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扇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物件,扇子的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团扇、折扇、折叶扇等。在夏天,扇子几乎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东西,小小的扇子,便能在酷暑中带来一丝清凉。但在古代,扇子不仅可以扇风纳凉,还是身份的象征,一把扇子就能够彰显出持扇人的地位。
扇子的由来
最早的扇子还要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抵挡难耐的烈日,在外出打猎时,随手将植物的叶子或者禽类的羽毛编织起来,制作成扇子,不仅可以用来遮挡太阳,还可以经过摇晃产生风。在古籍中就曾记载到“舜作五明扇”,表明在三皇五帝时期,扇子就已经存在。
在商周时期,出现了用雄雉鸡长尾制成的“翟扇”,且这时扇子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彰显身份和地位的必备之物,皇帝或贵族出行必定有宫人仆从擎着大大的仪仗扇紧跟其后,与其说是为了替主人扇风蔽日,不如说是为了显示出主人的权威和高贵的身份。
扇子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扇子的种类愈发丰富,出现了“尘尾扇”、“羽扇”、“纨扇”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是我国的文化自觉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文人墨客们开始重视抒情写志,张扬个性。因此扇子便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彰显个性的绝妙物件,文人聚会时,经常一边轻摇羽扇,一边饮酒作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千古名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周瑜这个儒将,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依旧从容潇洒地头戴纶巾,轻挥羽扇,在谈笑风生间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击败得如灰飞烟灭。从此,我们在想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之时,总免不了将他们与扇子联系到一起。
汉朝汉代出现了合欢扇,是团扇的一种,象征男女琴瑟和鸣、团圆美好之意。合欢扇被人们所熟知还因为汉代的才女班婕妤,才华出众的她而被汉成帝选入宫中当妃子,一开始她深受宠爱,但好景不长,汉成帝很快另有新欢而冷落了她。在深宫中孤独寂寞的班婕妤作《怨歌行》云: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小小的扇子竟寄托着诗人如此浓厚的悲思愁绪!
明清时期从明代开始,折扇渐渐流行起来,折扇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它的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折扇携带方便,扇面上可以书画题字,扇骨上还可以雕刻花纹,比起羽扇等要精美了许多。由于扇面是高低不平的,因此在扇面上作画比在纸上作画要困难许多。要想在上面作出清雅遒劲、令人赞叹的作品,不仅需要制作者极高的水平,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扇与书画艺术结合到一起,这引起了文人墨客们极大的兴趣,我们熟知的唐伯虎、郑板桥、扬州八怪的等等文人都酷爱在扇面上作画。
明清时,中国的制扇业愈发昌盛,扇子已经成为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必备物品了。
许多与扇有关的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晴雯撕扇、还有流传千古的戏剧《桃花扇》等等,都从侧面反映了扇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清朝时期,官员们使用扇子的频率更加频繁。不仅是男性,扇子在古代的贵妇、小姐之间也十分流行,不过与男性文人官员所不同的是,小姐们喜欢用娟宫扇、团扇、羽扇等等,形状精巧,拿在手里轻轻摇晃,带起一阵清香的风。有外人在场时,女子们通常会用扇子遮挡住半边脸,主要是为了掩饰羞怯。晋代女诗人桃叶《团扇歌》之三云: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有一种婉约朦胧的美。
结语
扇子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一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喜爱。但是今天扇子彰显地位的作用降低,扇风纳凉的实用性增加了。但是我们回溯历史,仍然可以领略到帝王高官用仪仗出行时的威风气派,文人雅客轻摇折扇时的风流气度,贵妇小姐们举着扇子挡于面前时的娇羞温柔……小小的扇子,承载的是历史的记忆,中国的扇文化还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苏东坡文集》《班婕妤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