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做为四大名著之首,其成书年代众说纷纭,现在大致对成书年代分为明末清初与清乾隆年间两种说法,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更为精确呢,我们可以严谨考据一番。
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
#红楼梦#根据目前主流红学的专家认为其成书年代为清乾隆年间,并且此书为作者“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描写其自已家族与联姻的四大家族的生活回忆录,因此,我们可以在此书的一些细节描写中考据出清乾隆年间的年代特征,但是经全文检索,并未找到如乾隆或者清朝特有的“贝勒、格格、福晋”此类人名尊称,也找不到如“内务府、八旗、铁帽子王、宁古塔、披甲人”等极具清朝特征的称谓,这些称呼在之前的朝代不曾有过,但是很遗憾,红楼梦小说中丝毫不曾提及。
那“曹雪芹”既然家族是江宁织造府的,那我们查一下“织造”,也丝毫未见踪迹。但是非常诡异的是乾隆帝的名讳“弘历”却在书中分别出现“弘”“历”这两个字,在文字狱时期这是大不敬行为,乾隆年间的一个读书秀才吴英,给官府上呈了一本建言献策、人畜无害的报告,就因为两个“弘”字,变成了“冒犯皇帝圣讳”、“批评指责朝政”的反动书籍。案子传到乾隆帝面前,最后决定:吴英本人判处凌迟;吴英两个儿子、一个弟弟及两个侄子,年满16岁,被判“斩立决”;吴英家的女人及未成年者一律发配为奴。此外红楼梦一书中还出现了很多次其祖父“曹”的“曹”“寅”两字也频频出现,古人对父亲与祖父都是有名讳这个说法的,比如书中林黛玉对于她母亲的贾敏名字是避讳的,见第二回: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清朝吴英拦舆献策
那这就有点怪异了,那我们就换个思路,再考据一下书中有没有出现过只有其它年代所特有的,比如明朝,而清朝所不具备的文字信息,找了一下,突然发现有很多,举例如下:1、书中物件透露出的年代信息
如最著名的林黛玉、薛宝钗谶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就透露出了两个玄机,此四言诗中的“玉带”在清朝中是不存在的,“玉带”雏形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主要是朝庭官员佩带,功能类似于现在的皮带,有带钩方便将袍服束缚之用,以后各朝代均有,并且不断进化,其工艺水平以晚明达到顶峰,清朝开始,官方玉带使用制度被废除。
明代玉带考古图
诗中的“簪”也是在清朝中不存在的,“簪”的使用也同样古老,在周朝就已经有使用了,古人不理发,长长的头发卷起来然后用“簪”一插就固定完事了,非常简便。“簪”在古代一般是男性士人用途较多,妇女“钗”的使用更普遍,所以这诗中如果真是指暗示宝钗的话应当会用“金钗雪里埋”,但作者偏偏用了“金簪雪里埋”这绝不是作者不小心混用,因为这种类似的蹊跷红楼梦这部小说中还有很多,以后我再一一给大家讲解。
同样清朝开始,由于剃发令实施,所有男性汉人都要剃头留一下金钱鼠尾辫子,故而男性使用的簪被遗弃,结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告诉大家这两个自古以来的具有典型华夏文化特征的东西要说拜拜啦。
很明显作者非常巧妙的将这两个物件不知觉中不动声色地展示出来,似乎想要表达一些更深的语言,从作者特地将这两样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物件植入于十二钗之首的谶语和图画(重复提示)中,因此本人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成书的年代更应该是明末清初这个大动荡的特殊时期!
