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标题bcdef
《桃花扇寄扇》原著与演出本的分析对比
时间:年3月18日
地点: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
请输入标题abcdefg
主讲人:
罗周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国家一级编剧
现任职于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
主持:
王晓映
新华日报高级记者
交汇点昆虫记主编
一、全本与选场之别
全本
1、明清传奇,篇幅庞大,往往多达40、50折。传奇作者如汤显祖、洪升、孔尚任等,以此为载体,寄寓自身。
时至今日,演剧环境与明清已有了巨大的变化,演出时间通常控制在3小时之内。因之,几无可能将“全本传奇”搬上舞台。
2、如今演出的全本《牡丹亭》、全本《桃花扇》等,是在1到2个晚上,用3到6个小时,演绎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整理改编者必须确定该故事的主线与核心人物,比如《桃花扇》,便是抓住男女主角:侯方域、李香君相知、相爱、离别、重逢的爱情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3、原著《桃花扇》无删节地搬上舞台,要演30个小时以上,省昆全本《桃花扇》演出时长为3小时,看上去,单以文字计,删除原著90%以上内容,实际上,被保留下来的精华与改编之处,恰恰体现了改编者的眼光与匠心。
选场
1、选场,是折子戏的集锦,通过这种方式,将被删除的、有价值、有趣味的部分拾回。年一戏两看《桃花扇》选场演出包含《侦戏》《寄扇》《逢舟》《题画》《沉江》5个折子戏。
2、在选场中,生旦净末丑、琳琅满目的小人物,都可以成为折子戏的主角。我们无法想象一部以阮大铖或者以李贞丽为主角的全本《桃花扇》,可在折子戏《侦戏》《逢舟》中,他们的个性与命运,都得到了艺术的集中展现。
3、选场(折子戏)将观众对于故事情节的好奇提升为审美的愉悦。观众看的更多的是表演艺术、个中况味而不是简单的情节起伏。所以,张老师才敢于在上次《一戏两看》讲座中播放《逢舟》的完整视频,他有信心观众看过视频后,会更想走入剧场,再看一遍乃至很多遍。
▼▼▼
一戏两看、全本与选场,并不是将相同或相似的戏看两遍,而是在看两部完全不一样的戏,然而彼此之间,又像互文一样,互为补充。
二、《桃花扇寄扇》原著与演出本的分析对比
三个文本
原著:第23折《寄扇》;
演出本全本《桃花扇》第6场;
演出本选场折子戏《寄扇》。
原著《寄扇》
人物:李香君、杨龙友、苏昆生。
曲牌:13支。
在《集成曲谱》里,第一支曲子被改为念白,另外十二支皆有曲谱,可见都曾在舞台上演出过。
内容:自嗟——画扇——寄扇。
(1)自嗟,含9支曲子:
,写“无人作伴,好生凄凉”;
,写“花月欢场,从今罢却了”;
,写“侯郎匆匆避祸,不知流落何所”;
,写“恶仆盈门,硬来娶俺”,只得撞破花容;
,写“妈妈替奴当灾,飘然竟去”;
,写“一阵酸心”,分外孤独,与之意类似;
,写扇上血迹;
,写撞破花容,与之意类似。
以上演唱时皆为静态,是李香君的独角戏,其形象多情、被动、柔弱。唱段除自嗟孤独、思念之外,多为复述之前发生过的事,这些事,在《辞院》《守楼》中都有过正面演绎。孔尚任虽注意到唱段中内容与层次的差异,但仍有重复之处。
(2)画扇,含1支。
李香君昏昏睡去,杨龙友与苏昆生上场。
杨、苏二人,在本折中,形象十分相似,语言都很雅致。
杨龙友见到扇上血迹,将它点做桃花扇。
苏昆生看他点染,“(喜介):妙妙!竟是几笔折枝桃花!”
杨龙友画完亦很得意,“(大笑指介):真乃桃花扇也!”
面对李香君守贞时溅上扇面的鲜血,其反应未免太过风流、凉薄。
李香君被惊醒,见到桃花扇,唱了支,赞叹“便妙手徐熙,怎能画到”。
(3)寄扇,含1支加1支。
李香君表明“关门到老”之志,苏昆生愿代寄书信、交与侯方域,李香君托他将桃花扇带去。
,写“寄扇”;
