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左良玉的“忠臣”形象,是被刻意塑造出来的。
清初时,有一本名为《桃花扇》的剧本问世,该剧以明末大乱世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之间,所发生的悲欢离合。
而在主线故事背后,同时也对明朝自崇祯皇帝自缢,以及南明弘光政权做了大量详细的描写,整部剧的主题,旨在展现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而左良玉的忠臣形象,最早便是出自于这部名为《桃花扇》的剧中。
在这其中,左良玉不仅被塑造成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忠臣良将,同时他还是以“南明三忠”的角色出场的。
那么,历史上的左良玉,究竟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桃花扇》的作者,又是为何如此推崇左良玉呢?
正所谓“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左良玉究竟忠与不忠,还得看他曾做过什么,看完之后,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个准确的评价。
公平地讲,在早期时,左良玉还是相当“给力”的。
左良玉出身很低,史料记载,他幼年是个孤儿,而在投身行伍后,硬是靠着有勇有谋,才得以一步步晋升。
到了崇祯皇帝登基那年,左良玉已经官至大明辽东军车右营都司,算是一个中级军官。
在此之后,左良玉又在对付后金的战役中立了不少功劳,受到了朝廷嘉奖,而真正让左良玉声名鹊起的,则是在崇祯五年对抗农民军的战役中。
崇祯五年,由于农民军自王屋山进入河南,意图攻占怀庆,崇祯帝就命左良玉带兵前去平定,这是左良玉人生第一次独自领兵,同时也是他大放异彩的开始。
奉命出发后,左良玉先后与农民军多次交手,并且大部分均以大获全胜告终,尤其是在河南河北交界处的涉县一战,硬是打的农民军闻风丧胆,看到左良玉的旗帜便望风而逃。
紧接着,左良玉又率军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而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成为了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
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左良玉就如同是变了个人一般,干出了不少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比如,在舒城战役中,左良玉曾命令自己的手下纵兵劫掠粮草、妇女等,甚至,他还带头杀戮当地百姓,拿着百姓的人头去冒功。
不止如此,左良玉在驻守怀庆时,因为与当地督抚不合,所以面对农民军的进攻,左良玉经常消极怠战,并且还不听调遣,根本不与督抚配合。
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在崇祯自缢时,左良玉手握几十万大军却不救援的事。
崇祯十七年时,朝廷为了让左良玉出兵攻打李自成,特意赐封其为宁南伯,同时还委任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
并且,崇祯皇帝还向左良玉许诺,只要能彻底击退农民军,那么将来将让左良玉父子世代镇守武昌。
可以说,为了让左良玉出工出力,崇祯帝也是下了血本了。
但结果,就在李自成逼近京城时,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却按兵不动,直到朝廷派出了钦差前来催促他出兵,他才开始磨磨蹭蹭的递上了一份所谓的“行军计划书”。
更可笑的是,左良玉在递交计划书后,居然安然自若地等着崇祯批复,而此时的农民军已经兵临京城,因此,左良玉没等来崇祯的回复,而是等来了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
毫不夸张地说,左良玉是眼睁睁看着大明灭亡的。
而在之后,左良玉更是上演了一幕“迷之操作”,当时福王朱由菘在江南登基称帝,建立南明政权,并派出使者请求左良玉东下增援。
结果,左良玉先是失声痛哭,之后严令部下不得轻举妄动,甚至放出话来,谁要是敢东下,就以军法论处。
这还不算完,等到南明弘光政权站稳脚跟后,左良玉又来了一次天雷滚滚的操作。
当时,左良玉与南明重臣马士英不合,双方斗得你死我活,而此时正值清军虎视眈眈之际,但左良玉不顾国难临头,却率领军队东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东进南京,硬是在清军的眼皮子底下,与马士英等人来了场大混战。
这场混战,加剧了南明的灭亡,清军能成功南下,左良玉“可居首功”。
这就是左良玉,后世对其一生,用二十四个字进行了评价。