明代士人用金簪
除以上两个物品以外,书中还反复提及另一个跟官员或朝廷有重大关系的东西:“笏”,在好了歌中,就有一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笏也是我们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夏朝就已经有笏这种东西出现了,但当时这种东西估计就是记事用,直到周天子时代,官员持笏上朝才形成一种制度,成为朝廷文化的象征,以后历代均延续使用,但直到清朝开始,笏这种东西在朝堂上被废除。
明代朝笏
2、书中地名透露出的年代信息书中对南京的描写不可谓不多,仅仅名称“南京”就出现过10次,“应天府”就出现过3次,“金陵城”出现过2次,“石头城”出现过1次,“江宁府”出现过1次,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是南京的不同称谓,看来作者对南京这个城市很有情感,因为“红楼梦”的其中一个书名就叫“金陵十二钗”,而书中对金陵二字的称呼可谓不计其数,众所周知,南京就是明朝的开国定都之地,自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作为辅都一直存在,书中第四回出现的“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这句话明显是在暗示读者这书中说的是明朝的事。而唯一出现过一次的“江宁府”则是在第十三回秦可卿葬礼的场景上出现,值得注意的是顺治二年(年),清廷正式下令将“应天府”改名为“江宁府”,而大明刚好亡于年。约年逝世的“曹霑”(号雪芹)与“应天府”改名“江宁府”已经相隔一百多年了,如果按照红楼梦为其自传体小说的话,应当将第四回出现的“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中的应天府改为江宁府才会通顺。
金陵城,秦淮梦
第四十一回“玄墓蟠香寺”所透露出的信息;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这里的玄墓指的是苏州市光福镇的玄墓山,在清康熙时期,一个重要的避讳是“玄烨”的“玄”字,如广东汕尾市的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年(即公元年)。原来叫玄山寺,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烨的帝讳,改为元山寺。李元霸是清代著名小说《说唐》的主要人物。李元霸就是历史上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因在写小说的时候要避讳康熙玄烨之名,于是改玄霸为元霸。
玄墓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西南部。明《姑苏志》记载:“玄墓山,相传郁泰玄葬此,故名。在邓尉西南,一名万峰山。”郁泰玄是东晋时期的青州刺史,晚年隐居于此,死后葬在这里。
康熙时期,因玄墓犯了康熙玄烨的忌讳,被改为元墓山。《沧浪区志》第四卷对元墓山注云:“元墓,山名。原名玄墓山,清代避康熙玄烨名,改称元墓山。”
清代乾嘉时期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号船山),晚年寓居苏州山塘街,嘉庆十九年()病逝于虎丘寓所,寄殡于玄墓山。
船山之兄张问安《七月廿八日得旂山季弟书,知船山仲弟确耗》云:“连年踪迹苦依人,谁识清贫太守身,到死倍伤离别久,关怀总是弟兄真。最怜旅殡留元墓,何以高堂慰老亲,犹有春前音问在,一回展看一沾巾。”诗中“元墓”,即玄墓山。
光绪年间的郑文焯有《元墓山楼重见旧题》一首,仍称玄墓山为元墓山。
红楼梦中的玄墓一词,因有玄烨之墓的联想,因此比一般的“玄”字更令清廷忌讳。曹寅是康熙的宠臣,其家人不会对康熙名讳不闻不问。因此,如果作者是曹寅之孙,那么他应该用“元墓”而不应用“玄墓”。如果说“元墓”透露故事朝代年纪,那么最简单的办法是杜撰一个地名,而不用玄墓这个地名。
如此看来“红楼梦”成本年代应当是早于清康熙年间,或在康熙初年文字狱还未盛行之时,但绝对不可能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玄墓山,圣恩寺
3、书中众多细节透露出的年代信息
“末世”之谜
书中在第一回提到贾雨村“生于末世”,在第五回提到王熙凤“生于末世”,如果此书是在清乾隆年间完成,应当是属于“康雍乾”盛世,而不是末世!只有作者是在明末清初的大乱世中,才会是说生于末世。
“红衣太监”之谜
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有这样一段文字:“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清朝属水德,所以其太监服饰多为灰、青、蓝色,只有在极特殊的皇帝寿辰这一天才穿绛紫色,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清朝严禁太监出宫,违者斩。而明朝属火德,崇尚红色,故太监的日常服饰均为鲜艳的大红色,并且允许出宫,如明朝一直以来都有宦官监军的传统。
明朝监军太监,允许太监读书习武
清朝太监,严禁出宫
4、明末众多文学作品与红楼梦的关联性
红楼梦带有很浓郁的戏剧风格,更是在书中直接写入了《西厢记》、《荆钗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等,这说明作者很可能与明末这个时期的戏剧作者们是同一个圈子并且有相互交流,奇怪的是,上述戏剧作品与红楼梦一起全部在清朝被列为禁书,《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更是在官运亨通之时因为《桃花扇》一书被康熙直接免职。除此之外,我国的四大名著除《红楼梦》成书时间存疑外,另外三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是明代作品,这时期更有《金瓶梅》、《封神演义》、《三言两拍》、《聊斋志异》等知名读物,明末复社的出现可谓是我国古代文化团体相互交流学习的巅峰象征,当时文学创作繁荣,言论开放,出版自由,由于复社影响力太大甚至都要影响朝政了,不明白复社为何物的可以自行百度。反观乾隆年间,由于文字狱盛行,除了目前“主流红学专家”们认定的《红楼梦》是成书在这个时期外,这个时期的其它作品均为空白。我们知道,如同工业产业链要完整一样,没有完整的底层工业供应链,就不可能会有像航空、航母这些工业产业中的金字塔顶端的东西出现,这就是我国二十年前虽然迫切需要国产的航空、航母出现,但一直不能如愿直到最近几年因为我国的整体工业产业链完备之后才逐渐出现并完善,反观如乌克兰,由于苏联解体导致它的整个军工产业链瞬间崩溃,所以乌克兰之前可以生产核军工和航母等金字塔顶端军工产品,但现在已经没有能力去生产核军工和航母了,这才短短的几年时间,所以,《红楼梦》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巅峰的作品,它如果不是在明末这个高度文化精神自由与经济物质极度发达的时期创作出来,而是在一百年后的中国各种文化(文字狱)与经济(因为战争人口锐减,各种物资匮乏)突然断崖式崩塌,又是在没有一个宽裕的文化群体普遍交流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红楼梦》这部巨著的。
复社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