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梅香正在做一个“有奖调查问卷”,奖金丰厚,但条件苛刻——你必须是22年完整参加过文学考研初试、复试的同学(大部分应该是上岸人,复试被刷没能上岸也可参加),梅香希望搜集你关于考研复习和应试的相关建议,为后来人指明复习和考试方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参与,问卷持续到5月14日,当日晚八点会有开奖,详情请戳:
仅限22年进入复试者回答,抽奖瓜分元
作者和稿件简介:
这位同学,是梅香村村民(课程学员),从会计专业跨考到文学专业,一战上岸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学史卷分。正如她在本经验贴开头所说,简直是buff叠满!!
然而,当梅香真的把这个经验贴读下来,就只有一个感觉——她本来就很优秀、很优秀!“优秀者”并不是读书很多,而是建立起来了“结构性思维”——大家一定要理解这件事,而且不要畏惧,不要以为自己本科阶段读书少是什么了不得的事。读书的事情好弥补,思维的事情才是决定你读书效率、效果的关键。
总之,梅香更确定了一个心里的猜想:跨考者,如果同时是文学爱好者,并有着好的逻辑思维,在独立钻研文学时,可能有着本专业考生也没有的一些优势!简言之,人热爱一样东西,就会去投入、去钻研,同时,没有受到本科训练,也没有受到过任何思想上的“成法的约束”,往往能另辟蹊径、别有感悟。
这位同学,是典型的“不背书派”,这张帖子,虽然到处都是精华,但梅香还是要特别指出“精华之精华”,坐落于“中外文学史”部分,这部分内容,梅香本来想给予一些评注,但是写了又删了——感觉作者已经写了那么详细,梅香没必要加废话,还是在前言多说几句吧,关于“中外文学史”部分,本帖提供了以下卓越的指导:
1、高屋建瓴教你看书,作者告诉你,“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接受史”,读文学史,要读出文学史中不同的观点。同时,作者还将教你如何迅速阅读原著!
2、教你“不背而背”,如果你也不喜欢背书,请跟这位作者学习“分步骤灵活性强化记忆法”,这部分,梅香单独换成了深蓝色字,方便大家看,而且作者的逻辑非常清晰,步骤实操性极强!
3、教你答题,这个答题法,是梅香最最最最推荐大家看的,作者举例了一个北外“桃花扇”的真题,具体而微地给大家讲述“如何审题”、“如何转化题目”、“如何作答”。作者这个答题洞见,让梅香也非常敬服(用语言没法形容这个答题思路有多好,大家自己看了才知道,反正,梅香亲自去做这个题,也不会比她写得更好,相信我,相信我,我不帮人吹牛,都是说实话。)
此外,这个作者还提供了北外考情分析,以及可能是目前经验贴中最详细的“语言学复习经验”!
最后,我相信这位同学未来在文学学习中一定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请一起祝福她!此外,她在文末留下了联系方式,如果大家要添加学姐,请一定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看完帖子,有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再去问!
本文设置为原创,但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赞赏,梅香会截图打款详情,悉数交给作者!以下是原文。
“船夫手记”
——双非三跨考生一战上岸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艺学经验贴
目录
一、北外考情和卷面分析
(一)北外的报录比问题
(二)北外考试范围、参考用书
(三)北外卷面难度和复习策略
二、初试专业课经验
(一)专业课整体时间安排
(二)中外文学史(这个目类下,是高度浓缩精华)
1、看书阶段
2、背书阶段
3、答题阶段
4、鉴赏题
(三)语言综合卷
1、古代汉语
2、现代汉语
3、语言学纲要
三、初试公共课经验
(一)政治
(二)英语
四、其他相关问题
(一)跨考生如何平衡本专业课程和考研复习
(二)跨考生如何搜集信息,寻找研友
(三)日常时间安排
打出副标题的时候有种buff叠满的感觉,好像我是什么了不起的天才,手握高分密码、身坐直升飞机,终于要细细数来上岸前的那些辛酸泪似的。这是种屡试不爽的标题套路,和“每天学习14小时最终上岸xxx”“我把7本教材反复背了9遍”异曲同工,仿佛考研一定要付出非人哉的苦力,带点传奇般的色彩,才有上岸的可能。
其实不然。经验贴是很主观性的东西,它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唯结果论,大家都是先知道自己考上的结果,再把备考的过程反推为原因,我这篇也如此。事实上,谁也不知道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考上,谁也不知道扔下书本出门玩乐的那些时间算作“摆烂”还是劳逸结合,备考过程都是难免迷茫、糊涂的,回头复盘时又像是一切都有计划、条理清晰。所以大可不必因经验贴而焦虑,学多久和背几遍都以自己的吸收情况为准,迷茫和糊涂也都没有关系,使对力气并坚持下去,尽可能问心无愧就很好。
