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首歌尽桃花词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

天不老,情难绝,她用无悔的爱,将情感打了死结,结成了网。以抵御更多的狂风,更多的伤害。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只留下一个执著的倩影,缩影到未完的梦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六首歌尽桃花词。1.《少年游》宋.周邦彦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赏析:读完整首词,我们恍如看到一幅画面。烛影摇红的夜,洁净无尘的闺房,多情的宋徽宗和温柔的李师师,在碧纱窗下卿卿我我。而周邦彦只能委屈地藏匿在床下,不敢吱声,目睹他们的风情。李师师用纤细的手切新橙,一个细微的动作,看得出李师师刻意在讨宋徽宗的欢喜。温暖的帷幕里,刻着兽头的香炉,轻轻升起沉香的烟雾。二人对坐,李师师调弄着手里的笙,试着曲调,而通晓音律的宋徽宗,也接过笙,试吹几声,之后递给李师师,让她吹奏优美的曲子。窗外明月如水,如此良夜春宵,二人不尽缠绵,只怕此时的李师师也忘记床底下还藏匿着一个周邦彦,所以才会有下片那精彩的表白。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如此简短的几句语言,表达出女子曲折、婉转的心理活动。又被周邦彦用简洁的李师师通晓音律书画,芳名远扬开封城。2.《木兰花》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赏析:浮生若梦,做梦容易,梦醒却难,人生总是苦多甜少,悲多喜少。应该不吝啬钱财,纵是散尽千金,也要换取这片刻的春光和欢娱,也要博得美人一笑。这时的宋祁,携歌妓一起来游赏春色,看如烟杨柳,绚烂红杏。只觉人生得意须尽欢,纵算到明天就要将春色归还,留孤独给自己,也不能辜负今天。3.《青玉案》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赏析:街灯眩目,是因为忘不了夜色的温柔,我独自冷眼看着这一切的繁华,有一种“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慨,却也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淡然。灯火阑珊处,有江湖艺人在吹笛,有画者在为人描绘着肖像。而我就是那个灯火阑珊处的女子,只是不知道,这人流中,是否有一个人,也在众里寻我千百度?恍然间,我想到,这粲然华丽的夜市,不就是为了迎合千年前那阕叫《青玉案》的古词吗?虽然不是元夕佳节,却流淌着同一种美好的意象。4.《小重山》宋.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赏析:月光透过薄薄的纱帘,洒在桌案上,一盘棋、一张琴、一卷书,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和尘封多年的旧事暗通心意。这轮明月,从古到今,看过人世沧桑,依旧是这般风韵。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到那一场高山流水的初相逢。我一直相信,月光比阳光,更能清楚地照彻历史遗漏的角落。因为它明朗、幽清;它柔和,也多情。拨动历史那根锈蚀的琴弦,弹奏出沙哑的音调,是因为风尘劳累,还是因为知音已逝?千百年来,历史只不过更换了舞台,过往的英雄就真的成了道具吗?5.《南歌子》宋.欧阳修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赏析:画眉深浅入时无?我仿佛听到一个温婉的女子,低低地问着自己的良人:“相公,我的眉画得可合适?”那神情,含羞娇俏、妩媚动人。我想任何一个男子,此时看到自己美丽的妻子,都会生出万种柔情。轻抚她的眉黛,将她拥入怀中,多少壮志雄心都会被软化。这一句诗的由来,并不源自于欧阳修的《南歌子》。而是唐代朱庆馀写的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让我们看到一对新婚小夫妻,幸福甜蜜的生动画面。6.《鹧鸪天》宋.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赏析:久别多年的歌女,他们在人生的渡口得以重逢,于是生出了万千感慨。以为在梦中,一直回忆初见时的温存与美好。“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他和佳人首次相逢,佳人玉手捧杯,温柔而多情。浅酿沾唇,他已深醉。便有了“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无限欢乐。我们仿佛看到,当年晏几道和喜欢的歌女,在月上柳梢时就开始饮酒寻乐、高歌曼舞,直到月落西沉,也不肯停歇。如此彻夜不眠,以致歌女连手中的桃花扇也无力摇动。他们都是至情至性之人,就是这样的舍得,舍得用一生的离别,换取一夜的倾城。而这一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也成为晏几道《小山词》里的绝唱。谢谢阅读!看了小编的就是小编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