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就名满天下,隐然成为文坛 ,令人艳羡的爱情也不期而至,才子佳人的传说羡煞多少鸳鸯。
刚出新手村,拥有这样的人生主线,堪称C位出道,男主的传奇人生,应该刚刚才开始。
尴尬的是,这就是男主所能到达的顶峰。 之后,他的人生走出了一条直线下降的抛物线,一路走低、走低,年仅37岁就抑郁而亡
后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也不会只看他的前半生。
就明朝来说。
武宗朱厚照的政绩武功,没有几个人知道。
大太监汪直的犁庭扫穴,似乎从不存在。
文豪钱谦益的文学素养,更没多少人关心。
恶,相对于善,更有话题性,更为人津津乐道,尤其男主还有一段被编排成传奇剧本的爱情故事。
于是,人们记住的是男主参加新朝科举而不中的尴尬——这被视为失节,记住的是男主献计讨平农民军的“功绩”——这被视为背叛,记住的是戏剧中男女主爱情的曲折——这被视为悲剧。
这位男主,就是 的明末四公子之一、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复社 、 东林党人侯恂之子、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意中人——侯方域。
壮悔堂主
如今位于河南商丘古城的壮悔堂,是一处景点。这是一座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
现在的壮悔堂,是近年在旧居遗址上翻新而来的仿古建筑,门口大红灯笼上,依旧写着“侯府”二字。
侯方域正是在壮悔堂隐居并过世。
何谓壮悔?35岁时,正当壮年的侯方域奔波半世,最终一事无成,回到老家后悔恨不已,发誓再不出仕,所以以此为名,可明主人心志。
年少得意的侯方域,壮年境况为何会如此不堪?
正是因为他太出名了,写写文章,对他而言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假如你是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已经名满天下,那无论怎么样,你也不会满足于在家埋头写写文章,做做学问。不做出一番事业,怎么对得起你的名声?那是要被人耻笑的!这种心理落差,没几个人承受得了。
人之常情,人之常情。
那么侯方域又怎么会在正当壮年之际,甘心归隐壮悔堂,从此不问世事呢?
因为他受到了极大挫折。
让我们来从头审视一下。
文坛才子
侯方域的才子之名,绝非浪得虚名。
如果把明末清初的文坛比作一个班级,那么侯方域、魏禧、汪琬是三个学霸级的人物,号称“清初三家”,其中侯方域,是学霸中的学霸。
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侯方域被认为是明末清初散文 人,几无争议。
《清史列传》:当时论古文,率推方域为 ,远近无异词。《拙堂文话》:侯朝宗在明清之际,杰然为文章名家。《侯朝宗传》:朝宗始倡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视一时。
更牛的是,与只知闷头苦读,不修边幅的传统型学霸相比,侯方域还是个男神。
现代人觉得“4”不吉利,古人偏偏喜欢这个数字。
通常,人们喜欢在同一时代选出四个人,加以四大xx之称。比如战国四公子、四大美女、河北四庭柱、吴中四才子等等。
到了明末,也有四公子。
他们是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襄,他们以好客、忠义、风流倜傥著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四大男神。
并且,这四人同时也是当红社团——复社的新一代 级人物。
复社,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社团组织,自称为“东林后继”,成员主要是青年才俊。每次社团集会,一大帮子衣冠楚楚的文学青年熙熙攘攘,盛况空前,大概类似于如今当红明星的演唱会,城里百姓争相围观,极具眼球效应。
横跨学霸、男神、社团 多个领域的侯方域,自然少不了美女的青睐。
情定香君
崇祯十二年,侯方域来到南京参加乡试。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那朵桃花——李香君。
李香君是秦淮八艳之一,早已名满金陵。这个女孩虽然身处风尘,却并不媚俗,相反相当孤傲。
如果你是个暴发户或者急色鬼,肯定入不了她法眼,只能灰溜溜吃瘪。只有文人雅士或是忠直之臣,才能被请上她的媚香楼,听丝竹琵琶,谈音律诗词。
恩,但也仅限于此。
与其说李香君是个风尘女子,不如说她只是暂避于风尘,等待生命中那个他出现。
直到侯方域的出现。
两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卿卿我我,互定终生,这些就不用多说了。
侯方域还写下《李姬传》,对李香君极尽赞美,并成为他散文代表作之一。
名满天下的才子专门为自己写下花样文章,这是什么样的待遇?