但不得不承认,把“双非三跨”和“一战上岸”的标签贴在副标题上,似乎的确能传达我的一些态度,那就是“不要畏惧”。我的本科,在上海的一所双非财经院校,专业是会计,本科期间,我能修到的与文学最相关的课可能是大学语文和英语。犹记得,我第一次打开北外的真题资料时,连“临川四梦”都没听过,左手搜索引擎,右手抄抄记记,就这样从零基础开始,摸爬滚打地开始了自学。
最后,我的中外文学史这门拿了分,当然,一方面,这和北外给分慷慨有关,但也从侧面证明,跨考生获得高分大有可能。毕竟,考研是应试考试,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书海里尽情漫游之类的事,我们可以留到拟录取后再做,备考期间,我个人还是建议针对目标院校的考试范围和真题风格精准复习,这也是我这篇文章想分享的核心经验。
在文章正式开始之前,先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
我报考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下的文艺学专业。
初试从年3月1日开始正式复习,历时约10个月,最终总分。其中政治72,英语一77,语言学综合,中外文学史,排名专业第一,大类第四;复试只仓促准备了半个月(惭愧,不要学我),拿到了中规中矩的87.8分,最终总成绩依然是专业第一,大类第四。
其实可以看到,初试成绩中,主要是文学综合的分帮我提了不少分,其他科目成绩都只是没拖后腿而已,因此,后续经验里,我会着重写写文学综合的拿分技巧,只想看重点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那部分。
本文正文将分为三个部分:
北外考情和卷面分析;
初试专业课经验和公共课经验;
其他相关问题。
最后一部分比较主观,我会着重写一些跨考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希望能给那些和我一样对本专业感到痛苦又热爱文学的朋友们一点信心。
一、北外考情和卷面分析
在我看来,北外是在中文系考研竞争十分激烈的时局下,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在硬实力上,这个学校本身是上游,语言类学科强,导师背景好,统考报录比不高,考试范围不大,卷面难度不高等。
在软实力上,这个学校地处北京海淀三环,不歧视双非、跨考,不压分,一战上岸的例子多等。
其中,比较重要的报录比、考试范围和卷面难度等问题,我将要展开解释一下。虽然,其中的具体分析,可能只对有意向报考北外的朋友有帮助,但是,我觉得在择校阶段,如果你不是对某一名校有坚定的志愿,理应多收集信息、综合考虑报考难度和自身水平,所以,或许我的分析思路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北外的报录比问题
关于报录比,北外自年后就不再公布,但每年9月下旬研招网会开放各院校的QA留言板,我去年逮住机会,有幸问到了21届的数据。文学的四个专业从低到高分别是这样的:文艺学4:1,现当代5:1,比文5:1,古代文学大约6:1,其实,可以从录取人数倒推出报名人数,相较于一线城市其他、院校,北外的竞争要和谐多了。
但是,在去年9月公布的招生简章中,北外计划的统考名额从前两年约33人左右缩到了今年的20人,这缩招的13个名额有8个都是缩在了比文专业上,如果我们假设,比文22年的报名人数与21年持平,那么按照报录比推算,应当是55人报名,那么,可以想见,在缩招情况下,今年比文的竞争十分激烈。最后的录取数据也证明了我的猜测:比文的分数线比其他专业高10分(分);高分段人多且分差很小;此外,其他专业在复试时均是等额录取,比文专业则不然——虽然它最后扩招了,但复试也还是相对残酷的11进7。不过,以上数据仅为参考,最终报什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啦,总的来说,北外的报录比是不高的。
届报录比
(二)北外考试范围、参考用书
关于考试范围,北外自年起改成大综合,分别考两张卷子:
语言综合卷和中外文学史,初试所有专业考同一套题。
相较其他考大综合的院校,北外大综合的考察范围并不大,尤其是中外文学史,大题可以在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里三选二,且不考中西文论和大作文,这就为初试的复习减轻了不少压力。语言综合卷则和其他院校差不多,包括古代汉语(60分),现代汉语(60分)和语言学纲要(30分),重点明确。
北外没有官方的参考教材,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