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犯了满门抄斩的大罪,皇上看到他的姓

此人犯了满门抄斩的大罪,皇上看到他的“姓氏”后:无罪释放

在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中,有唐诗宋词,也有百家之道。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推出的儒家思想已有两千年之久,但无论在什么时期时代都没有中断过。听说过“焚书坑儒”却没有听说过哪个朝代的人们不知道它的。因此这种思想在几千年的流传中也从未间断过。

古时的人都是很看重种族关系的,满人建造了大清国。而满族人当上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笼络民心。毕竟当时的皇帝对于百姓来说是个“外来人”,人们信服你才遵从你。想要获得百姓的认同就要从文化上入手,让民众觉得我的思想其实和你们是一样的。而有个皇帝为了获得民众的认可,可谓绞尽脑汁,他就是康熙。刚登基的他意识到,儒家思想已经长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了。于是他便前往山东祭拜孔夫子。从山东回来后,一个人的名字突然出现在皇上的脑子里,便是孔丘的后人,孔尚任。要真的按照族谱排的话,他应该算的上是孔子的第64代孙,这个人与康熙之前就见过一面,还在朝为官。

孔尚任作为仲尼的后人对于“家族思想”一清二楚。但是像大多文人墨客一样,他并不是当官的料。在科举这条路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仍旧一无所获。说来也巧,正准备要放弃的时候,天子给他发了一封“邀请函”。在听完孔的长篇大论后,康熙觉得这个人是个人才,随后便任命他为当时的“大学老师”。因为是由皇上直接任命,孔在文武百官中也算得上是个重要人物。

当官后他觉得天子青睐自己的文采,在仕途中还创作出了《长留集》。可他只是康熙用来安稳民心的棋子罢了,被皇帝看重的也不是文笔而是他的老祖父。后来他写的一篇文章彻底激怒了康熙,在朝为官数十载里总会抒发一些自己的感慨并以诗集的形式记录下来。其中就有一部出了问题,单看诗的内容也无大碍主要是诗中列举的人以及人物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了对明灭的惋惜。统治者眼里哪里容得下这样的沙子。况且这首词刚作出就广为流传,在统治者看来这简直是胡闹。

孔犯下这样的错误在当时是要掉脑袋的,但这姓氏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皇帝再生气也无法处置圣人的后世。若讲孔按律处置,就会失去百姓的信任。无可奈何的皇上只能罢免孔的职务,随便找了个理由打发他回家种地去了。不得不说,出生真的很重要。后来的他静思己过后也将那片词修改了许多。

可能是家族的遗传基因,孔尚任他本人也是很有才华的。他的《桃花扇》也称得上是剧本中的经典之作。这部剧发生在明朝的南京,通过描写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来反映国家兴亡,是一部十分接近历史的剧。也正因剧中对国家兴亡的反映太真实,得罪了当朝皇帝。

在一个国家的安稳面前,纠结这个人是否犯错犯了什么错也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作为一名统治者,康熙也真的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度。能做到如此,想来康熙王朝的鼎盛人民的安居乐业也与他的统治脱不了干系。

仅因为一个姓氏就逃脱了掉脑袋的死罪,被无罪释放,可见孔夫子在世人心中真的是德高望重。倘若换成李尚任、王尚任恐怕早已命丧九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