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剧改编的动人范本穆如粤剧剧本桃花扇

穆如,名杨智深,香港茶学专家,编剧。创办穆如茶制,戏曲剧本有粤剧《张羽煮海》《阴阳判》《桃花扇》《乾坤镜》《秦香莲》,电视剧本《嫁错妈》《画魂》,电影剧本《越快乐越堕落》《长恨歌》,戏曲评论著作《唐涤生的文字世界-仙凤鸣卷》,并策划多次京剧赴港交流活动《京剧探骊-于魁智首度赴港演出》《京华赋采-流派折子戏专场》《梨园压卷-中国戏曲学校老三届名家汇演》。

辛丑岁杪,读到好友穆如兄的粤剧剧本《桃花扇》,如饮甘醇,齿颊留香。此剧由孔尚任《桃花扇》改编而成,原剧共四十四出,不啻是红氍毹上一部声情动人的长篇历史小说。为着适应现代观众观剧习惯,穆如兄将原剧精简为七场戏,相当于将长调《莺啼序》改写成一阕小令。寒潮来袭之夜,读罢剧本最后一折“坛心”,窗外北风渐紧,自“悲欢今夜散,省识爱恨如梦真”的文字里抬头,一时竟生出今夕何夕、恍如梦寐之感。

孔尚任历经十数载、三易其稿,方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梁启超称许此剧“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冠绝千古”。如果说,唐涤生的粤剧剧本《帝女花》是在风雨飘摇、山河板荡的背景下,讲述了一出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那么《桃花扇》恰好相反,是以侯方域李香君这对才子佳人的情生情死为线索,串起了一部南明王朝覆亡史,抒发了深切的亡国之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伟大之处,是在一部戏曲传奇里,深刻剖析了南明政权迅速覆灭的根源,绘制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长卷,帝王将相、文人士子、名妓艺人尽在其间。由于篇幅所限,粤剧版《桃花扇》自然无法承载如此丰富复杂的内容,且原版珠玉在前,改编难度可想而知。但作者作了一次极富意义的尝试,在创作中一面通过对素材的拣选提炼和剪裁融铸,尽量保留了原著精髓所在,一面又并未因袭原作,而是在深刻理解体悟原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感触翻出新意,带给观众别具一格的审美与情感体验。

受演出时长限制,改编版《桃花扇》对原著作了大幅度压缩简化,只抽取了几条紧要筋脉、几个重要场景,重新整合融铸为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全剧共七折,依次为“却奁”“赠扇”“题扇”“哀歌”“渔闲”“劫宝”“坛心”,主要剧情是:复社士子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定情之日,魏忠贤余党阮大铖以重金置办的妆奁笼络侯方域,香君凛然却奁。崇祯归天,福王登基,督师史可法急召侯方域劝请江北四镇发兵扬州支援抗清,侯临行前将御赐之扇赠与香君。阮大铖为报却奁之仇,强逼香君嫁与巡抚田仰作妾,香君抵死不从,好姐妹李贞丽毅然替嫁,阮之结拜兄弟杨龙友将溅有香君血迹的扇子点染成桃花扇。四镇雄兵不发,扬州失守,史可法自刎。侯方域万念俱灰,在江上邂逅已作渔家妇的李贞丽,相叙别情。被迫出走他乡的李香君与师傅苏昆生一路流离,桃花扇被清兵划破,香君补扇无计,若有所悟。在超度亡魂的道场上,侯方域李香君李贞丽等人重逢,相对如梦寐,一笑空前情。

可以看出,改编后的版本仍然采用复合型叙事结构,其中侯李悲欢离合的情感线是贯穿前后的主线,同时并行的是南明王朝兴亡线,二线随剧情发展有互补有交叠有转换,相辅相成。而原剧中孔尚任对于亡国之因的思索也得到了尽可能的呈现。“哀歌”“渔闲”两场,帝王昏庸、权奸乱政、武将夺利营私的局面通过简练情节一一展现,并无遗漏。

为使跳跃性极大的情节衔接自然,在有限篇幅内勾勒人物,并融入自身理解与思虑,作者对原有情节作了不少细部的改动、挪移与融会,此等改造之处,最见匠心与功力。

譬如,原著中史可法投江改为在侯方域面前自刎,死前交代侯将自己衣冠献上龙庭以“觉醒福王”,事态的后续发展则出现在“渔闲”侯对李贞丽的倾诉中:“可怜书生无一用,金阶泣叩不平鸣。满朝高唱指鹿声,花歌叶舞终宵竞。”原著苏昆生寻访侯方域、替香君寄扇,改为苏李同行,“劫宝”一折,通过香君一路见闻,勾画出“满目尽流离”的亡国之景,香君与清兵拉扯时掉出桃花扇,清兵将扇子划破,香君补扇无计,扇破心死,又为下一折“坛心”中侯李二人情尽心空埋下伏笔。这些改动使得故事发展极快,但又针线缜密合情合理,每场戏均容纳了最丰富的内容情节,绝无闲笔,方寸之间的腾挪转折别出机杼。

又如,“题扇”中,香君看到杨龙友将自己的血渍补画成桃花扇,立时怒骂:“骂小人雨打梨花折秋莲,愧对苍穹折腰甘自为鹰犬,起烽烟无一用枉颂圣贤篇。”原著中此处香君是感谢杨龙友的,“多谢杨老爷替奴写照了”,这一改动可视为原著“骂筵”精神的挪移。改编版删去了马士英阮大铖赏雪选优、李香君被选入宫中教戏一系列情节,将原著中香君对阮、马的痛骂移植为对杨龙友的怒斥,在有限情节里仍着力勾勒出香君的正直刚强。

