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西安同城生活」
(西安艺术研究所王婷)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于《左传》情节故事比较简单粗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了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述的是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作为中国戏剧中悲剧的一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中国的悲剧故事与西方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的悲剧虽然对立双方在冲突中遭到了毁灭,死亡往往可以让正义得以伸张,西方里面悲剧人物的毁灭都是罪有应得,因此冲突的解决办法必然是和解。而《赵氏孤儿》是正义力量经过反反复复的斗争,最终战胜和消灭了邪恶势力,正义的胜利不是和解,而是前赴后继的斗争中正义战胜邪恶。并且都会夹杂着亲情血缘。让人性层面上更加高尚甚至有点“大义灭亲”。正是由于这种“血亲”基础文化造就了中国悲剧的独特性。
作为经典悲剧剧目《赵氏孤儿》有过京剧、话剧、舞剧、肢体剧以及电视剧、电影各种版本的舞台艺术或荧幕呈现。此次观看的音乐剧是英国诗人詹姆斯·芬顿改编自元代作家纪君祥《赵氏孤儿》同名作品的改编,所以在剧情上我个人认为并未将耳熟能详的故事做出什么太多的新意,看完整部剧能感受到导演将东方哲学宿命论与古希腊命运悲剧叠加到此次的音剧中。
全剧时长三个小时,歌曲与对白感觉是各占一半的,我也看过一些外国的原声歌剧,发现对白其实没有很多,主要还是以歌曲为主,所以本次演出的体量就显得比较大,中途确实有人离开演出现场,而且支线个人觉得略有臃肿,叙事的节奏也比较缓慢,上半场程英救孤,下半场是赵孤复仇。上半场的故事叙述我觉得与传统文本的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可以说还是遵循了传统本子的故事,下半场赵孤复仇剧情是很紧凑且紧张的,但是并没有看到剧情上面的步步紧逼,反而音乐让人充满了紧张感,尤其是下半场在复仇主线之外又多出一个程勃游历山河看清真实的世界与魏江军暗中实施复仇的计划,就显得下半场叙事过于分散。同时,这守护多年的秘密在下半场即将要揭开的紧张感和剧中人物形成反差。看过京剧《赵氏孤儿》程婴救孤更偏向于忠义报恩,因此对妻子反对救孤的行为是非常愤恨的,并且救孤是必须要做的,如果妻子反对还要威胁杀死妻子,对要被杀死的儿子是没有“人之常情”的不舍和悲痛。程勃在知道真相之后几乎是对屠岸贾没有半点养育之恩的不舍之情,直接的转向复仇之路。传统的本子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而创作,所以人物偏于“脸谱化”,没有探讨与研究人性的这一面。确实因为本剧的故事几乎在我们中国可谓人人皆知,所以在剧情上不管是否紧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看懂的,而且也会清楚的知道故事脉络的发展,所以这方面个人感觉可能还需要编剧再次梳理下支线故事情节,它的出现是否丰富了主线故事情节。
全剧剧情中最让我惊艳的点是在我们中国所有版本中那个最无辜被牺牲的程婴之子一直都是一个符号,是贯穿全剧剧情发展的重要的人物,却从未能在剧中有具体的演员去表演,这次歌剧版的《赵氏孤儿》借用英国话剧版加入了程婴之子的灵魂贯穿全剧,让我们看到了终于有人用爱的方式让这个无辜的孩子再次出现,人性柔软的那一面也被表达出来,而不是一个可以拯救全程的婴孩武器那般冷冰冰的一笔带过。因为这个角色我也被演员方书剑所吸引,完美的舞台表力,以及全程视角的参与整部剧的过程,看到自己被亲人选择牺牲的态度,将那种恨那种爱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还是有遗憾,程婴之子婴灵的存在也只是以观者的身份贯穿全剧,好像在剧情的推动方面缺少了一点作用。也只有最后结尾的时候跟程婴的那一点互动觉得他有具体的“戏”。不过此次的出现已经能让我感到导演对“生命”的敬畏了。但是我还是希望可以听到这个“第三世界”的孩子的一些歌唱,希望导演可以安排一些关于这个“惊喜”人物的一些与“现实”世界人物的一些隔空对白演唱。