大概就相当于民国才子徐志摩写给陆小曼那一封封滚烫的情书,写给林薇因那一首首悱恻的诗歌。
没有几个女孩受得了这个,何况是身处青楼,急于上岸的李香君。
总之,最终侯方域和李香君成了一对。
不久,适逢甲申国变,时局一片混乱。崇祯殉国,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当政,与东林党和复社不和,复社骨干侯方域也受到排挤,不得不离开南京,投奔督师史可法。
两个年轻人,无可奈何地分开,命运在这里开始转弯。
背明失节
顺治八年,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政权先后覆灭,永历政权虽有回光返照,很快归于奄奄一息,全国大部分已被清军占据,清朝一统天下的局势已不可逆转。
马上能打天下,不能治天下,清朝同样需要人才。
原本决心不再出仕的侯方域,在顺治八年心思终于活络起来,参加了清朝的科举。
堂堂才子,为了应付科举,也花了大力气,洋洋洒洒写下五条策论,陈述观点,煌煌万言,大有一举夺魁之势。
不惜背着失节的骂名,参加科举打算做清朝的官,当然是志在必得,以侯方域的实力,确实也有此能力。
现实给了侯方域一个响亮的嘴巴——没中!
这个结果比高考失利更加悲惨。盛名之下的侯方域实在没脸再复读,于是头一转,想走条捷径。
他找到了清朝兵部尚书、直隶三省总督张存仁。
张存仁原本是明朝宁远副将,总兵祖大寿的手下,在大凌河降清,随后为清军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官职也一路高升,成为重要人物。
不过此时,张存仁正在头疼。
因为在他的防区山东西部,有一支农民起义军,号称榆园军,聚众反清,已经闹腾了十来年之久,而且越闹越大,开始攻克州县,拥立明朝宗室为帝,隐隐威胁到了北京。
张存仁剿榆园军,始终不得其功。榆园军善于利用地形,以深林为掩护,以地道为依托,清军始终无法捕捉到他们的主力。
这时,侯方域不失时机地出现了。
他向张存仁献上两条计策。
一、火攻之计。
焚烧密林,砍伐树木,使农民军失去赖以藏身的榆园。
《铜山县志》:乃阴使人持火具从间道焚林烈泽,烟焰涨天,继遣健丁操锐斧列阵而进,摧枯刊木,灌莽若洗,贼始惶骇,思鸟兽散。
二、水攻之计。
火攻之计还算不了什么,第二条水攻之计,才真正是惊天动地。
《铜山县志》:公诇知之,使卒决黄水灌之。穴塞,贼益窘迫,乞命。匝月而渠魁授首,余党悉平。
掘开黄河口,用黄河水倒灌榆园军的地道。水火交加之下,榆园军终于无法抵抗,败下阵来。
掘开黄河口,这事看上去轻飘飘几个字,实际掘开的是黄河荆隆口大堤。这座大堤,在弘治二年曾经决堤,使得鲁南和河南成为一片黄泛区,明朝紧急调用了二十万民夫才堵住缺口,却又被侯方域献计掘开。
这条计策太毒,清政府也不敢把它记入官方文件,至于造成了多大损失,多少平民因此丧生,也无从知晓,只有在一些地方志中才能找到一丝端倪。
那么,立了大功的侯方域,怎么也该受到重用了吧。
现实又给了侯方域一个响亮的耳光,献策平定榆园军的侯方域,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
其实也不奇怪,想想清廷对平定榆园军的态度,就能明白为什么。
《清史稿·张存仁传》:盗发榆园,为大名诸县害。存仁闻归德侯方域才,贻书咨治盗策,方域具以对。存仁用其计,盗悉平。
什么计策呢,那是不能载入史书的,见不得光的计策,献计人也无功可录。
这两件事,成为侯方域痛悔之源。
背上失节的骂名和背叛的恶名,侯方域搭进了自己的名声,却最终一无所有,他的失落,可想而知。
草草收场
痛悔的侯方域,最终回到了老家,发誓再也不会出仕。好在李香君已经在顺治二年被他接回了老家。虽然她的歌姬身份导致她在侯家不被待见,被公婆赶出家门,只能忍辱为妾,居住在侯家的柴草房侯氏庄园,好歹侯方域对她是真心。
两人渡过了八年还算快乐的时光,或许是因为被歧视而抑郁,年,李香君年仅30岁就染病香消玉殒。
至于侯方域,他在壮悔堂完成了自己的两部作品《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后,两年后同样染病而亡,终年37岁。
多年以后,孔尚任根据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创作了传奇剧本《桃花扇》,使得侯李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南明督师史可法殉国后,侯方域曾挥毫写下《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开府都督淮扬诸军事史公可法》。
有这样几句:
呜呼相公贤,汗青照凿凿。用兵武侯短,信国如可作。
意思就是史督师用兵虽然不如诸葛武侯,但为国尽忠的拳拳之心,堪比南宋孤臣文天祥,日月可鉴。
道理都懂,可轮到自己,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时局之下,不能苛求侯方域为明朝守节,也不能苛求他必须殉国。
即使出仕,当清朝的官儿,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儿。降清的文人墨客多如过江之鲫,多他一个侯方域,实在算不得什么。
不过献计清军掘开黄河口,这就有点不那么地道了。毕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侯方域的人生,以惊艳出道开场,以黯然收场结束。预想中的青云 ,永远也没能到来。
再壮悔,也已经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