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与白玫瑰如果你只看到男人喜新厌

北京治痤疮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720/9206776.html

一提到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我猜大多数人都牢记那句话: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很多人在读了这句话后就坚信这部小说讲的就是男人喜新厌旧的故事。

陈奕迅的那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一直循环在耳边,人们不由自主感叹男人薄凉,爱情易逝。

但如果你只看到爱情的喜新厌旧,那么你就被带到沟里了。

因为张爱玲想要探讨的根本不是男人的喜新厌旧,毕竟,在我看来,男主振保自始至终也只爱过一个人,那就是王娇蕊。而后来娶的妻子孟烟鹂,振保根本就没有爱过她。

张爱玲在朱砂痣那段后面,紧跟着就说:“振保可不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这部小说其实并不是讲述一个男人经历情妇和妻子,不知如何抉择,从而苦闷于心那么简单!张爱玲,她探讨的是更加细微的人性。

张爱玲说“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

什么意思呢?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社会,普通人是很难改变自己人生现状的,很多人跌撞一生,也最多混个“酒足饭饱”。

而振保的却不同,虽然他家境贫寒,但是他努力为自己换圈子,习得过硬的技术,在一家老牌子的外商染织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他不但趴在井沿望见了外面的美,他甚至已经站到了世界的窗口,是一个很难得的“自由人”

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按理来说有比普通人更多的选择权,也更能遵守自己的内心去做喜欢的事情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所以,振保不同于普通人,张爱玲说:“振保的扇子却还是空白,而且笔酣墨饱,窗明几净,只等他落笔。”

而振保又是如何落笔的呢?他是挥洒自如还是谨小慎微,答案自在张爱玲的“隐喻”中。

振保的扇子“空白上也有淡淡的人影子打了底子的,像有一种精致的仿古信笺,白纸上印出微凹的粉紫古装人像。——在妻子与情妇之前还有两个不要紧的女人。”

虽是不要紧,但是却成了振保人生的“底色”,从振保对这两个女人的态度上看出振保婚恋观的“端倪”。

振保去英国留学,也根本无法融入当地生活,对于一个穷学生,他的回忆“只限于地底电车,白煮卷心菜,空白的雾,饿,馋”,唯一一次旅游就是去巴黎,却哪都不敢去,怕超预算,人家以为他去了巴黎,然而振保却只能在巴黎的夜间游荡。

那次,他遇到一个妓女,当时的他还是个童男子,然而体验却很糟糕,根本没法满足他的掌控欲。

“这样的一个女人。就连这样的一个女人,他在她身上花了钱,也还做不了她的主人。和她在一起的三十分钟是最羞耻的经验。”

所以他决心要创造一个“对”的世界,他是绝对的主人。

振保遇到的第二个女人就是他的初恋玫瑰。

这是一个让他心动的女人,可在归国前夕,女孩投怀送抱,振保却用“自制力”拒绝了进一步发展,而是把女孩送回了家。

他对自己的“操行”很是赞叹,即使心里些许懊悔,虽然“不大告诉别人”此事,但朋友却无人不知,振保硬生生给自己落下个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名声。

但事实上,这一切都只是振保权衡利弊后的妥协,很早他就有所盘算,他要的是体面,而“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通,到中国来就行不通了。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里,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

这是振保第一次为了自己的前途,割舍了爱情。

于是故事就来到了振保人生的“主战场”,他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红玫瑰是朋友的太太王娇蕊,白玫瑰是自己的老婆孟烟鹂。

在遇到王娇蕊时,振保还未娶妻,虽是“外遇”,但如果两人真心相爱,或许也能够不顾世俗的眼光,为了爱情搏一搏。

但是张爱玲不是琼瑶,他笔下的男人是克制且清醒的。

在振保对娇蕊动心的时候,他都在试图说服自己,这女人不是啥正经女人,多自己一个情夫也不少,但在他发现自己无非是在找借口,又觉得羞愧。

最终他还是未能抵挡红玫瑰的诱惑,俩人最终身和心都走在了一起。

这是个很经典且浪漫的桥段。

当时,娇蕊在那里弹钢琴,弹的是那时候最流行的《影子华尔兹》,振保在背后来回走了很久,忍不住流泪,有意去掀琴谱,娇蕊继续弹,振保紧挨着她坐,把她扳过来吻她。

可此时,振保故意:“发狠把她压到琴键上去,砰訇一串混乱的响雷”,然后想着“这至少和别人给她的吻有点两样罢?”

在和一个心爱的人在一起时,他没有享受爱情的甜蜜,而是在意自己的表现好不好,是不是和别人一样,振保的身上总有一种“抽离感”,他会时时刻刻用强大的“自制力”把自己推回现实与理智,看看自己是否体面?是否比别人不同?

