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华东
先请看《红楼梦》第50回的一段文本:
湘云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恰是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众人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一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这个谜语从字面上解释,猴子离开了山岭溪流,来到人间,在主人鞭子的威胁下,表演节目,失去了自由的天性。虽然穿官袍,戴官帽,看似有模有样,可那都是假的,最终不会有好的结果。
我从小就看过耍猴,在一块空地上围着一圈人,耍猴人手里一根长长的鞭子,边敲锣口中边唱着歌。猴子一会儿到箱子里拿衣服穿,一会儿拿官帽出来戴。完了耍猴人托着铜锣向观众讨钱。猴子如果不听话,就会挨鞭子,猴子听话有时也会得到食物奖赏。
有一个成语“沐猴而冠”,就是从耍猴而来。司马迁的《史记》中用了这个词。一般解释是比喻有人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有那样的人,可为什么《红楼梦》的史湘云要说这样一个谜语呢?蔡义江先生这样解读:“世上一切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从他们套上名利的绳索的那一天起,也就像“耍的猴儿”一样,上蹿下跳地在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他们洋洋得意于一时的高官厚禄,俨然摆出一副了不起的姿态,这完全像‘沐猴而冠’那样虚妄可笑。戏总是要演完的,那时,怕也免不了落得个‘后事终难继’的下场。”这正说到了这个谜语的含义。都说《红楼梦》没有闲笔,而且“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如果我们把它跟清初的时代特征对照一下,看是不是更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红楼梦》不是创作于乾隆朝,而应该是清初。清廷用武力平定了江南后,为了加强对汉民族的文化统治,“以刀锯斧钺随铨选科举”。在顺治三年()即重新开科取士,让“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有一些文人,积极应试,入朝为官。有的前朝官员卖身投靠,后来得到一个“贰臣”的头衔。有的名气太大,指名招揽,如吴梅村被迫为官,后借故辞官,并深以为耻。也有很多文人采取抗拒态度,誓不仕清,如冒辟疆几次坚辞不出。有的遁入山门,如朱耷(八大山人)、朱若极(石涛)。更多的人隐居山林田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为什么“笑了半日”,因为他早就猜到了,他就是个厌弃仕途经济,看“名利犹虚”,并且把追求功名前程者统统叱骂为“禄蠹国贼”,宁愿终老于温柔富贵乡“化灰化烟”,也不肯走“仕途经济”道路的人。
(朱耷)这是汉族政权被北方文化落后的民族取代时的特有现象,这些很大程度上是清朝初年士大夫阶层遗民心理的共同反映。如果把《红楼梦》时代背景放到乾隆朝,就不可能有这种“不合作”现象,也不会有隐居潮,顶多是个人现象。乾隆朝时,经过顺康雍的百年统治,天下大定,人心思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早已淡化了对满清的仇恨。统治者强化程朱理学的教化,以及大量制造的文字狱,禁锢了文人的思想,从而不会有抗拒仕清,怀念明朝,大量隐居的风潮。搞错了时代背景,《红楼梦》里很多现象都无法解释。胡适红学硬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敦诚敦敏认识的曹寅之孙曹雪芹,很多问题都解释不通,成了解不开的死结。其实这个曹雪芹跟《红楼梦》没有关系,“曹雪芹”不过是书中的几个化名之一。年轻人千万不要被这个谬误骗了。
湘云说的“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怎么解读?有人说是一句谶语,对应了贾宝玉“悬崖撒手”弃家出走的结局。这也是一种解读。我想,耍猴用的猴子是尾巴很短的猕猴,人们以为是把长尾巴“剁了”。我们可以设想,仕清的官员受满族官员的排挤,翘不起尾巴抬不起头,正像剁了尾巴的猴子任人摆布。这是一方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说“没有好下场”。有一条歇后语:剁尾巴猴儿——坐立不安。吴方言里有“截尾巴”的说法,是断子绝孙之意,总不是好事。
清初,汉人官员低人一等,年节不能参加皇宫庆典。后来康熙皇帝为了收买人心,亲自瞻仰孔庙和明孝陵,并且行三跪九叩大礼,允许汉族官员参加年节活动等等,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朝廷分北党、南党,北党正是以满族明珠为首的官员。皇帝笼络汉族官员是手段,巩固统治是目的,实际上总是偏向满族官员,对汉人处处防范。汉族官员如有嫌疑,随时可能被罢官。如孔尚任的《桃花扇》,触动了统治者的神经被罢官;赵执信等50名官员因为“国丧日”看了一场《长生殿》,被北党告发,以“大不敬”罪名一起被罢官。真可谓“后事终难继”,因此,很多文人都选择了隐居生活。
说起隐居,是文人的一种对抗,也是自保。《红楼梦》第50回李纹出的谜语“水向石边流出冷”,谜底是山涛。山涛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的“隐”,是一种身在朝市而心属江湖林泉的隐逸方式。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没有隐成,40岁后投靠了司马师。《红楼梦》里多处说到历史上隐居的有名人物。如林黛玉的诗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庄周、陶渊明都是隐居名人,实际上反映了清初时候的隐居之风。贾宝玉说了两次“作和尚”,最终也是毅然弃家而去。
隐逸,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哲学背景。《易经》中说“天地闭,贤人隐”,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则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庄子推崇的隐逸精神是自由与冷漠,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陶渊明拒绝为官,怡然自得于田园生活。后世士大夫们所推崇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是对这种理想模式的经典概括。
隐逸既是清初一大批文人的价值认同,也是他们的文化取向,但毕竟比较消极。有一批有志之士放弃功名,矢志抗清,转战沙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陈子龙、张苍水、刘宗周,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等等。洪昇的老师陆繁弨的父亲陆培是明崇祯年进士,清攻克杭城时以身殉明。陆培妻陈氏也追随其夫“坠楼不死。饿三日,不死。”他们比隐士多了一股英雄气概!
也有一些有志之士,抗清失利后,他们或隐逸乡野,或埋首著述,有的编明史,有的写小说,有的编戏曲,誓不屈节仕清,如顾炎武、王夫之等等。
中国有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文人有忠孝节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忠”是对国家的忠,不是对君王的忠。忠孝不能两全,则精忠报国。这种家国情怀形成了清初的特别风潮,也就有了《红楼梦》中对“沐猴而冠”的讽刺和对“禄蠹”的嘲弄。
———————————————————
校对:至真斋主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