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但地心下一直相独家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一部分剧作家虽然出生在明清易代之际,主要生长在清初,也深受民族意识的影响,作品中或者似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直接总结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经验,或者像洪昇写出《长生殿》间接发思古之幽情,却都是深刻的反思,深入的探索,深长的喟叹,深沉的失望,痛悼而惆怅。这批剧作家大多数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感,一些人或是自比为屈原,或是把自己的作品称为《离骚》,或者在作品中直接描写屈原。稽永仁把剧作取名为《续离骚》;丁耀亢《化人游》中何野航被巨鲸吞食,在鲸鱼腹内与屈原相聚;尤侗在《读离骚》专写屈原故事;郑瑜的《汨罗江》,编演投水的屈原修文水府,混迹波臣,与一渔父相知,以《离骚》编成新曲,渔父吹笛相和,痛饮酣醉,枕藉舟中。屈原在江边的绘图孔尚任自评《桃花扇》时写道:“《寄扇》北曲一折,《题画》南曲一折,皆整练出色之文,熟读熟吟,百回千遍,破人郁结,生人神智。《风》邪?《雅》邪?《离骚》邪”他也自认为剧中有一些《离骚》之意。屈原的历史际遇,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一些相似之处,心灵深处有某种相通的地方,因此,他们都要在笔下写出长歌当哭,含有《离骚》意蕴的作品,昭示人间。剧作家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十分激烈,力图通过剧作鸣放心中的郁抑。孔尚任的绘图例如邹式金在《风流冢》中描写柳永被黜落,“仕途险窄,怎如罢职的快活消遥。想我当初读书,凌云志气,及牢骚失意,变为词人,以文章自见,使名留后世足矣。何期被荐,顶冠束带,变为官人,浮沉下僚,终非所好。今奉旨黜落,自由自在,纵意诗酒,变为仙人…世界云翻雨覆,到如今休问,如脱鹰鞲放开双足恣遨游,是非不上眉儿皱。骅骝千里,丝疆早收。鲲鹏四海,虞人求,英雄岂入寻常彀?”又如永仁在《续离骚杜秀才痛哭泥庙》中写书生杜默,应试名落孙山,路过项王庙,入庙痛哭项羽的故事,凭吊自伤。有的迫不及待地新编故事,发表个人见解。项羽的绘图例如来隽之的《秋风三叠》《冷眼》写长安乡社,戏班表演,蓝采和借机批评戏剧,讽刺世人《英雄泪》演阮籍得知近邻有一兵家之女新亡,前往哭悼。正如毛万龄在序中评曰:“来子以肮脏之怀,剔中骇,尔乃嘻笑怒骂,悲歌哭泣,而健袅,而凄怆,而怀恨,谓有得于清商之遗,则其中焚轮戟角,檄捷而变,诚有不得于此焉。”清初这股主观化戏剧美学思潮,还表现在剧作家们急于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剧作中常常闪现出剧作家自己的身影,一些剧中人物也有暗指。例如吴伟业的《通天台》,写梁亡之后,左丞沈炯旅居长安,一次到汉武帝通天台遗址,痛哭不止,即兴写了一篇奏文。醉后梦见梁武帝读了文,惜才欲用沈炯,而沈炯却推辞,要回江南,梁武帝设宴饯别。吴伟业的绘图沈炯酒后醒来,却仍在通天台下的酒店里。剧中沈炯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并以梁武帝寓指明崇祯皇帝而吴伟业在《秣陵春》中借用南唐故事,以金喻清,宣泄对民族压迫的愤慨之情。他在《北词广正谱序》中自白:“盖士之不遇者郁积其无聊不平之慨于胸中,无所发抒,因借古人之歌哭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而我之性情爱借古人之性情盘旋于纸上,宛转于当场,于是乎热腔骂世,冷板敲人,令阅者不自觉其喜怒悲欢之随所触而生,而亦于是乎歌呼笑骂之不自己。”梁武帝的绘图如王夫之的《龙舟会》,本是写谢小娥为父亲、丈夫报仇的故事,却于其中寄托满腔悲愤:“莽乾坤只有个闲钗钏,剑气飞霜散。蟒玉锦征袍,花柳琼林宴。大唐家九叶圣神孙,只养得一伙烟花贱。”斥责锋芒直指降清邀宠的贰臣。有的剧作家,直接把自己写入剧作,以便发表议论。如丁耀亢在《化人游》中,点明主人公何野航是作者自况,恰似宋琬在总评中所言:“世不可以庄言之,而托之于传奇。以为今之传奇无非士女风流,悲欢常态,不足以发我幽思幻想,故一托之于汗漫离奇,狂游异变也知者以为漆园也,《离骚》也,神宗道藏语录也,太史公自叙也,斯可与化人游矣。”《离骚》的绘图如廖燕在《醉画图》中直接演自己把杜默哭庙、马周濯足、陈子昂碎琴、张元昊碑四幅画悬挂在家中二十七松堂壁上,对图自饮,举杯邀画中人同饮,直抒胸。《续诉琵琶》演廖燕请酒仙与诗伯逐去穷鬼,忽然来一道人赠与一诗,激励作者,使之决心上进,立志做天下豪杰。《镜花亭》演廖燕闲游水月村,遇水月道人,让其女文与之相见,拿出她的诗稿向廖燕请教。廖燕收她为女弟子,并在她的亭上题“镜花亭”匾额。改朝换代,使这批作家们在政治上失意,经济上困窘,便以剧作表达内心的郁抑激愤。陈子昂的绘图这类作品,只图痛快发泄,艺术上的精细琢磨不够。许多作品上承徐渭的《四声猿》,如永仁《续诉离骚》自述道:“仆辈遭此陆沈,天香地惨,性命既轻,真情于是乎发,真文于是乎生。而填词不可抗骚,而续其牢骚之遗意。”范承漠跋后云:“慷慨激烈,气畅理该,真是元曲,而其毁誉含蓄,又与《四声猿》争雄矣。”可见这批作品真情毕露,酣畅淋漓,虽短小精悍,而意旨丰厚,如来集之《秋风三叠》,郑瑜《郢中四雪》,洪昇的《四婵娟》等。由于当时舞台演出的萧条,剧作家知道自己的作品不一定能排演,因而也不考虑舞台性,使得戏剧创作案头化倾向愈演愈烈。参考资料·《中国古典戏曲序跋》·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