做为音乐剧歌曲,好听当然是第一位。此剧邀请了中国台湾著名音乐人金培达,历时将近两年时间创作完成。金老师说:“每一部剧的音乐用的时间都不太一样,但是这一次《赵氏孤儿》被问及的时候,我会开玩笑地说:用了60年的时间,大约也就是一生。”真正的构思时间可能远远大于实际写作的时间,他觉得好的沉浸式的音乐要体验人物了解每个人物的情绪。通过器乐的运用、音乐体裁的选择和表达语言的丰富,让《赵氏孤儿》中的多个唱段具备同时描绘坚强和脆弱、悲壮和温暖的能力。在同一空间里,将矛盾的双方快速交代明白。金培达想让每个人物拥有自己的音乐符号,我确实也从观剧时候能微妙的体会到,但是毕竟只是这么匆匆一看,确实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但是这种音乐人想表达的点我已经在剧院有所感受。歌剧演员们的唱功是真的到了现场可以明明白白的感受到,那种现场震撼感是真正到了现场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演员们的实力让音乐更加直击现场观众的内心,很多时候我身上的汗毛都是竖立的。当然商业演出难免需要用一些“流量”明星,这个时候唱功上的不佳确实会让整部剧的观众观感会有所降低,可能这些“流量”明星已经很努力但是确实无法逾越那个专业的“鸿沟”。但是当晚所有演员的演出还是近乎完美的。只是我觉得现场字幕真的有点“偏心”,唱歌的所有词都会有电子字幕,而台词却没有,这让有的观众在又有白话文又有文言文的台词的情况下听的有些吃力,尤其是屠岸贾的扮演者又是台湾人,虽然我能听出来他已经很努力的使自己的口音靠近普通话,但是确实听对话台词时候台下观众还是有些许的吃力的。希望下次再次演出的时候字幕组可以把所有台词都可以电子化呈现在舞台侧面大屏幕上。
西方话剧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体验角色心里,对舞台布景要求逼真,求真则借助现代科技和绘画的成果,要求舞台的幻觉三维空间,驱赶戏剧走向了时间集中和空间固定的狭小空间。我这次购买的区域是负一层右边第10排的区域,这是陕西大剧院座位中比较好的位置,我可以清楚的看到所有舞台上面的背景,《赵氏孤儿》歌剧的舞台映入眼帘的是残垣断壁式的镜框偏侧于上场口,不规则白色舞台地板,意指国破山河在。水墨风格的书卷,以及长条光区程婴孤身走路的决绝,地狱般的红光闪烁展现生死瞬间,侧黑幕映出人物巨大的身影,尤其是公孙杵臼与程婴携手并进的光影逐渐变大,如此多变的光区,不仅交待戏剧情境,也交待人物心境。灯光方面表现的真可谓用光到极致,现场还有雷鸣闪电,雨滴声淅淅沥沥,马蹄声声,杀戮的刀光剑影,临场感十足,充满紧张的气氛感。本次演出让我感受到新意的就是演员们会从观众台入场,全场共有四次演员下舞台,上半场程婴进城返乡两次,士兵城门巡视一次,下半场程勃游历世界一次。这些戏剧设计让观众能沉浸式的体会戏剧故事,比传统打破“都四面墙”更有戏剧美学体验。
舞美服装方面,看不出来这次的服装具体是哪个朝代,发饰也很现代,有些是短发,有些是丸子头,稍显随意。服装立体感很强,可以表现出人物的高大形象,婴灵的服装白色就是飘飘欲仙的感觉,好似一阵风就可以吹走,在剧种漂浮不定的感觉可以充分的体会到,群舞的白色衣服可能是为了更好的配合灯光效果而设计的颜色。士兵们的宽裤腿应该也是为了表现高大威武的形象。虽然整体风格稍显凌乱,但是也能看出设计者的用心。唯一我感觉到不解的是那一棵陪公主一起出现的歪斜的枯木是在表现“遗孤”吗?那为什么不选择绿色那种茁壮成长的树,而选择枯木,也许是为了让舞台画面有中国水墨画的既视感?确实在只看一次现场的情况下很难理解此处导演的用意。下面我可能需要去看看创作团队的一些解读,才能更好的理解《赵氏孤儿》,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看一次《赵氏孤儿》,感受如何用音乐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故事中蕴含的人类价值。
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