,写“妆楼独闭”,以待侯郎。
***原著演出之所以失传,既有清初政治方面的原因,是否也有剧本或演员上的原因?
▼▼▼
总体来说,原著文采斐然,所用套曲亦可谓名曲,音乐性很强,戏剧性、戏剧张力、推动力则稍嫌不足。
全本《寄扇》场
该场囊括了原著《守楼》的内容,主要写香君拒婚、撞破花容,李贞丽代嫁,“寄扇”是主情节后的小内容,只保留了一支曲牌,人物除李香君、苏昆生外,删除了杨龙友、添加了保儿。
大幅度删减的原因是演出时间的限制,故事情节以线性结构展示在舞台上,而少了些块状戏份的演出空间。
重大修改:将原著里杨龙友画扇改为李香君亲自画扇。这把扇子,是侯、李二人的定盟之物,扇上还有侯方域亲题之诗,是贯串《桃花扇》全剧的核心道具。由李香君来画扇,比之杨龙友动笔,多了慎重、多了眷念、多了情深情真。
“今时若能再给我一次机会,这个本子(《桃花扇》)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种面貌,《桃花扇》里隐藏的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被进一步发掘出来。”
——张弘《寻不到的寻找之心归何处——桃花扇》
▼▼▼
选场、折子戏《桃花扇》,应该便是张老师所说的“再一次机会”、“另一种面貌”、“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之“进一步发掘”吧。
选场,折子戏《寄扇》
人物:李香君、杨龙友、苏昆生、保儿。
其中,李香君以闺门旦应工,杨龙友以大官生应工,苏昆生以外应工,保儿以丑应工。加入保儿一角,既添加了行当的色彩,也多了个人支应端砚磨墨等零碎活计。
曲牌:8支,压缩以适合30—40分钟的演出时长。
内容:自嗟——拒劝——画扇——寄扇。
(1)自嗟,含1支,与原著同。
(2)拒劝,含3支曲子,杨龙友提前上场。
,回应杨龙友谈李贞丽代嫁事;
,回应杨龙友劝她“再张艳帜,重开妆楼”;
,在回应杨龙友问及“侯郎重到”之后,延展性回忆辞院事。
与原著相比,曲牌、唱词皆不动一字,次序上稍做调整。将原本静态的自抒自忆裹入与杨龙友的动态对答之中。
杨龙友之登场有了明确目的,为李着想,劝她“下楼”。因为李香君坚定的情志,二人有了对立的位置。他的劝告成为李香君自陈的动力,或者说,他二人之间,因之有了某种戏剧的张力,而所有被保留、运用的曲牌,都有了同一个指向,指向着李香君的决意。
李香君形象,也悄然有了改变,更坚定、坚决,尤其“奴家守楼,是守妾衷情、守妾本心、守妾自身也”这句新添的白口,为单纯的守贞添加了更坚韧的生命力度。
(3)画扇,含2支曲子:与。
杨龙友此时下场了,舞台留给李香君、保儿,以及新上场的苏昆生。
苏昆生带来了一个新的事件,原著第24折《骂宴》里谈到的“搜拿秦淮,选入宫中”,这给李香君、亦给戏剧情势带来了紧迫感,调节了全折节奏。
苏昆生主动提出为李香君寻访侯郎,其形象比原著中更为仗义。
原著中的被挪移了,保儿惊叫出“血,都是血啊”,深深触动了李香君,成为“画扇”的由头,也强调了“画扇”的动作性。
全折最动情的念白亦在这部分:
李香君:师父,你看那楼外的桃花开得好哇!
苏昆生:嗯,开得好!
李香君:这扇底桃花,也开得好哇!
苏昆生:开得好……
不存在于现实世界冬景里的灿烂桃花,出现在李香君的眼中与扇上,她的盈盈泪水与之后《题画》里侯方域念到“小生与香君定情之日,筝声笛韵,映着这簇新新一座妆楼”时的泪水相辉映,印证了他们爱的匹配。
,这里只用了半支,以免唱段过长影响戏剧之紧迫感。
(4)寄扇,含1支加1支。
实际上,这里的画扇与寄扇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原著删减一半,改为,以免拖沓,该唱段中最好的一句“桃花粥吃个饱”得以保留与强调。
念白的艺术
折子戏与原著在念白方面,除了新添、新创部分外,其调整可分三类:
(1)调整原句所在位置,表意相同:
如:“贞娘从良,香君独住……”、“奴家只得使上苦肉之计”等。
(2)重复、强调文本之意:
如:保儿:香君阿姐再也不肯下楼哉。
杨龙友:不肯下楼?
保儿:不肯下楼哉!
强调“不下楼”,正是为之后杨龙友之劝、李香君之拒做铺垫。
(3)同样的文本,另开新意:
如:“看你额角,伤痕渐复……”在原著中只是寻常的问候,在整理改编后的折子戏中,却多了一层含义:皮肉之伤渐复,心头之伤、情感之伤亦应随之而愈,那么,何妨“重开妆楼”——这,正是杨龙友此来的目的。
1
END
1
一戏两看《桃花扇》
全本??选场
即将于年4月14、15日
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
选场尚有少量余票
淘宝客户端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