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歌尽桃花扇底风

今天狼小妮向你介绍的《桃花扇》,是孔尚任历经十年呕心沥血改成的传奇剧本。宋代晏几道吟:“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讲的是江南风雅的生活,而今天讲的《桃花扇》同样取材于秦淮两岸的才子佳人风流往事,所不同的是,它所蕴含、歌颂的家国情怀让它从其他香艳故事中脱颖而出,流芳千古,羞煞古今男儿。

梁启超赞叹道:“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真可谓冠绝千古。”下面我要细说《桃花扇》的这几大特色。

首先,情节安排精当巧妙,《桃花扇》的情节可称得上桴鼓相应。《桃花扇》发生在南京秦淮河畔。先有奸臣阮大铖助侯方域和李香君妆奁,后有李香君高义拒奁;有李香君拒奁,才有阮大铖恼羞成怒,起李香君改嫁之意;阮贼叫香君改嫁,香君不从,以面撞柱,面血溅扇,血痕不散;血溅定情诗扇,才有替侯方域梳拢李香君的杨文骢用笔墨点染扇面,借血痕画出倾世桃花,成就一折“桃花扇”。

其次,台词设计精妙得当。随便拿一段不起眼的情节说吧,写说书人柳敬亭劝左良玉不要顺应兵意南下掠粮时,柳敬亭随手掷杯,说是心管不了手,讽刺左良玉将无可率兵,又因为尚未布饭而向左良玉内里走去,讽喻左良玉饥不择路,想要攻占南京,句句戳中左良玉要害,逼得左良玉动弹不得,读来令人拊掌而叹。另有一段李香君拒绝改嫁的台词:“我不图富贵,嫁人的话休向我讲!我只知侯郎是我终身之依,任他富贵充盈,放下在我香君眼里。”端的是掷地有声,颇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气势。剧末侯方域与李香君被迫失散,香君说:“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只要寻着候郎,俺才住脚也。”虽是女子,也气概阔大,义气豪迈。

更休说它文笔细腻华美如簪花,壮丽的辞藻俯拾皆是。譬如一开篇介绍复社领袖、一代名士侯方域,说他是“早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终年浩气,流成苏海韩潮。”介绍侯方域故友左良玉时用“南征北讨,功加侯爵,强兵壮马,列镇襄阳”几个四字词并列,悲壮而气势宏伟。写南京城,则是“城连晓雨枯陵树,江带春潮坏殿基。”描景之余暗喻明朝的腐败深入骨髓,危及统治。这样的佳句在《桃花扇》比比皆是,几乎随手都可标下背诵摘抄,品味这些句子真可算得上是含着、咀嚼着精致的、散发清香的花瓣。我改天另发上来《桃花扇》锦句赏析,不标原创,算是个小福利。

再说寓意深远。秦淮河畔,桨声灯影,以它为背景发生的故事似乎自是数不尽的缠绵悱恻、缱绻无边,《桃花扇》中的一些诗词却显现出一幅末日景象。想来这也与开篇第一句“崇祯末年”有关,故事发生在明王朝将倾之时,弘光小朝廷“信用奸党,杀害正人,日日卖官鬻爵,演舞教歌,一代中兴之君,行的俱是亡国之政!“难怪孔尚任会说:“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会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而正是在这幅末世图景中,李香君不受衣钗、血花溅扇,她那宁死不从的家国情节、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才显得弥足珍贵。若说张爱玲的“笑吟吟地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是倾城之恋,那么李香君的爱情可称得上倾国之恋。最后的最后,李香君与侯方域终于团聚,却经人点醒,舍下小情小爱,双双出家,融入末世山河。当一曲王朝歌罢,桃花扇也难掩流风哀雪,难掩兴亡之叹、蜀黎之悲。

再说它考据真实。“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读罢《桃花扇》,我去搜索了李香君、侯方域、阮大铖、柳敬亭等人的资料,发现都是确有其人,阮大铖为魏忠贤党余孽,报复复社中人,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事。这与作者孔尚任,孔子六十四代孙孜孜不倦的追求有关——他为写就《桃花扇》,不断地走访询问,十年披阅删改,力求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将一折末世悲欢离合搬上舞台,供后人品鉴玩味。

最后说一嘴《桃花扇》的桃花意象。桃花自古以来似乎就与爱情有关,从《诗经》中的“灼灼其华、宜室宜家”到清代一折《桃花扇》,但不一样的是,桃花扇的桃花不是花,而是点点滴滴香君血泪,桃花在这里绽放出了独特的、不一样的烈性。

题图源自网络。

狼小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