行蹲点,逐渐摸清了对方的出行规律和安保情况,又到骡马市定制好大铁罐并且填装好炸药,准备在途中进行爆炸暗杀。

不过,由于缺乏斗争的经验,他们的行动遭到了泄密,还未真正实施就被清廷逮捕了。载沣原本准备处决这些企图暗杀自己的革命党人,但在肃亲王善耆等人的劝说下,最终决定展现满清帝国“宽豁大度”和“民主法制”的一面,将他判为无期徒刑。

狱中关押期间,汪精卫依然充满了革命的热情,依然乐观地看待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甚至于,他还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党人奋勇向前。

年10月10日,就在汪精卫被囚禁期间,蒋翊武和孙武等革命党人直接领导了武昌起义,成功建立起革命军政府。之后,全国各地开始纷纷响应,一举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帷幕。

为了应对突发局面,清廷紧急召集“皇族内阁”进行议事,可吵来吵去也没有任何的办法。最终,载沣只得无奈同意重新请出了袁世凯,还将军政大权都授予他。

这下,清廷的末日终于到来了。在北方的北洋军和南方的革命军两面夹击下,满清帝国已经摇摇欲坠,再也无法继续维系。

袁世凯为了塑造自己的民主形象,为了继续迷惑革命党人,将汪精卫释放后任命为议和总代表伍廷芳的参赞。受此影响,他成为了袁世凯的拥趸,还与君主立宪派的杨度等人联合鼓吹“拥袁灭清”以实现南北统一。

由于对袁世凯充满了幻想,汪精卫开始劝说孙中山主动让出临时大总统之位。为此,他还参加了“北上迎袁”的专使团,希望对方前来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和陈璧君结婚后,汪精卫带着妻子一起去法国留学,留下了未完的革命事业。面对袁世凯的一系列倒行逆施之举,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接连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这才紧急将他从法国召回国内。

回国后,汪精卫担任了广东政府的高级顾问,积极协助孙中山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不过,他对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不是十分赞同,尤其对于与共产党进行合作保留了意见。

年1月,随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汪精卫不仅被孙中山指定为主席团成员,而且还成功当选中央执委和宣传部长。从此开始,他真正走入了国民党的权力核心,也被视为是未来的接班人之一。

直奉战争期间,直系将领冯玉祥趁机发动了“北京政变”,一举囚禁总统曹锟并且掌控了政权。之后,他电邀孙中山入京共商国是,希望可以早日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

为了珍惜这次难得的和平契机,孙中山不顾个人病情坚持北上,结果却病倒在了北京城。年2月24日,宋庆龄、孙科、汪精卫、宋子文和孔祥熙等人来到病榻前,开始记录遗嘱。

孙中山的遗嘱一共有三份,第一份名叫《国事遗嘱》,其中提到了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第二份是写给苏联的,希望苏联政府能与民国政府成为盟国,以图共同携手前行。第三份是写给宋庆龄的,也被称为《家事遗嘱》,其中内容十分简短: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一切均付吾妻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立即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形象自居,还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会议。会上,除了确定“国民党总理”的称呼将永远保留给孙中山以外,还确定在今后实行集体领导制,将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大元帅府”改为“国民政府”。

由于孙中山突然离世,而且在遗嘱中并没有明确指定或者推荐接班人。因此,国民党内原本不明显的派系矛盾开始明朗化,各种势力都在蠢蠢欲动。最终,继任者的角逐主要在胡汉民和汪精卫之间展开。

年7月1日,汪精卫出任了国民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表面看起来已经成为了新的一把手。不过,这场角逐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由于胡汉民在党内依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所以二人围绕党首再次展开了角逐。

为了赢得军队的支持,汪精卫和胡汉民都在积极拉拢党内地位不高但却掌握军权的蒋介石。于是,名不见经传的他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了真正的实力派。

胡汉民

最终,汪精卫虽然击败了胡汉民,可却造成了蒋介石的尾大不掉之势。从此开始,“蒋汪之争”开始了,而且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年3月20日,蒋介石突然宣布广州全城戒严,不仅逮捕了共产党员李之龙,而且还扣留了中山舰及其它的舰只,史称“中山舰事件”。之后,军队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并收缴全部枪械,还驱逐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的所有共产党员。

