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由张弘老师编剧的传承版《桃花扇》将于10月23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11月该剧还将搬上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京沪两地的戏迷们有眼福啦~~)“倾长江化奠酒痛祭先贤,忆风雨春秋,帐后案前,江上灯下,同把故国思恋。”一曲穿云裂石的唱不尽五十年的家国兴亡。在这一轮演出中,男主角侯方域将由省昆第三代实力派唱将钱振荣扮演,这也是钱振荣老师首次传承全本《桃花扇》。
咳,小跟班这就带你探班排练现场,听钱蜀黍讲排练《桃花扇》的幕后故事。
“这个戏演起来特别过瘾!”小跟班还没有从最后一折的情(hua)绪(chi)中走出来,钱蜀黍已经打开了话匣子。“我在十多年前就接触过这个戏,很多唱段都很熟悉,也一直非常想学,这次正好借着春风上巳天北京站演出的机会把它排下来。应该说,我以前没有演过内心这么丰富的戏,在排练的过程中,整个人会被情绪揪住,这个过程非常吸引我。”
《桃花扇》已经成为了石小梅老师代表作,今年《桃花扇》两代人的传承,也是石老师第一次将看家戏倾囊相授。如今已经在戏校教了多年学生的钱蜀黍,对于这次向老师学戏的经历,也是感慨颇多。
“现在很多演员习惯于看录像学戏,也就是我们常说和‘录老师’学戏,看录像学习的过程是必要的,但不是传承的全部。看录像是初级的阶段,录像能教给你的只是一个大概的路子,很多细节是学不到的。毕竟戏曲演出是个‘在场’的艺术,一方面录像本身不一定很清楚,另一方面它也会受到包括角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跟老师学,是要学很细致的一招一式,每个眼神每个气口,每个地方的反应,甚至包括老师们演戏的心得体会,这些都是老师在舞台上浸淫了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仅仅靠看录像是学不到的。”在排戏的过程中,石老师也是一丝不苟,每次排练都会早早到场,不厌其烦地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纠正,还经常会亲自上阵进行示范。在排“余韵”一折的时候,看过老师的示范,钱蜀黍也不禁表示“一下子就清楚了很多”。
“传统戏曲传承的精髓是口传心授,而传承的难点也在于此。老艺术家的演戏经验对于一个剧种来讲都是财富。和老师学戏,把老师身上和院里面的传统的经典的剧目学习排演下来,这是传承的关键。我现在还有这样的机会去看老师亲身的示范,也是非常幸运的。”
除了对于曲子身段乃至剧本本身的研究,钱蜀黍在戏外更是做了很多的功课。“排练一个新的戏其实就在创造一个角色,我在诠释人物的时候,需要对整个故事的背景对人物的背景要有深度的挖掘。用程式把人物塑造起来的时候要有根有据,不是仅仅把程式做对就可以。像侯方域这个角色,他的扮相是巾生,但是身处明末这个特定时代,他有忧国之心报国之志,这就决定了他具有小官生的内敛坚毅气质,在表演上的幅度和程式的运用上都和一般的巾生是不一样的。这需要通过戏外的功课,去深入理解人物,才能把人物表现得更有说服力。”
传承老师的看家戏,钱蜀黍也承认排演《桃花扇》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这个戏非常能突出石老师的风格,而且老师在之前也磨合了很多年,她塑造的侯方域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我现在去演,大家难免会用心中固定的形象进行对比。而我在传承的时候,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传承老师的精髓,另一方面又要演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个时候我要怎么处理,对我的要求就很高了。”
“观众难免会做比较。”说到这个话题,钱蜀黍倒是丝毫不介意,他笑言有比较才能有发展,“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老师和学生,同行,同辈人都不一样。我们和老师学习,是因为老师身上有精华的独特的东西。艺术不是产品,要精确到零点几毫米,它没有一定的样子。为什么戏曲会有这么多流派,这就是变化,也正是它的魅力。各花入各眼,然后艺术才能开始发展。”
而如今自己的传承,钱蜀黍坦言他将呈现给观众的,一定会是一出不一样的,属于他自己的《桃花扇》:“我现在在学的是老师沉淀下来的精华,把老师的经验化为自己的东西,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这并不是说我要追求和老师有什么不同,要突出我什么特征,我在舞台上30年了,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习惯,可能潜意识里就已经是不一样的。而且从表象上,每个人自身的条件,外形、声音都不一样,呈现在舞台上自然也不一样,在表演的时候我也自然会最大化地突出自己的长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这是其一。另外,每个人对角色的理解都不同,有时代的特点,也有个人的特点。我现在是在跟石老师学她的理解,但是在大框架中难免有细微的变化。在表演上的时候,这些细节的变化就会体现在幅度、节奏等各个方面。这个不仅是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我在演同一个戏的过程中,随着理解的深入,年龄的变化,以及来自多方面不同的建议,都会在表演上体现出不同。可能只是细微的节奏的变化,或者细节上水袖、身段运用上的不同,给观众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当然,我说得这些变化都是在昆曲既定的框架下发生的,首先要保证它还是规范的昆曲嘛。”说到最后,一向讲究而严谨的钱蜀黍还是不忘补充一句。
事实上,无论是变还是不变,都只是为了能够将整出戏更加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探班的过程中,小跟班围观了钱蜀黍从最初学戏到响排的全过程。传承版《桃花扇》的首演,凝结了昆剧院几代人的心血。作为主演,钱蜀黍更是克服了诸多的困难,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每一个细节都经历过反复揣摩,几经考证,时时处处无不体现了艺术家对于事业的严谨与执着。直到探班的最后,钱蜀黍还是表示,传承版《桃花扇》的首演,还会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欢迎不同的声音,来帮助他今后的演出中改进和完善。
从北大到天蟾,大幕拉开,这将是属于钱振荣老师自己的侯方域,这将是一版独一无二的《桃花扇》。
图/陆诚文/钱蜀黍的小跟班
本期编辑: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昆虫记》
投稿邮箱:hqkun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