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所有皇帝都会利用各种手段集中自己的皇权,这是为了可以更好的管理,让自己的威严得到保证。所以周围人都不管随意造次,都说伴君如伴虎,上一秒还很和蔼的皇帝可能下一秒就会生气,让你性命不保,甚至牵连家人。
所以在朝堂上所有人都是谨言慎行,说话在嘴巴里回荡好几次,才敢说出口。如果有人想要在皇帝面前谈论前朝的事情,对于皇帝来说,那就是大不敬,不光是要掉脑袋,很可能株连九族。可就是有这么一个人,这样做了之后,康熙皇帝只是看了眼他的名字就决定不再深究,只是除掉了他的官职,放了他一马。
这个人叫做孔尚任,他本是山东人,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为朝廷效力。可是他一直没有成功,在严苛的功名之路上越走越远,正是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后来终于在三十五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中的转折点,那时候康熙皇帝想要拉拢中原地区的人心,于是就决定举行孔夫子祭奠,以此纪念孔夫子。并且这个祭典举办的非常的隆重,让所有人都很期待。
正巧孔尚任被安排为这个盛大的祭奠做准备安排,告诉了康熙很多关于儒家的思想文化。当时康熙考虑到孔尚任就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子孙,为了祭奠的效应,就破格让孔尚任担任国子监博士。一直受挫的孔尚任觉得终于是自己可以施展一番才华了,心情是非常的激动和愉悦。
然而孔尚任在还没有做官之前就已经看到了很多南明兴亡的事情,他的官职在朝廷上并没有什么实权,只不过是空有名头的官职,上面对他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放任他。所以在三十九岁的时候,孔尚任就被派出去在江南研究水患,而正是在这里任职的他更一步解除了南明兴亡的事情,还在这里结交了一些明代的遗民。
原本孔尚任就是一个热血青年,想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闯出一番成绩,可是事与愿违,不但求官之路非常的坎坷,在后来还被派出去做一些不适合他的工作,心中的惆怅可想而知。于是他就将心思放在了准备作品上,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桃花扇》。
为了去了解南明的历史。孔尚任专门去和那些经历过明朝末期政治斗争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和不支持清朝的人进行密切往来,作为清朝的官员,这一举动无疑是引火上身。
后来孔尚任终于回京,依旧是当着一个无事可做的国子监博士。在回京的第五年,他被升为户部主,被派去宝泉局监铸纸币。
再后来的第四年,孔尚任的大作《桃花扇》终于完成,这一作品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在京城频繁演出,一时间造成洛阳纸贵。最后连远在朝堂上的康熙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个作品。
《桃花扇》是一部讲述明朝历史的作品,一般人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对于坐在龙椅上面的清朝统治者来说是别有深意的。于是康熙龙颜大怒,想要知道《桃花扇》的作者到底什么意思,为何要谈起前朝往事。康熙这边费尽心血想要拉拢中原势力,稳定民心。可是这个人居然用文学作品来造乱,简直罪无可恕。
于是康熙皇帝当即下令查清楚这个作品的作者是谁,要将他逮捕回来,斩首示众,并且株连九族。结果一查发现就是孔夫子的后代子孙孔尚任,这让康熙不禁有些迟疑,要是将孔夫子的子孙斩首,那么又会引起中原地区各个民众的不满,这样以后的麻烦事情就会很多,皇帝的位置坐着也不安稳。于是思量片刻,康熙无奈地摆摆手说,算了算了,就让他罢官回家吧。就这样孔尚任与死亡擦肩而过。
就这样,本来就没有得到重用的孔尚任被罢官之后彻底和官场绝缘。但是孔尚任知道当时康熙皇帝是想要诛杀九族,现在只是罢免官职之后,觉得惊险之余有一丝侥幸。好死不如赖活,见识到了官场之中的黑暗之后,孔尚任再也没有之前想要为官的冲动,于是就当了一个平民老百姓好好的生活。
对于孔尚任的事情后人众说纷坛,每个人的出发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事情也有所不同,大致如此。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像孙尚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喜欢阅读此类历史的读者不妨阅读《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年的中国历史,对各个朝代中的帝王以及重要人物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凝练了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
这本书绵延历史长河,流传至今,历代各个伟大人物都对这本书赞不绝口。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并表示自己将这本书看了17遍,他评价道:“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实属一部魅力无穷的经典之作,笔者在这里强烈建议大家去阅读这本书,书中妙处数不胜数,让人获益匪浅,受益终身。
由于古人撰写的《资治通鉴》,语言晦涩难懂,笔者为大家推荐一本带有翻译的《资治通鉴》,这本书完美解决了阅读困难的问题,并有详细的注解,让读者可以感受到文言文的无穷魅力,整套书分为6册,仅69元。
这个价格不及平常与友人的一顿饭钱,却能让你领略无穷的智慧,实乃精神食粮,不可错过,你还在犹豫什么呢?赶紧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