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0521/13809259.html如果说,华妃是《甄嬛传》中最嚣张的人,那妙音娘子当数第二!就连华妃都曾自愧不如,感叹她竟连皇帝身边的人都敢得罪。华妃的哥哥是前朝重臣年羹尧,就连皇帝都要忌惮三分,有嚣张跋扈的资本。可妙音娘子只是倚梅园的一个小宫女,论出身,还不如华妃身边的颂芝,只因为顶替了甄嬛的恩宠,才飞上枝头变凤凰。可她也敢张扬行事,四处树敌。没有华妃的命,却敢当紫禁城的第二个华妃,难怪连十集都活不过。妙音娘子炮灰般的一生,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失意时不抱怨,得意时不张扬,不是自己的不要抢,方为处世之道。失意时不抱怨妙音娘子,本名余莺儿。除夕之夜,大雪纷飞,寒梅傲霜而开,鲜艳夺目。可余莺儿却无心欣赏满园美景,冰天雪地里,她独自一人在倚梅园摘花,手指冻得通红。她心里也十分怨恨,人人都在屋子里暖和着,却让她来摘花挨冻,就是因为欺负她是新来的。宫里等级森严,为奴为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差事。作为新来的奴婢,被安排去摘花,既是差事,也是本分。可对余莺儿来说,她只看得到别人欺负她,排挤她,满心满眼,只剩下怨恨。后来她被太后责罚,褫夺妙音娘子封号。她仍旧不知自省,只道宫里人人都这样,怨怪太后抓着她不放,有人挑唆害她。余莺儿屡教不改,最后皇帝还是只降了她位份,可见皇帝心里仍旧念着那日梅林相遇之事。她的处境本不至于致死,如果知道反思自己,专心学些礼仪诗书,日后未必没有复宠之日。可余莺儿不一样,她偏要将用命诠释,什么是不作不会死。皇帝让她思过,她却扎了甄嬛的小人,天天诅咒甄嬛,是甄嬛害她。后来才会被华妃利用,给甄嬛下毒,让甄嬛下定决心反击,在皇帝面前透露她欺君之事。可怜余莺儿,到死还叫嚣着甄嬛害她,却不知道自己恨错了人。害死余莺儿的,既是华妃,也是她自己。余莺儿生得貌美,娇弱妩媚,嗓音婉转动听,还会唱昆曲。虽是因甄嬛的原因得恩宠,可如果她不做情绪的奴隶,遇事只会抱怨别人害她,未必会这么快就走入绝境。失意时,只知抱怨时运不济,不知自省,活路也会走成死路。得意时不张扬如果说华妃的张扬,是因为有资本,那余莺儿的张扬,完全就是因为蠢。她刚被皇帝宠幸时,就在回宫的路上遇见了沈眉庄。当时,眉庄的荣宠在她之上,位份比她高,家世比她好,但凡是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避其锋芒。余莺儿却不,她端坐在轿子上,也不下轿行礼,还叫眉庄给她让道。在后宫里,位份低的理应给位份高的让道,余莺儿刚得宠没几天,就早已忘记自己是谁了。她以皇帝的荣宠为天,以为自己有了宠,便有了一切,看起来就像暴发富,令人嗤笑。余莺儿的作死之路,在得封妙音娘子之后,越走越远。她和欣常在发生争执,即使有妙音娘子的封号,位份仍旧在欣常在之下,何况对方还育有一个女儿。可她倒好,和高位妃嫔争执,已经是以下犯上,她竟宣称被对方惹恼,将欣常在关进慎刑司。余莺儿张扬至此,差不多满宫都是她的仇敌了。太后出马惩戒她,她在皇帝面前跪了一天才复宠。可转头,余莺儿又折腾皇帝身边的小夏子,让他徒手剥核桃,弄得满手都是血。最后小夏子勒死她时,才会下死手,将她脖子都勒断。《桃花扇》中有这样一句唱词: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余莺儿却想不透,万事只看眼前,以为自己一时得意,便可事事得意,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荣华富贵,皇帝恩宠,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得意时张狂,四处树敌,失意时,自然墙倒众人推。不是自己的不要想余莺儿得宠,是因为一句诗文: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她不解其意,但因甄嬛与皇帝相遇时她全程在旁,便敢冒名顶起。她明知道,她顶替之人衣着不凡,既然不是自己的同事,很可能是哪一位妃嫔小主。何况,若是当事人拆穿她,便是欺君大罪,诛灭九族也不为过。可余莺儿哪里顾得上这些,她一看得见滔天的富贵,便下定决心赌一把,走上一条不属于自己的路。余莺儿本靠着诗文得了恩宠,可她文墨不通,以色侍人,长久不了。她第一次得皇上召见时,皇帝想起相遇之时,便随意吟诵一句: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原是朱敦敏的诗词,余莺儿却不明所以,恰逢果郡王在场,对方几句话就探知她真假。若是长久陪伴在皇帝面前,没有诗书底蕴的余莺儿,又怎么可能做到滴水不漏。可怜她到死,仍旧叫嚣着与皇帝除夕相遇,不愿赴死。可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迟早要还回去。甄嬛几句话,就让皇帝定了她欺君之罪,将她赐死。《金瓶梅》中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余莺儿本是一个身染花香的妙龄少女,只因奢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会逾越本分,落得被勒死扔进乱葬岗的下场。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使偷来抢来,也终究是别人的。只有靠自己的实力赢来的东西,才属于自己,用起来,才能踏实。有自知之明,才是难能可贵李白诗言:以色侍他人,能得几时好。这句话用在余莺儿身上,是绝妙。在后宫里,年轻貌美的女子年年都有,余莺儿出身低微,又没有才情加持,即使空有一声美貌,又有何用。她纵然能得意一时,也未必能得意一世。可余莺儿偏没有自知之明,不但抢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失意时也不知自省,得意时更不懂低调。晋朝潘岳的《藉田赋》中,写道: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这句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抓住根本,谨慎小心,才能善始善终。为人处世之道,正是如此。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处境,才能得一世安稳。by白姐+七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