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私吞柳敬亭说书脚本趣闻版本

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人,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曾经拜章太炎为师,后与太炎先生并称为“国学大师”。他于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词章、训诂和经史之学。一生推崇文言,反对白话,其为人崇尚气节,治学勤恳,一生研究文字、训诂、声韵、经史等学问,著述丰富,卓有成效,且自成一家。辛亥革命期间,他曾经在汉口《大江报》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笔犀利,发聋振聩,一时舆论大哗,清廷也震惊万分。然而,他的言行极为怪僻,不近世情。在北大教书的时候,毕业班的学生要印刷通讯录,四处筹款和征集每个人的照片,他既不出钱,又不肯交出本人的照片,回答是:“你们都不配与我为伍。”等到通讯录印罢,学生送给了他一册,他未加翻阅,竟然匆匆直奔校外而去。有的学生十分奇怪,又不明白就里,就跟着他一起出校,只见他奔至一条小河边,举起手里的通讯录,恶狠狠地扔向河里,连声高喊:“你们这些东西只配喝污水!”等到小册子被水淹没,才悻悻然返回学校。他在南京中央大学就职期间,与当时同在一个大学教书的词曲大师吴梅(字瞿安)发生分歧,竟拔拳相向,大打出手。一时在校园内外传为笑话,真可谓斯文扫地。最令人所不齿的,也是在南京,此人因为私藏公器,曾经遭致学术界的严厉批评。其经过是这样的:当时南京城里有一位书商,刚刚从坊间收到明末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的两种评话脚本。柳敬亭原来姓曹,,与明朝复社学子多有往来。后来因为避难,逃到江南地方,一日,偶然坐在柳树底下,灵机一动,就改姓柳了。长江下游一带,说书行当特别发达。江南流行苏州评话(包括弹词),江北以扬州评话擅长。当时的南京地区上至巨卿名公,下至小贩脚夫,没有一个不爱听他说书的。著名文人孔尚任,就曾将柳敬亭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写入他所著述的传奇剧本《桃花扇》之中。柳敬亭的说书脚本,早就是爱好古代通俗文艺的学者和文人寻访的目标。这位书商一下子竟然获得了两种柳敬亭的评话脚本,不啻是人间的瑰宝,但又不敢肯定是否是柳敬亭的原作,于是,就请他的老朋友、南京中央大学教授黄侃过目鉴定。黄侃翻阅之下大为吃惊,明白这是两部稀世珍宝,于是不动声色地说,要借回家仔细研究。书商因为他是大学教授,也就不疑其他,一口答应了。谁知道黄侃拿回家以后,就再也不肯归还原主,草草付了一笔钱,就算了结了。从此他就秘不示人,就连朋友闻讯,要求抄录也不肯答应。这两部手写本,是柳敬亭说书时使用的《柳下说书》的评话脚本,共有八篇,第一篇是《争襄阳》,讲的是北宋书画家米芾(号襄阳漫士),因为行为癫狂,人称米癫,与当时襄阳另两位著名的人士,争论谁是真正的襄阳人(因为他世居山西太原,襄阳是他迁居之地),狂称自己才是襄阳的真正代表,双方不欢而散,终无结果。内中语言俏皮,对话生动有趣,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文献价值,对研究古代话本小说、曲艺艺术和通俗唱本的版本源流,作用非凡。黄侃阅读之余,爱不释手,就将之放在自己床榻的抽屉里。他睡的是当时一种木制雕花的大床,是有床柜和抽屉的。这样一来,黄侃的行为遭到学术界同人的一致不满,大家联名致信黄侃,要求他迅速公开此书,或者将此书抄录下来,通过有关书局影印,供大家学习研究。否则,他将是学术界的罪人。信中还提及:自从殷墟书契发现以来,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人,有了极大的帮助;而敦煌石室的发现,更给了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的学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使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无尽的光辉。如果当初发现这些文化史料和实物文献的人,都像他一样,藏之密室,秘不示人,那样岂不糟糕?岂不损失巨大?信函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古籍流落在国外的,已经很多了。然而,外国人尚且肯让中国人前来抄录,携将归国,黄侃先生作为一位中国的学者和教授,连这点胸襟都没有,成何体统?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人人不得据为己有。如果黄侃先生依然不肯公诸于世,那么,我们准备集体前来面恳,我们希望黄侃先生能够理解我们的举动。”至于黄侃先生后来是否归还了此书,此后的报章杂志上,并未提及,但他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科学文化研究事业的学者所应该摒弃的。责任编辑:王雅婷-08-:47:30 来源:网易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