再如,改编版保留了原著“逢舟”一场,改作“渔闲”,原著为李贞丽、侯方域、苏昆生三人江上相逢,共话别后情形,改编版略去苏昆生的出场,改为侯李二人重逢。作者喜爱李贞丽这一角色,加重了她在剧中的分量,她此时身份亦由原著中的老兵妻子改为渔妇,“渔闲”二字指向的便是李贞丽。原著最后一出“余韵”中,苏昆生作了樵夫,柳敬亭作了渔翁,李贞丽的渔妇身份,似也有挪移痕迹。自然,她不会如苏柳一般,为故国唱响哀歌,“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但得以“闲情朝夕寄沧溟”,流露出作者对她以及世人的怜惜,“满眼黑云劫灰剩”的世界,容不下前朝贵胄,容不下美人才子,总归容得下一个随遇而安的渔妇。“逢舟”中,三人虽感慨不已,苏昆生犹劝侯方域回南京看望香君,“渔闲”的时间挪后至扬州城陷、史可法自刎之后,南明小朝廷大势已去,侯方域心同槁木,李贞丽只是劝侯“加衣强饭”“天涯到处可为家”,乱世中的卑微祝愿带出强烈悲剧感,令人唏嘘。

改编版的结构布局,最值一提的,是最后一折“坛心”。这一折由原著“入道”改编,作者很重视这场戏,认为孔尚任在此处通过一场超度,饶恕了所有的人和事,而人间需要一场宽恕。因此,在改编版三个小时的时长内,作者仍将很大篇幅留给了“坛心”。“坛心”亦有对“入道”的改动,最明显的变化,一是“入道”中张薇作法看到马士英与阮大铖的下场,马、阮并无悔意,“坛心”改为福王和阮大铖的鬼魂有忏悔之辞,作者的襟怀与慈心可见一斑。二是张薇那声断喝“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被删去,侯李的顿悟改为自觉的渐悟,因为前面作了不少铺垫,这种渐悟水到渠成,较之原著更意味无穷,更能咀嚼出浓重的悲伤与空幻感。有幸看到现场演出录像,“坛心”一场,场面宏大,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情感随唱词层层推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个别开生面的人天大道场,既是孔尚任的宽恕,也是改编者的无尽慈悲。

二孔尚任的《桃花扇》,塑造了二三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配角亦能出彩。改编版虽出场人物不多,但都生动饱满,耐人寻味。侯方域仍沿袭原著中正直、醇厚又不离软弱的形象。“却奁”中,“香君高节,晚生愧煞”八字,足以表露侯在政治敏感度和心性坚定上皆逊色于香君。随着剧情推进,侯一遇挫折便消沉动摇又无法决绝的个性逐渐显现。扬州城陷,史可法决然自刎,被逼为妾,香君断然撞墙,而侯方域在逆境中每每想死而未死。诚然,千古艰难惟一死,谁也不能要求他人必须真的去死,但“沉江愧对屈子魂”“生死两为难”的絮叨的确让侯生的怯懦无处可藏。在有限篇幅内将气节与软弱并存的性格塑造得呼之欲出,可见作者笔力。这样的侯方域,确实不需当头棒喝亦会忏情入道。香君的品德与格局几乎在每一场都有着意描摹。“却奁”中,是“从来傲雪寒梅样”;“赠扇”中,与侯分离之际,是“亦知哀惜苍生”“还望神州朗日照”;“题扇”中,面对阮大铖的逼婚,香君的叱骂仍指向“笑看群狗立金銮,一闻战鼓抱头窜”。不消说对杨龙友的痛骂,逃难途中的恸哭,即便到最后,国破家亡之际,她仍惦念“祷祝奉寸心,兵戈永靖万姓欣”。这确实是一个脱俗的奇女子。她的“情空”之悟比侯方域要迟许多,纵然历尽劫难,仍誓言“甘拚死续旧盟”。侯李彻悟的不同步,实是改编版一个伟大之处,较之原著更贴合人物个性。“香君啊香君,当日豪情壮语都是自欺欺人”,李香君这句感慨真正催人泪下。尽管终是放下,走向“心宇清无尘,一笑空万恨”的彻悟,在“极闲静极空旷”的结局来临之前,香君的执著坚刚,是苍茫大地上最后的火光。作者下最大功夫、怀着最深感情塑造的人物,是男女主角之外的李贞丽。原著的李贞丽,有圆滑世故的一面,但在香君被逼嫁之时,毅然代香君出嫁,可谓风尘中极罕见之人。作者删去了原著中李贞丽贪财重利一面的细节,突出了她的善良坦荡、舍己为人。以细腻笔触写李贞丽代嫁之前对过往人生的回想,对未来的揣想担忧,对香君的祝福,令人动容。她久经世事,自然知道此举要牺牲将来,在完全清楚后果的前提下仍作此决定,更留下衣衫首饰供香君度日,李贞丽身上的人性之光丝毫不逊于香君。“渔闲”中,李贞丽已是一个贫寒渔妇,却自得其乐,“撒渔网已是别样好心情”,她热情招待安慰落拓的侯方域,毫不追问当初的牺牲在客观结果上是否值得,豁达清明中带几分侠气。以较大篇幅塑造与香君性格迥异的李贞丽,既丰富了全剧的人物形象,也丰富了此剧的情感意蕴,在李贞丽身上还寄托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