“勇于虐民、怯于大战,拥兵自重、杀良冒功,目无朝廷、心无百姓。”
这样的人,算是一个忠臣吗?可以说,他跟忠臣根本就不沾边,曾经在崇祯活着时,有幕僚劝左良玉要尽力作战,以免被皇帝降罪,而左良玉则说到,只要他手里有兵,朝廷就奈何不了他。
什么意思呢?在左良玉看来,如果尽力作战,打赢了是本份,打输了还会被责罚,倒不如按兵不动,保存实力,只要有兵,朝廷也得看他脸色行事。
这种思想,是左良玉信奉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他手握重兵却不去救援崇祯的主要因素。
所以,要说左良玉这个人是忠臣,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话,如果他也算是忠臣,那么吴三桂就能称作是大明的“国之栋梁”了。
但让人奇怪的是,这样的左良玉,却在当时风评很好,不仅在后来被写进剧本大受推崇,并且在当时,朝中上下均对左良玉“赞不绝口”。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先说剧本的事,能在《桃花扇》中成为忠臣良将,左良玉是托了“自己人”的福。
《桃花扇》的作者名为孔尚任,是孔夫子的第六十四代孙,在他撰写的《桃花扇》中,主人公名为侯方域,而这个侯方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也是影响孔尚任的关键。
侯方域生于公元年,其父乃是明朝户部尚书侯恂,而侯恂则与左良玉关系很铁,因此,侯方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
不仅仅是关系亲密,根据史料记载,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也曾对左良玉多有维护。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破南阳,随即重兵围困开封,情势危急之下,崇祯皇帝委派左良玉前去解围,但左良玉根本不听朝廷调遣。
不得已之下,崇祯任命侯恂总管援汴官军,负责督促左良玉解救开封,但左良玉依然拖拖拉拉不愿出兵。
最终开封沦陷,事后,崇祯帝为此大怒,而侯恂则出面将所有罪责担了下来,导致其被崇祯罢官,至于左良玉,崇祯只是训斥几句便完事。
由此可见,侯家对左良玉确实关系非同一般,不然侯恂也没必要为左良玉开脱。
不仅如此,在南明政权成立后,左良玉因缺乏粮草,曾放言要“就食金陵”,意思是要举兵洗劫南京,一时间南京城内是人心惶惶。
当时南明的兵部尚书熊明遇,就找到了侯恂之子侯方域,请他以父亲侯恂的名义,写信给左良玉,劝阻他不要洗劫金陵。
通过这件事,也侧面说明了侯家与左良玉的交情深厚。
因此,在侯方域所写的不少作品中,都流露出对左良玉“曲曲回护”之意,说白了,他对左良玉这位“世伯”,充满了偏袒的意味。
而《桃花扇》的主线故事,正是描写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作者孔尚任在前期搜集故事材料时,免不了要借鉴侯方域曾写过的作品。
正是因为侯方域推崇、袒护左良玉,因此,孔尚任也难免受此影响,将左良玉的形象一再拔高,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忠臣良将”。
所以,在《桃花扇》里,我们就看到了左良玉在听闻崇祯自缢后,不仅”嚎啕大哭“,又”悲从中来,几欲晕厥“,甚至还吐了几口老血。
简简单单几句描述,就勾勒出一个悲壮的“忠臣”形象。
不止如此,左良玉还在故事里成为了“南明三忠”,历史上他打着“清君侧”,意图自立的行动,在故事却成了为维护南明朝廷而与奸臣斗争到底的“大义之举”。
就这样,《桃花扇》火了,而左良玉在不少人心中,也变得“高大伟岸”起来。
除了有《桃花扇》这部剧的刻意塑造之外,历史上真实的左良玉,能在晚明时期“风评”很好,则是左良玉在当时“会来事”的结果。
首先,他死死傍上了侯恂这条“大粗腿”。
左良玉早期只是一个中级军官,并且还曾因为犯事差点被问斩,侥幸捡回命后却丢了官职,不得已之下,就到了当时身居高位的东林党大佬侯恂门下,当了一个杂役。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左良玉认定侯恂能让他东山再起,因此对其极为巴结,加上确实有一定能力,因此在数年后,就被侯恂举荐,出任了昌平副将军。
正是因为左良玉受到了侯恂的举荐,因此,就被当时朝中的东林党视为了自己人。
在这种情况下,左良玉又在对抗农民军上取得了部分战绩,这就更让东林党视其为可栽培、在培养的明日之星。
因此,有了东林党这个强大的背景当后台,即便是左良玉干过一些“烧杀劫掠”、“杀良冒功”的事情,都会有人出面帮助其处理摆平。
哪怕是他在和李自成、张献忠对战中吃了败仗,照样有人出来为其粉饰开脱。
这也是前文中所说的侯恂为何会帮左良玉担责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如此,左良玉一路打败仗,却能一路升迁,官也越做越大。
并且,左良玉还特别会来事,比如从他对老上司侯恂上就能看出一二。