后来,娇蕊要把俩人的情事跟老公说清楚时,振保吓得一病不起,他一边担心自己的社会声誉受影响,他苦心经营的“君子”形象受损,另一边,又开始怀疑玫瑰对他根本不是真心,觉得娇蕊爱的另有其人,只是利用他,把他当做挡箭牌罢了。

于是,俩人就分了。

可以看出,振保骨子里是个极其不自信的人,他也不相信这样的女人会真心爱自己!

一个人越想炫耀的是什么,他其实最缺少什么。而一个人越是表现出自己是理智体面的人,其实内心越是在意体面人的姿态。

为了这份“体面”,振保娶了白玫瑰孟烟鹂。

对于振保来说,孟烟鹂出身良好,大学学历,娴静的外表,都是自己在社会上的“标签”。但是他们没有感情,结婚后的生活非常平淡,而且没有“性趣”。

而振保想要的始终和遇到玫瑰时是一样的——为了个好名声!从而让自己落个“家有贤妻”的美名。

振保以为这样的人生该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吧!娶了白玫瑰,应该好控制!然而事与愿违,自己苦心经营的“形象”却被老婆的外遇打破。

发现孟烟鹂和裁缝偷情,振保开始破罐子破摔,很多人很疑惑振保为何不和孟烟鹂离婚?但对于一个如此爱面子的人来说,岂肯承认自己的失败?

所以最终,振保还是回归了家庭,决心再做回一个好人,一个体面人。

张爱玲的小说大部分是解析女性的,而《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是少见的男性视角小说,而张爱玲对男人的解剖是非常之深的。

在张爱玲笔下,她把男人分成两类——“真人”和“好人”。遵守社会规则的是“好人”,追求自己欲望的,冲破世俗的是“真人”。

振保一直都在试图做一个“好人”,而忽视“真人”存在,他的欲望有时候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小说的高潮在振保和红玫瑰的再相遇。

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振保碰到了娇蕊。“振保看着她,自己当时并不知道他心头的感觉是难堪的妒忌。”

“他自己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叙述者在旁边说的,这就是张爱玲一种很特殊的创作手法,她把主人公的眼光和叙述者的眼光混合起来,让人产生一种很朦胧的,微妙的错觉。

就好像作者站在主人公身旁告诉读者,你看,他在妒忌,他自己都不知道!其实这就是一个作家在写一个人物的潜意识。

振保的潜意识是什么呢?当俩人寒暄一番。

娇蕊问:“你呢?你好么?”

振保想把他的完满幸福的生活归纳在两句简单的话里,正在斟酌字句,抬起头,在公共汽车司机人左右突出的小镜子里,看见他自己的脸,很平静,但是因为车身的嗒嗒摇动,镜子里的脸也跟着颤抖不定,非常奇异的一种心平气和的颤抖,像有人在他脸上轻轻推拿似的。忽然,他的脸真的抖了起来,在镜子里,他看见他的眼泪滔滔流下来,为什么,他也不知道。

这真写得太好了,这个男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流泪,并且张爱玲巧妙地用镜子来反衬,到底是镜子抖了?还是心颤抖了?他刚开始以为是车子抖,没想到是自己的脸颤抖了。

接下来是振保的独白:

在这一类的会晤里,如果必须有人哭泣,那应当是她。这完全不对,然而他竟不能止住自己。应当是她哭,由他来安慰她的。她也并不安慰他,只是沉默着,半晌,说:“你是这里下车罢?”

这一段里最精彩的一句,就是“如果必须有人哭泣,那应当是她。”

为什么呢?振保用理智欺骗自己现在过得很幸福,后悔也是别人该后悔!但其实他真实的内心却是爱而不得的苦楚,只是他不愿意承认罢了。

振保始终无法冲破世俗,一直在努力隐藏自己的欲望,可是当看见曾经的娇蕊如今变成一个贤妻良母,他终于瞒不过自己,他后悔了!

娇蕊是真心的爱过他,并为他开始改变,学会爱人,而他自己却不敢承认自己的爱,他的眼泪,是悔恨的眼泪,也是不得不正视自己内心的痛彻心扉。

但是最悲剧的是,振保害怕受到耻辱,可是偏偏自己精挑细选的妻子却带给他最大的耻辱。多么讽刺呀!

所以《红玫瑰与白玫瑰》更像是在说,一个男性,为了自己的形象和体面,于是不断地追求“掌控欲”,当他无法掌控时,他会痛苦,为此,他可以自我欺骗“我是个体面人!”、“我的生活很完美”,而这一切其实都是被隐藏的自卑感所驱使。

只是他不知道罢了。

回到文章开头,如果说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振保的人生窗明几净,等他落笔,那么此时,他的人生也不可避免地沦落为普通人的“桃花扇面”了。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社会,一个人想要真正的主宰自己的命运是多么不容易!而一个男人,倘若不敢正视内心的欲望,最终也难免陷于平庸。

张爱玲曾说:“五四的作家都写超人,都写革命,我就是写普通的、日常的、琐碎的、小市民的爱情。”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很多东西都消逝了,而有些东西却一直在,那就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到底是张爱玲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