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乐器,你知道几种百度百科

白颠疯 http://m.39.net/pf/bdfyy/bdfzd/

中国古乐器,你知道几种?

在中外众多乐器中,有不少乐器自古代流传至今,来跟小编看看中国的那些古乐器吧,看看你都知道哪几种。

焦尾琴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

泗滨浮磬

泗水边上的可以做磬的石头

泗滨浮磬出自《禹贡·徐州》,意为“泗水边上的可以做磬的石头”,编磬用的石料,以古徐州的泗滨浮磬质地最好,这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禹贡》有明确的记载“海、岱、淮惟徐州。我国著名训诂大师孔颖达解释“泗滨浮磬”说“泗滨,泗水之滨。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石水上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

錞于

铜制打击军中乐器

錞于,亦作錞釪、錞。我国古代铜制打击军中乐器。现发现最早的作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汉代。錞于形如圆筒,上部比下部稍大,顶上钮。钮多作虎形,故常有“虎钮錞于”之称。有人认为,具有虎钮的錞于应属古代巴人遗物。已发现的青铜錞于多出于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区。

抓鼓

赫哲族民间乐器

赫哲族民间乐器。是赫哲人跳宗教祭祀舞萨满时所用的伴奏乐器。抓鼓鼓框高5厘米,采用桦木板条弯成鸭蛋形。单面蒙以鹿皮或犴皮,鼓面大小各不相同,一般长径为60厘米左右。鼓框以交叉成十字形或米字形的皮条绷紧,有的鼓还将皮条控系在一个位于鼓背中心的圆形铁环上,鼓框一侧置有一条彩穗为饰。

唎咧

黎族吹奏乐器

唎咧,即“口萧”,黎族吹奏乐器。黎语称“唎咧”。流行于海南岛各地。由七个从细至粗的竹管套接而成。嘴在内,全长约20厘米,上细下粗,共六个按音孔。最上一节细竹管削劈出一片薄竹,作为吹奏竹簧,或在竹簧内插入麦杆片或树叶片以吹奏。唎咧外形和唢呐杆相似,是由若干节大小不同的短竹管,由小到大套接而成,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

小忽雷

弹拨弦鸣乐器

大忽雷,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其发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又称龙首琵琶或二弦琵琶。历史较久远。民间流传甚少。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唐代制作的小忽雷一件,被誉为稀世珍宝。故宫博物院藏见于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曾被清康熙年间著名传奇剧本《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所得,两弦轸上刻有他的题诗,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部《小忽雷》剧本。

击敔使演奏停止

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常在乐队中使用。形如伏虎,以竹条刮奏,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表示乐曲的终结。演奏中和韶乐时,奏者立于敔侧,以劈成细茎的籈逆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使之发出声音,作为中和韶乐的结束音。中和韶乐中设敔一架,如果仅从音响审视,它并不突出,但它却以奇特的形制和演奏方法而成为宫廷雅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萨满鼓

棰击膜鸣乐器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北方民族的先民曾在贝加尔湖沿岸、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等处的岩壁上,刻画了萨满巫师手执萨满鼓舞蹈的形象。到了元代,萨满歌舞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步入巅峰时期。近代多用圆形的萨满鼓,鼓面直径50厘米、鼓框高5.5厘米。单面蒙以牛皮或蟒皮,背部置铁制或皮绳编制的圆环,以鹿、狍的前小腿或藤棍为鼓棰。

作者:荼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