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味道(二)轩亭口
.01.05
轩亭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自古以来文学总有主旋律、总有正能量。
这首诗从此口耳相传,还编入学生课本。凡是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只是现实的人总比抽象的人要复杂,这个有着悯农诗人之称的李绅,却是个歌姬满园的主。
高髻云鬓新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是刘禹锡写给李绅的《赠李司空妓》,做着司空的李绅,已经习惯了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生活,而这歌舞排场,着实让这个做着苏州刺史的刘禹锡吃惊不已。因为李绅的腐败生活我们才有了司空见惯的成语。
本来爱排场的李绅和我们也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习惯于摆排场的李绅,在年左右来到了绍兴,他在绍兴摆了个谱,这就有了现在绍兴的轩亭口。
仓桥直街
仓桥直街
自古做官只有两个秘诀:一、有才。二、有人。
有才需要自己天赋聪明又勤奋好学。有人需要跟对人会做人。
李绅尽管出身贫寒,但两者兼具。幼时好学,所以有了功名,进入仕途又紧跟李德裕,这个李党魁首,当朝宰相在年得势以后,李绅就得了一个浙东观察史的差事。
浙东观察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不小,谱自然要摆,李绅的小车不是奔驰、不是宝马,当时称作轩,他乘轩到绍兴指导工作,在停轩的地方盖了个亭,名曰候轩亭,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绍兴最早的停车场。
仓桥直街夜景
解放路商业街
府山下老城夜景
李绅和古轩亭的关系,不要说游人,本地人也已经所知不多了。
古轩亭的真正出名,是因为绍兴出了个秋瑾,这个秋瑾在古轩亭口被砍了头。
绍兴的行刑之所分为两处,一是轩亭口,一是小校场。男犯在轩亭口行刑,女犯在小校场处死。
中国的文化一直传承着教育的目的,处决犯人除了犯人的罪该当诛以外,临死还要让他做个活教材—-以儆效尤。至于是不是人道,或者说死刑犯人是不是也有人格,也要人道,这都不是传统文化要考虑的内容。
仓桥直街夜景
仓桥直街
秋瑾(-)
既然行刑还有着以儆效尤的目的,那么放在热闹的市口让更多的人看到就是不二的选择了。
轩亭口是绍兴最热闹的地方,现在也是绍兴市的中心。秋瑾享受不到一般女犯的待遇,非要在轩亭口行刑,实在是因为罪大恶极,一个小女子居然要造满清的反。
对于现政权来说,杀人或许还情有可原,颠覆政权是十恶不赦。
只是政府的目的和民众的想法有时还是有差别,绍兴当时的几个地方官,对这个造反的秋瑾还是深怀同情,在他们的能力所及,维护着秋瑾的体面。
行刑官李钟岳,为了维护秋瑾的尊严,没有按照惯例脱去秋瑾的衣服行刑,因违反法律而被免职,这个体制内的官员,最终因内疚而自缢身亡。
李钟岳以后,我们再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良心官员了。
秋瑾纪念碑
秋瑾塑像
孙中山题词
秋瑾轩亭口就义以后,后人为了纪念秋瑾在此竖起了纪念碑。
秋瑾纪念碑始建于年,这一年也是秋瑾渴望的民国成立的第十九个年头了。
碑身秋瑾烈士纪念碑几个字由张静江所书。
碑的正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的《秋先烈纪念碑记》
张静江、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这四大元老中的两大元老为秋瑾撰文写字,足见秋瑾当时的分量。
碑文
秋瑾纪念碑(老照片)
秋瑾纪念碑全景
秋瑾纪念碑在古轩亭口,这里是条丁字路,在马路未拓宽以前,这个碑对交通也没有什么影响,八十年代解放路拓宽,这个纪念碑就成了交通的障碍,当时的政府有想搬迁纪念碑的打算,在当时朱仲华等乡贤的疾呼下,此碑才得以保存至今。
轩亭口
秋瑾纪念碑边的小广场
现在纪念碑的东边有个小的纪念广场,竖立着秋瑾的白色雕像。
古轩亭以西,是府横街,因为曾经绍兴府衙设于此。
沿府横街穿过南北向的仓桥直街就可以直达绍兴市内最重要的山—-府山。
府山历代有许多种叫法,现在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龙山,或曰古越龙山。
府山公园
图文:陪你深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