当初,左良玉还在侯恂门下时,就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将侯恂哄得心花怒放,等到有战事的时候,侯恂就对他加以提拔。
而在被提拔之后,左良玉不仅当场对着侯恂把头磕得砰砰响,还拍着胸腹立下军令状,说必然不会辱没侯恂的栽培,若是不打出成绩,就“当自刎其头”。
先不说左良玉是不是真的能打出成绩,单是这份表现,就让侯恂十分满意。
并且,在左良玉带兵主政中原后,虽说四处烧杀劫掠,但在路过侯恂的老家商丘时,却严令士兵不得侵扰,还下达了“敢有扰及草木者斩”的军令。
为什么侯恂之子侯方域对左良玉百般推崇,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抛开立场,左良玉对侯家确实没得说,所以侯方域“投桃报李”,对左良玉美言几句也不奇怪了。
另外,左良玉虽说对待百姓暴虐,经常纵兵洗劫,甚至滥杀百姓冒领军功,但却对读书人很好,用“礼贤下士”来形容都不为过。
比如在《明季北略》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左良玉有一个下属,在途径某地时,抢了当地一个读书人的妻子,结果,这名读书人跑到左良玉的大营,要告这个抢他妻子的军官。
而左良玉在弄清楚其中原委后,先是狠狠地责罚了那名军官,之后,又找到书生的妻子,让她跟着书生回家过日子。
结果,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却来了个大反转,这个书生妻子,贪图享受,表示不愿跟书生走,这就惹得左良玉大怒,当即下令,将这个女子斩首。
并且在事后,左良玉为了补偿书生,还让他在军营里,自选一位美妇为妻。
这个处理结果,让书生十分满意,回去之后,对外就称赞左良玉“公正无私”,而左良玉的“美名”,也在书生的宣传之下,被更多人得知。
整体来说,左良玉是在朝堂上有后台撑腰,同时自己也善于做一些美化自己的事情,这样综合下来,他在很多普通人的心中,形象就变得很伟岸和高大。
因此,在《桃花扇》问世后,才会被很多人接受其中左良玉的设定,要是没有上述的基础,比如左良玉类似于魏忠贤对外的名声,即便是作者将其夸成一朵花,也没人会认同。
还有一点,明朝晚期政局上的黑暗,也是左良玉能获取盛名以及官居高位的一个原因。
晚明时期,朝局已经溃烂到无可收拾的地步,东林党为了一己私利,置朝局不顾,只顾着争权夺利,而为了充实自身力量,自然就会争夺武将作为班底。
而像左良玉这种还算有点能力,且能打胜仗的将领,那肯定成了东林党极力笼络的对象,只要他愿意铁了心跟着东林党干,犯一些小错误什么的,都不叫事。
与此同时,又摊上一个疑心病很重的崇祯,动不动就因为担心武将拥兵自重威胁到自己,因此不断出手打击真正的良将,导致有能力的武将,一个接一个结局凄惨。
比如像曾接连多次重创农民军的曹文诏,就是因为心直口快,得罪了言官刘令誉,结果在刘令誉等人的怂恿下,曹文诏多次被整治,甚至是越打胜仗越挨治。
最终,曹文诏被活活坑死在农民军的埋伏圈里。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总之,晚明时期的朝局,让真正的忠臣良将无法生存,但却让像左良玉这般打仗不给力,却八面玲珑的人步步高升。
更可悲的是,即便是左良玉如此,但依然被崇祯视为了“国之栋梁”,甚至在其自缢的前一刻,他还幻想着左良玉能前去勤王救驾。
但崇祯绝对没想到,不仅左良玉眼睁睁看着大明沉没,并且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拿着几十万大军当见面礼,直接投奔了清军。
所以说,这样的左良玉,能算是忠臣吗?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我想,看完他曾经干过的事情,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个答案。以上是我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以别样的方式说历史,为我们还原了简单结论背后复杂的原因,向我们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让我们拂开层层迷雾,看清了那个不一样的时代,看到了个人力量在时代面前的渺小,也看到了读书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对人性的认识更全面,对世事的洞察更深刻,对历史的了解更客观。
感谢石悦,感谢他的生花妙笔,让我们能以如此轻松的姿态,投入地阅读一段厚重的历史,并收获满满。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增补版套装共9册)》已经问世,新版做了百余处的修订,近八十岁高龄的明史专家毛佩奇老先生亲自审定,建议阅读收藏。作为礼品赠送给朋友(或者孩子)也非常合适。点击下面的链接,可直接购买。
点击购买《明朝那些事儿》小店¥.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