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璀璨的文学艺术和建筑成就,各有

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赋予文学创作以充沛的现实主义精神。清初文学创作以具有遗民意识的文人为主体,其作品多反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人们的思想情感。

自康熙后期始,清朝统治趋于稳固,经济恢复发展,文学转而致力于艺术技巧表现,内容以抒情怀古及模写山水为主。

清初诗坛的主流为“遗民诗”。顾炎武、阎尔梅、钱澄之、傅山、黄宗羲、归庄、吴嘉纪、屈大均等,诗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多发易代之悲,感情深沉,词意坚实。

即使是由明仕清的诗人钱谦益、吴伟业的作品,亦多述离乱之情怀。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先有宋琬、施闰章,人称"南施北宋",以及王士祯、朱彝尊、陈维崧、吴兆骞等人,后有厉鹗、钱载,以及人称“乾隆三大家"的袁枚、赵翼、蒋士诠等人,或提倡"神韵",或追求"格调",或讲求"性灵",多以唐宋为法式,罕有创新。

清前期诗人多能为词,以词人闻名的纳兰性德善以白描手法直写性情,词风近于南唐李煜,哀婉缠绵,真挚动人。朱彝尊开创的“浙派”词,提倡南宋姜夔等人清幽的词风,并为“避滑避俗”而致力于“醇雅”。

自乾隆后期起,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派”取代了“浙派”在词坛上的地位。张惠言主张发扬《诗》、《骚》的比兴之旨,要“意内言外”,“缘情造端,兴于微言";周济主张词人当以"见事多,识理透",使词具有"史"的内涵和旨趣。著名词人项鸿祚自具词风,所为词兼具阳羡派和浙派风格。

与晚明散文小品独盛的情形不同,清初散文分为学人之文和文人之文。

钱谦益、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学问渊深,合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于一,文质相得。钱谦益、黄宗羲皆明确主张文、道、学的统一。

文人之文的作者,以侯方域、魏禧、汪琬“清初三大家”为代表。侯方域为文,主张“必先驰骋纵横,务尽其才,而后轨于法"。魏禧喜好《左传》和苏洵文章,故其文多“带策士气”。汪琬为文,师法明代归有光、唐顺之及宋代欧阳修、曾巩,简净平实有余,而才气不逮侯、魏。

康熙后期至乾隆时期,考据学笼罩学术,文人受到轻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兴起。他们讲求古文“义法”,强调“言有物”、“言有序”,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

袁枚提倡“性灵”,反对模拟古人文章。其行文恣肆酣畅,机趣横生,令人耳目一新。恽敬、张惠言、李兆洛等借鉴桐城派而创立“阳湖派”,主张兼法唐宋和秦汉六朝,以健茂的风格,纠正桐城派的拘执和淡薄。

清初至乾隆末年是小说的全盛时期,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是这一时期小说的主流。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在清初格外突出,重要作品有陈忱的《水浒后传》、褚人获的《隋唐演义》、钱彩的《说岳全传》、吕熊的《女仙外史》等,凭借对历史或历史人物的演绎,表达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文言短篇小说集,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小说的传统,深刻而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在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控诉中,表达了对自由、幸福和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为长篇小说,汲取了古代文学讽刺艺术的营养,生动地描写了一系列受科举毒害和受市侩习气熏染的读书人的灵魂,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

李汝珍的《镜花缘》,叙述唐小山、阴若花等名才女聚合的故事,表现她们的智慧和才能,表现出重视妇女的思想情感。

曹雪芹在“盛世”的喧嚣中创作出《红楼梦》,展示大家族衰败的历程和情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以及一群青年女子的悲苦命运的描写,揭示了青年男女对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宗法伦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表现出极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峰。

清初社会及思想情感的激荡,为戏剧的活跃创造了条件。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作家,针对晚明传奇文采繁缛、情节冗长、不合舞台演出要求的弊端,大力进行改革,致力于表现现实生活内容,使用通俗浅近的曲白,紧缩场次,以南北合套的方式增强艺术表现力,深受民众喜爱,从而为清初剧坛带来清新的气息和活力。其代表作有李玉等人创作的叙写苏州市民支持东林党、反对阉党暴行的《清忠谱》,歌颂民族英雄、痛斥奸臣卖国的《牛头山》,朱耀创作的揭露酷吏草管人命的《双熊梦》(又名《十五贯》)等。

浙江兰溪的李渔致力于喜剧的创作,所撰《笠翁十种曲》,颇受士大夫欢迎。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风筝误》、《奈何天》、《意中缘》。其所著《闲情偶寄》,分词曲、演习两部,从舞台实践出发,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戏曲创作和表演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贵浅显”等主张。

康熙中期,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相继问世。前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抒发了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后者以南明福王政权和江南民众抗清斗争为背景,描写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同时揭露了南明福王政权内部的倾轧斗争,散发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意识和历史总结意识。

康熙中叶以后,戏曲因创作上流于个人意绪情感的表达、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而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植根于大众社会生活的地方戏曲。

清代的绘画,总的看,虽有一些家派和相应表现,但主要是沿袭元明以来的绘画传统,仍以文人画为主,注重抒情写意,讲究以书人画,追求笔墨情趣和枯淡、幽寂、空灵、简远的境界。

清初,一些具有遗民意识的画家如朱耷、道济(石涛)、髡残、肖从云、傅山等,画作达情而富有个性。朱耷和道济都是明宗室后裔。朱耷善花鸟,画风有类徐渭,简练而含蓄,豪放中寄寓温雅,所画鸟多以白眼看青天,以抒其愤郁之气。

道济善花果兰竹和山水、人物,笔意纵横,淋漓洒脱。肖从云工人物,曾为《楚辞》作图,以寄托亡国之痛。髡残擅山水,其画作景物茂密,笔墨苍郁浑厚。

以"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和恽寿平、吴历为代表的“清初六大家”,主要继承了明末董其昌画派的画风,很少有自己的特色。其中长于山水画的吴历受西洋画风影响较大。

康熙年间,清廷内务府造办处所设立的"如意馆",多聚集"六大家”一系的画家,以其为宫廷服务。以弘仁、查士标、汪之端、孙逸钧为代表的“新安派”画家,多师法元代画家倪瓒的画风,模仿习气很重。

乾隆年间,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扬州出现了扬州画派。这一画派以“扬州八怪”:金农、罗聘、郑燮、李鱓、黄慎、汪士慎、李方膺、高凤翰等人为代表,反对“清初四王”因袭古人、模拟古画之习,主张因性情而创作,抒发个人真性情。他们的写意花鸟画和人物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郑板桥在画、诗、书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人称"三绝",形成了所谓真气、真意、真趣的"三真”特色。其所画墨竹兰草,风骨挺劲,自然超逸,给人以清新之感。

清代的版画,在明末版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版画数量多,印制广,为下层民众所喜爱。天津的杨柳青和苏州的桃花坞印制的版画为最好,驰名中外,以印制年画为主,也印制扇面、灯画和各种挂图。年画多以祈福寿、驱邪魔、迎吉祥为主。

清初至乾隆朝,书法创作及风格形成主要以临摹法帖为基础。乾隆朝以后,随着考据学风的兴起,残存于各地的金石器物及其文字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