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煖窗明有书册与ldquo中国古典文

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edunews.net.cn/2021/hlw_0329/27020.html?ivk_sa=1023197a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到今天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

六十岁人生已经走了很远,六十年丛书也走过了不短的路程了。

变化有之,发展有之。

这六十多年间几代读者看见的丛书选目、封面和内容都不尽相同,每代读者之间的想法和情趣也不同。

今天就是读者和书的故事。

黄灵庚先生

浙江师范大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年代出生)都是很有印象的。记得当时还在上中学,我读到了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正文看不大懂,倒是余先生的释文背下了好几句,其中“大老鼠呀大老鼠,为什么偷食我家的粮”,至今还记得。

上大学时,买了本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从头到尾,读得可认真了!此书至今仍在我的书架上,里面有许多当时记下的批语,现在再翻开看看,不禁哑然失笑,真是胡批乱批,太幼稚了。如批《项羽本纪》乌江亭长一段,说“乌江亭长乃良言也,项王你为何不按其意而行?”这总算是留下自己阅读的痕迹,敝帚自珍,没有遗弃。

黄灵庚先生的批注

后来,我又读过陈迩冬先生的《苏轼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那个时期,可读的普及书不多,而这套“读本丛书”的问世,滋养了当时一代的青年学子,也许有些人正是以这套读本作为“扶手”、“阶梯”而走上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道路的,作用不能低估。所以说,千万别小看这套“读本丛书”,那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左:黄灵庚先生读用的《史记选》;右:年读本丛书典藏版《史记选》

刘社教先生

陕西铜川市

听朋友说起他斋中人民文学版《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如数家珍,历历可听。

这套丛书我箧中仅有数种,十分珍爱。王伯祥《史记选》最先读到。冒寒抄录,寝食俱忘。父亲怕油灯熏坏我的眼睛,屡来制止,声色严厉。我阳奉阴违,抄写不辍。此情此景,时隔三十多年,犹清晰如昨。刘学锴、余恕诚合著《李商隐诗选》,我是年秋在甘肃秦安得到。受它吸引,后来又买了两先生的《李商隐诗歌集解》。《聊斋志异选》我有两套。一在乾县家中,一在铜川枕边。校注者张友鹤。那本《唐宋传奇选》也是他作的注释。

钱锺书《宋诗选注》有三联版,天宽地阔,爽心悦目。可感情最深的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这是初读本。记得是年初夏在乾县图书馆借阅。绿树交柯,好鸟相鸣,钱先生的隽思妙语,益人神智。在美学鉴赏和诗学判断之外,钱先生偶尔曲笔言志,如徐俯小传讥讽“看人打发、见机行事的批评”,“是《儒林外史》的资料,不能算文学史的根据”。在当时意识形态严峻戒律下,确实是“狂言大语”,难怪朋友要为他捏一把冷汗了。也是因此,我对钱先生更加崇敬!

马茂元《楚辞选》、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萧涤非《杜甫诗选注》、陈迩冬《苏轼诗词选》、顾肇仓《元人杂剧选》、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注《唐诗选》,我都收集有两套。陕南工作期间常置左右,目为山中伴侣。特别是《唐诗选》,北京出版社也曾出过一套相同书名的选集,仔细对读,玩索差异,明显感觉人文版在普及性和学术性兼顾上更胜一筹。

刘社教先生藏年版《杜甫诗选注》

“炕煖窗明有书册”(金完颜璹诗句),喜欢这句诗,多么舒心惬意。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我为自己拥有这些好书感到欣幸!

左:编辑室藏年版《杜甫诗选注》;右:年读本丛书典藏版《杜甫诗选注》

马里扬先生

上海师范大学

看到新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出版的消息,引发了一些感想;这些感想之中当然会包括有一些旧时的回忆。

这套丛书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出版的,距离今天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而当时的那一套书在今天恐怕要成为文物了。就个人而言,也只是在图书馆查找到过五十年代初版的钱锺书《宋诗选注》,为什么要查初版本,原因很简单,后来出版的也就是现在市面上通行的、同样也收到现在新版的这套丛书中的《宋诗选注》,是钱先生的修订版,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一位诗人,这个现象王水照先生写过文章专门论过。

