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化自信诗书文化控瘟他们将诗书文化与

(顾海燕吴耀庭陈刚)年2月1日,大丰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西团镇人民政府合作摄制的小视频《七律·战瘟神》按规定报送到了相关部门,受到相关部门的好评。这是该镇近期为防控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而制作的第三步微电影视频,该镇的第二部微电影视频是前天由宣传办牵头制作的《防控冠状病毒西团在行动》,得到了大丰区委宣传部的好评。而该镇的第一步微电影视频是由大丰区防控污染办公室与区环保局以江苏省首届“最美基层河长”、省“治污攻坚勇士(提名奖)”获得者吴根红为原型而拍摄的《绿水之诺》,在省“美苏”播出后,点击率过万,影响很大。

在微视频《七律·战瘟神》中,既有政治性,又有艺术性,更有文学性。视频一开始,就点名主题思想:“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生命重于泰山”。接着写明摄制单位是区文广和旅游局与当地政府。在一组“干群同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信念如山”标语后,便是主题《七律·战瘟神》标题。接着,由诵读者抑扬顿挫地读出了这首诗,飘字幕打出了文字,并配上相关的画面和视频。这首诗这样写道:“天蓬崴脚鼠悲鸣,万里神州泣血行。仲景逍遥无处觅,钟馗隐迹未得迎。炎黄自强何须惧,上下齐心战疫情。火起雷逐吞鬼魅,瘟神驱散万年平。”创作者邓兴键是西团镇文化站职工,他说,此诗由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获得灵感。第一联天蓬崴脚是指猪年年尾出疫情,好比天蓬元帅(猪八戒)崴了一下脚,导致鼠年一到就有悲痛的声音,由于疫情重,数百人丧生,所以神州大地有血有泪。第二联写的是说古代医圣张仲景、民间驱鬼辟邪的神钟馗都束手无策。第三联是说,我们炎黄子孙自强自立,生命不止,全国上下戮力同心阻击疫情。第四联是说火医院即将建成,对战胜疫情,中国充满信心,同时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战胜瘟疫,瘟神驱散后,我们中华民族又开万年太平,不再遭受苦难。这样的内容,通过著名书法家丁日旭的现场表演和蒙太奇的电影手段,把政治信念、片头片尾、音乐、字幕等形式揉合在一起,让人们增添战胜瘟疫的力量,同时也得到了一种美的、艺术的享受,通过这种文化自信的做法,来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团结人民,取得实实在在的动员效果。

大丰区西团镇是文学和电影戏剧的故乡,历史上诗书画三绝、“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少年时期随做塾师的父亲在这里生活;大清朝国子监博士、孔子第64世孙、钦差大臣、戏剧《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这里治水留下了著名的《西团》诗和《西团记》杂文;这里出生的黄浦张家墩盐民领袖张士诚,率领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民曾割据苏州等地数千里地盘十三四年时间,自建大周政权,其部下施耐庵以他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著名的《水浒传》,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淮南盐场大丰境内六个盐场最终归一,而草堰场公署曾在西团龙王庙的衙门里办公数十年,草堰场大使李汝璜的弟弟李汝珍看到这里海边的海市蜃楼,产生了“镜中花水中月”的感概,写出了著名章回小说《镜花缘》对后世影响颇大;在盐场大盐枭家里任幕僚的清代小说家宣瘦梅把西团网寺里发绣佛的故事写进他的笔记体小说《夜雨秋灯录》中,声振颇远;大明王朝的正史记载了西团境内的茅花墩曾是抗倭的古战场,这里曾有消灭倭寇“六百有奇”的记载,演绎到现在的描花村具有着传承民族英雄主义气概的重大历史使命;这里有一个叫马港的村,源自于纪念抗倭时期一匹在此郧命的战马,马港村边上的大龙曾有一个古名称叫“戚家团”,老人相传是当年“戚家军”伤员遗留此地繁衍至今;中国苏北有个著名的地区叫“里下河地区”,而里下河以东的地区现在统称为垦区,垦区是由旧时的盐区过渡而来的,当年大清朝的恩科状元、中华民国农商业总长,以实业救国为己任,在西团创办了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有土地数十万亩,设有“三十五个丰字号”分公司,使西团成为由盐区向垦区过渡的前进基地,而大丰区这个名称,在建县之前就在这里叫响了二十余年之久;扬剧《双下山》的故事,男主人公原型取自古刹网寺的济普和尚,女主人公取自慈云庵中尼姑福安的故事,二人自由恋爱,挣脱枷锁,成了当时追求爱情的典型,解放后尼姑福安后来在西团敬老院寿终正寝;西团本地出生的革命者吕铮,亦名吕少楠,革命战争年代当过台北县的敌工部长,解放后从事红色谍报事业,他把自己与敌斗争的经历,写成了著名的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而这部小说后来被分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保密局的枪声》,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首部谍战剧,享誉全国,这部剧目不知比现在的《潜伏》等剧早了多少年;在中国抗战文艺史上,战歌《黄桥烧饼歌》《勇敢队》《打打打》不知鼓舞了多少中华儿女为国冲锋、为国战斗、为国捐躯,而这些战歌的词作者新四军文艺战士李增援烈士就血洒古镇,长眠西团;曾任西团文化站站长的丁正泉,将改革开放后发生的故事写成了电影《哑姑》,当代人陈寿宏老吴等人也创作了电影剧本《发绣佛传奇》《军统电台案》等,说明当今文风不绝;值得一说的是古镇陆碧波先生主笔创作以原阜宁县委沈德林为原型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巴根草》,小说《牛湾河畔的艳魂》等故事深受观众喜爱;陈寿宏先生撰写的《中华食材》等书列入国家图书库更是影响深远;许多的文人墨客著书立说,蔚然成风;不得不说的是已故老文化站站长沈炳军等人出版过《古镇沧桑六百年》一书,对记述古镇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团这样一个海边渔村、盐业重镇、农业重镇、工业重镇到现在的产业名镇,过去也是一个宗教大镇、文化名镇、军事重镇、红色文化名镇,有许多共和国的将军在这里战斗生活过,许多战事在这里发生,千年淮盐曾是中华民族的经济命脉,这里的历史底蕴深厚,有着说不完的经典、故事与传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0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