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里那抹六朝的倩影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桃花扇》曾唱:“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六朝,正带着衣香鬓影的风,吹进了《乐府诗集》的书行。

那些倩影,原本已淹没在时代的长河之中,却因着一首诗,再度出现在大众面前。

《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里,就有那些女子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1

清商曲的开篇,是《子夜歌》: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

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

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

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节选)

而这首歌,与一位名唤子夜的女子有关。东晋晋武帝时,琅琊王府中有一名歌女名叫子夜。这首《子夜歌》,正是由她创作。这组《子夜歌》本为送别之作,在歌曲末尾,总是有哀苦的送别之声。所以每每送别之时,子夜便会弹唱起这首《子夜歌》,来送别远行之人。

2

两晋朝为乱世,乱世之中必有群雄向着那岌岌可危的王座发动进攻。西晋八王之乱便是如此,皇帝司马衷痴傻,那些手握重兵的宗室便生出不臣之心。汝南王司马亮便是其中一位。他趁乱起兵,却最终败给另一位宗室王司马玮,落得了身首异处的下场。然这位搅乱朝堂的宗室王,也曾有过一段迤逦的爱情往事。

《乐府诗集》中有一首《碧玉歌》,便与司马亮有关: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难,回身就郎抱。

碧玉,是司马亮最宠爱的妾室。当时司马亮为了表达对碧玉的感情,特请当时著名文人孙绰以碧玉为名,作下这两首《碧玉歌》。之后,梁元帝萧绎读到了这首《碧玉歌》,虽然无法全然了解司马亮与碧玉的爱情故事,却被这诗篇中的情感深深吸引。因而在他创作的《采莲赋》末尾,他也写道: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这段乱世里的闺情,由此而传递至今。

3

言道西晋风流,就不得不提到那位名动一时的家妓绿珠。《懊侬歌》的起源,正与绿珠有关:

丝布涩难缝,今侬十指穿。

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

此中,绿珠细写其生活之豪奢,游戏孟津,颇有石崇恣意挥霍,游戏人间之感,乃是对石崇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这些豪奢的生活背后,是西晋一朝的行将就木。最终,胡族入侵中原,作为皇族的司马氏仓惶南渡,开启了江左风流的新篇章。

4

到东晋一朝,“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说让琅琊王氏显赫一时。在这个家族中,有两位堂兄弟将魏晋风度之深情,写出了新的高度。

书圣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曾有一位笃爱的妾室,名唤桃叶。二人相见时需要渡过秦淮河,而当时的秦淮河水流湍急,桃叶渡河时总是很害怕。为了宽慰爱妾,王献之总是站在河对岸,唱着《桃叶歌》: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一句“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让王献之在千年之后,仍然在秦淮河畔拥有一席之地。如今,桃叶渡仍立在秦淮河与青溪的交汇处,而渡口对岸,立着一座王献之的塑像,守护着渡河的爱人。

因王献之最后官至中书令,所以后人往往以“王大令”来称呼他。而他有一位堂弟王珉,则被称为“小令”。王珉曾喜欢自己嫂嫂的一位婢女,名唤谢芳姿。但当时,嫂嫂常常因一点不如意而鞭笞谢芳姿。有一日,王珉听闻嫂嫂鞭打她,立刻赶来制止。而嫂嫂因知道谢芳姿善于唱歌,令她歌一曲才肯放过她。谢芳姿当即便吟唱道:

白团扇,辛苦五流连。是郎眼所见。

而后,谢芳姿望了王珉一眼,满是深情的又歌一曲:

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

这首《团扇郎》,就因谢芳姿而流传了下来。传言桃叶也曾作过《团扇郎》,其辞道: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桃叶这首《团扇郎》,恰好与写给她的《桃叶歌》成为相和之曲,这也使得王献之与桃叶的佳话再添一层浪漫的色彩。

5

人间之外,更有仙人之传说,为诗集增添一抹神秘的色彩。如其中有一篇《青溪小姑歌》,记载了六朝时人所崇敬的“织神”青溪小姑: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青溪小姑,传言为蒋子文的三妹。蒋子文在汉朝末年曾任秣陵(今南京)县尉,在逐贼到钟山脚下时,被贼人击中额头,不久便去世。

但到东吴时期,却有人称自己在路上见到蒋子文乘白马,执羽扇而来,对他说:“我为当地土地神,为我立祠可保佑当地百姓。不然,我将惩罚你们,让小虫飞入人耳中。”当时的君主孙权以为是妖言,并不为他立祠。后果然有小虫飞入人耳之灾,致使人死亡。

后蒋子文又对人说:“为我立祠,不然将有大火。”当这年的火灾兴起之时,孙权终于相信了这一故事,封蒋子文为侯,为其建造庙宇供奉其神,并将钟山改名为蒋山来纪念他。

而青溪小姑则是因蒋子文被贼人所杀而伤心欲绝,最终投溪自尽。此后,她与蒋子文一起成神,一个守山,一个守水,保佑南京城的百姓。

6

同样投水而亡的女子,还有莫愁。莫愁本为宫廷歌姬,善于歌唱。然而由于其未婚夫被放逐三吴扬州而自投汉江,幸而被渔夫救起,但自此之后却再无踪迹。《莫愁乐》中,就记载着莫愁的故事: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这位女子,终因其投水之壮举,而将姓名流传至千年。

六朝是风雅的,而风雅总与这些女子相关。那些单薄的倩影,原本会随着时代一同覆灭,幸而有诗,让她们历经岁月流转,依然鲜活在字里行间。

文:霜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