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桃花扇歌尽桃花扇底风大舞台mi

记者:李梦璋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级硕士研究生)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晏几道因王安石新法而在仕途变得坎坷,萧索困顿的他在《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中写有“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来描摹当年繁华欢聚情况。今昔对比,世局维艰,覆巢之下的爱情柔情总是奢谈。几百年后的清人孔尚任历经十余载,同样以《桃花扇》为名,通过昆曲的演绎,引出“借离别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旨,真似春风上巳天引着观者穿透历史回到莺啼玉殿的金陵。

昆曲与传奇的结合一向是相得益彰,《牡丹亭》《长生殿》等都是其中的经典。《桃花扇》更是在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中秉持着历史正剧虚实相生,史戏浑一的创作理念。

金埴在《巾箱说》写道“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桃花扇》以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为主线,牵引出无数人、事变迁,呈现了一幅南明王朝倾覆前,朝野上下芸芸众生的驳杂断面。昆曲最美的享受,便是表现了儿女情思,闲愁滋味,多感情怀,无限思量。说《桃花扇》是明清传奇小说的压卷之作,就是它在状写扇子生与闺门旦的风月情浓时,加上了历史环境的上下文,拔高了小说的艺术价值。作为昆曲的演绎也超出了其他旖旎柔媚的剧目,“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写此品评时,笔者委实感到些惶恐,因为自己不敢说是个戏迷,顶多算半个传统戏曲爱好者。区别于另一个传统国粹京剧,昆曲一直体现出文人雅好。仿佛与《桃花扇》对比今昔相似,昆曲现今虽然略有式微,但却在文人雅士中保留下来,作为中国古老的剧种,它体现了民族许多美好的历史记忆。唱腔绵密考究,唱词清雅精细,显得柔媚婉转。

省昆的表演最值得称赞的就是传承了昆曲中的许多声腔曲艺,唱念做表糅合得非常巧妙。石小梅老师自不必多说,当今昆曲界负有盛名的女小生,当晚无数戏迷票友就是冲着她去的。石老师诠释的侯方域,从苏昆生引介到媚香楼下时的青葱懵懂,到在素扇上题诗后与香君诉说衷情时的情深意重,直至多年后在道观内久别重逢,她在一颦一蹙间将侯方域的成长与转变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昆曲的演绎也超出了其他旖旎柔媚的剧目,“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龚隐雷老师身段唱腔俱佳,功底深厚,嗓音娇柔宽亮不表,提一细节:第一幕《访翠》时侯方域与苏昆生见到李香君时,香君举起舞袖半遮半掩,用自然表现的身段细节表现二八少女的羞赧,让我登时拍案叫绝,太考验一个戏曲演员的基本功了!赵坚老师,赵于涛老师,顾骏老师,分别表现出苏昆生的侠情豪放,阮大铖的阴险狡诈,杨龙友的左右逢源,作为重要的配角直接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除此之外,钱伟老师饰演的保儿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夸张与拘谨之间的拿捏分寸非常自然与恰当,可以说丑角最是能考验戏剧演员的表情与身段的控制力。昆曲艺术在这一批批青年演员的演绎下得到更好的传承,或许是俞振飞、周传瑛等老一辈昆曲艺术家最欣慰的地方吧。

省昆在表演时将原著中孔尚任写的《哀江南》调到了开篇,这一首北曲原是透过渔樵闲话来对这段历史的品评与总结。整出剧结束后于脑际中浮现的秣陵萧条景象,沉郁悲怆不言表,斗胆断章取词寓于景中:

秦淮水榭花开早,塌楼废垒卧空壕。砖钛砌草野火烧,山松野草夕阳道。

图片来源:石小梅昆曲工作室

摄影:艾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