面对蒋介石的公开挑衅,共产国际和陈独秀都误判了形势,犯下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他们不但没有联合国民党左派进行反击,而且还选择妥协退让。

而汪精卫也将自己性格中的软弱无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可叹又可悲。身为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一把手,竟然宣布辞职并且远赴法国去“避祸”,毫无担当可言。难怪,国民党右派会这样嘲讽他:

殷殷勤勤,诚诚恳恳,敷敷衍衍,糊糊涂涂。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的实力空前增强,逐渐主导了主流趋势。而汪精卫却躲在法国蒙不作声,好像国内的局势与他毫无关系,实在是令人费解。

年2月,汪精卫眼见国内形势有所缓和,这才决定离开法国重新回国。为了鼓励他继续秉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还在火车途径时亲自接见了他。

由于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党部和国民政府已经迁往武汉办公。因此,汪精卫在4月份回国直接就任了武汉国民政府的主席,继续与蒋介石进行“蒋汪之争”。

年4月12日,已经率领北伐军攻占上海的蒋介石索性先发制人,以“反共”为名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几天后,他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并且推举胡汉民担任主席,公开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到了7月15日,汪精卫也在武汉召开了所谓的“分共”会议,彻底与共产党进行决裂,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这下,蒋介石就显得有些尴尬了,因为他另立中央的借口就是为了打压共产党,而今这个借口却不再成立了。

为了打破政治上的被动局面,蒋介石决心在军事上寻求主动,迅速发起了徐州战役。结果,他在直鲁联军的攻势下竟然大败而归,只得在8月13日黯然下野。

随着蒋介石宣布下野,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合二为一,史称“宁汉合流”。

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各派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内部可以用派系林立和波诡云谲来形容。不久,汪精卫再次被逼到了角落,因为共产党发动“广州起义”而再度隐退,并且又一次悄然出国。

年1月,已经迎娶宋美龄的蒋介石重新复出,再度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紧接着,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二届四中全会,正式改组了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谭延闿出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兼任了军事委员会主席。

为了统一全国,更为了扩充实力,蒋介石打出了“继续北伐”的旗帜。而此时,李宗仁、冯玉祥和阎锡山等各派势力,也为了扩充实力而形成了共鸣,所谓的“二次北伐”终于开始了。

“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终于有机会与蒋介石进行合作,两人算是达成了合作意向。年1月28日,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之日,日军却又挑起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剧了中日矛盾。

由于常年在日本留学,汪精卫对于日本充满好感和崇拜,即便遭受对方欺凌都不知反抗。在他眼中,看到的只有日本军事和经济强大,却完全低估了国人的抗争决心,甚至片面地认为:

应知数十年来,中国的军事、经济、科技和物质都被日本远远甩在身后,我们还是一直故步自封和闭门造车。

年5月,经蒋介石同意后,汪精卫代表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使上海成为了日本进一步侵华的基地。除此之外,他在华北地区也不断向日本退让,形成了华北事实上的自治局面,引起了举国上下的轩然大波。

年11月1日,汪精卫在南京中央党部被王亚樵的锄奸团刺杀,子弹卡在脊柱里无法取出,身体状况从此每况愈下。

红军通过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蒋介石放任中日民族矛盾不顾,继续发动内战进行“围剿”。而且,他还将张学良派往陕北,任命他率领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联合作战。

不过,身背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根本无心内战,与陕北红军打起了“默契仗”。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陈诚和蒋鼎文等人飞赴西安,亲自前往督战,不料却遭到了张、杨二人的兵谏,史称“西安事变”。

事件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立即陷入一片哗然,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和以宋美龄为首的“亲美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眼见有机可乘,汪精卫火速从海外回国,还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发表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谈话。不过,当他兴冲冲地回到国内时,却发现西安事变已经被和平解决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开始初步形成。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由此开始。为了提振抗战的信心和决心,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

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只有抗战到底,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的大型会战,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却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在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陷后,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

此后,日本及时调整了对华策略,由之前的“积极作战”转变为“积极劝降”,希望引诱国民政府投降。而受此影响,国民党内部也出现了微妙变化,由“积极抗战”转变为“积极反共”,掀起了一轮反共高潮。

由于受到了蒋介石的长期打压,汪精卫一直以来都心存怨恨。如今,他眼见有机可乘,立即开始蠢蠢欲动,还在暗中与周佛海等人结成了投降同盟。

从此开始,汪精卫不仅时不时地发表一些妥协言论,而且还开始与日方进行秘密的接触。趁着蒋介石无暇顾及之际,他悄悄派遣梅思平和高宗武作为代表抵达沦陷区上海,还与日本签订了《重光堂密约》。

年12月中旬,汪精卫以赴成都进行抗日演讲为名离开了陪都重庆,带着陈璧君和周佛海等人穿越云南昆明抵达了越南的河内。当目的被蒋介石识破后,他更是在河内发表了一封厚颜无耻的“艳电”:

重庆中央党部、蒋总裁及中央执监委员诸同志均鉴:

兆铭经熟虑之后,以为国民政府应即与倭国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中国抗战目的在求国家生存独立,抗战年余却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

这份“艳电”发表后,全世界都震惊了,堂堂国民政府“二把手”,竟然在民族存亡之际投降了。对此,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发表了一封公开的讲话进行声讨:

他们从根本上已经自绝于中华民国和全体国民,对此汉奸罪犯,人人得而诛之!

年5月,汪精卫亲自前往日本商讨卖国交易。之后,他返回沦陷区上海并且召开了伪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公开鼓吹“反共睦邻”的卖国主义言论。

年3月,汪伪政府经过暗中准备,终于在南京粉墨登场了,汪精卫自任伪政府副主席兼行政院长,周佛海则担任了伪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为了混淆视听,他竟然将伪政府主席的头衔安在了远在重庆并且毫不知情的林森头上。

从此,汪精卫率领一大帮汉奸们死心塌地为日本侵华服务,甚至还竭力促成其“以战养战”目的实现。

年11月,汪精卫在下楼时不幸坠楼,后背磕在楼梯棱角处引起了脊柱旧伤的复发。之后,他的双腿已经行动不便,加之中枢神经受损又导致了严重的大小便失禁,再也不能正常处理政务。

面对战争机器的运转吃力,日本迫切需要打破美国的海上封锁和经济封锁,故而决心铤而走险。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全面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由于美日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美军很快就稳住了阵脚。中途岛战役后,美军终于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美日两国也实现了攻守易势。

到了年时,汪精卫的病情已经恶化到无法处理的程度,只得飞往日本进行手术治疗。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这次日本之行竟然成为了丧命之旅。

年3月3日,汪精卫住进医院,由最好的医生进行了会诊,发现胸椎骨已经严重变形。手术进行得很成功,病情也出现了好转,可还是出现了恶化,最终在11月9医院,终年61岁。

眼见活命无望,汪精卫在临终前对身后事做出了安排,希望自己死后可以葬回南京,希望可以陪陵孙中山。

汪精卫的尸体被运回国内,妻子陈璧君和汪伪的高官们在中山陵附近仔细找寻,最终将墓穴选在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顶。按照之前的设计,汪精卫墓地会由主墓室、主祭堂、主牌坊和警卫室等几部分组成。

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都迅速溃败。因此,汪伪政权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之时,汪精卫的墓地只好草草完工了事。

陈璧君深知,南京被光复只是时间问题,以汪精卫的累累罪行,墓地必定会被毁掉。因此,她命人运来了五吨重的碎铁块,掺和在混凝土中浇筑墓穴,使得墓地无比的坚固。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果然批示将汪精卫的墓地炸毁。年1月21日,第74军51师工兵营负责此事,随着一声巨响,墓地被炸得面目全非。

当时,南京市长马超俊全程进行监督,亲眼见证了炸墓和开棺的全过程。他在日后回忆:

汪精卫下葬前使用了防腐剂,尸体尚未腐烂,身穿藏青色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还覆盖着一面青天白日旗。

汪精卫的棺材内只有一件陪葬品,是他的手抄诗稿,绝大多数都是早年发表过的。在诗稿的最后一页,还写着一首绝命诗: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汪精卫的尸体被焚烧,墓地也被掩埋平整。后来,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就是现在梅花山上的观梅轩,一度还修建了他和妻子陈璧君的两尊跪像面对着中山陵方向,意味着向孙中山先生忏悔,向所有中国人忏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