五十年代的版本虽是硬皮装的,但纸张不好。后来七十年代末这套书又出了一版,封面设计,可以说是素朴大方,且有书法家的题签,例如沈尹默就题了好几种,用纸也不错,印刷量大,包笼的范围也很广,除了现在新版中见到的古典诗词选集外,还有《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唐宋传奇选》《聊斋志异选》以及《红楼梦》等等。我看现在的新版标明是“第一辑”,应该还会有“第二辑”,那么这些小说、戏曲的品种想是也会选择几种包括在内的吧。如《牡丹亭》,是徐朔方与杨笑梅合注的,现在市面上并不多见的;而《聊斋志异选》应该是人文社的老编辑张友鹤注的,注的很好,如不注,这本小说并不易看懂。

再后来就是上个世纪末,应该是年,这套书又出了一版,我们刚读大学的时候能够在书店里面买到的,就是这一版,而七十年代末的那一版都是在旧书摊上淘的。这一版的开本比上一版大了一号,封面设计上有延续,比如保留了名家的题签,可以说不少是旧版的重印,尤其是诗词选集,如《苏轼词选》等。

马里扬先生所藏的年版读本丛书

现在的这一版,从出版广告看,版式完全换了,这还在其次,内容也抽换了不少,同时增补了一些新的品种,对这个现象,先可以谨慎地欢迎。原因是这样的:这套书的一些诗词选集,内容上没有什么过时不过时,但有的确实需要更进一步的提升。如《李白诗选》,还有前面提到的《苏轼词选》;原来的选注本都是不错的,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选目上可以再做一些调整,注释也可以更加准确与丰富,只要不繁琐就行。由于没有见到书,因此说是谨慎地欢迎。

另外,现在的新版又增添了几种,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与《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先生这两种书,前一种可以说是著作了,不是一般的普及读物所可以涵盖的;换句话说,当年这套基本丛书设计的对象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生的程度,但现在的本科生去读唐先生这本书,会觉得有些难度。但普及当中带有提高,也是合适的;毕竟现在人获得知识的路径很方便,既然印成纸本书,就不只是提供知识,还要有知识以外的更广阔的思考的空间给读者。那么,这样说来,重新选入如唐先生这样的有一定难度的选注本,自然也是应该欢迎的。

年读本丛书典藏版《唐宋词简释》,首次收入读本丛书

孙羽津先生

国家行政学院

近来听闻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推出了典藏版,唐圭璋先生《唐宋词简释》、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等一批经典选本赫然在列,想必不少友人的书房都在准备迎接这些“贵客”了。

在这套丛书中,陈迩冬先生《韩愈诗选》可算是“贵客”中的“稀客”。据我所知,这部经典韩诗选本此番问世,距上次刊行至少间隔了十余年。我珍藏的那一版,还是中学时代的旧物。每次翻开那古雅的香色书衣,总会沉浸在昌黎先生的无尽奇思之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清逸空灵;“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雄直悲壮;“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文儒本色;“鲸鹏相摩窣,两举快一啖”,怪诞奇诡……

孙羽津先生藏年版《韩愈诗选》

这个选注本,不仅选出了韩诗的特色,而且注出了韩诗的意蕴。比如《石鼓歌》“羲之俗书趁姿媚”,历来有不同的评价。宋人胡基仲批评韩愈太过狂妄,竟说书圣王羲之的字是“俗书”;清人王鸣盛则肯定韩愈这一“卓见”,指出王羲之《十七帖》多用俗字、不讲偏旁。到了陈先生这里,他拈出《卫夫人帖》评王羲之“笔事洞精,字体遒媚”句,可见韩诗实有所本,并非肆意褒贬。关联全句,“俗书”当指通俗之书,非谓俚俗之书,韩愈这么说,不过是为抬高石鼓文的地位,才设此“抑扬之语”。陈先生的这番注解,拨开了附着在诗句上的重重疑云,同时落实了旧注中的合理成分,洵为定论。又如《湘中酬张十一功曹》“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明人蒋之翘云:“此谓同听不同情也”,清人朱彝尊云:“此反用猿鸟意”。古人的这些评析,颇为简略,对于不熟悉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仍难以确切把握诗句含义。陈先生在旧注的基础上,点明二句实是“可怜岭猿兼越鸟,今日同听不知愁”的互易,意谓韩愈与张署二人遇赦,同听猿啼鸟唱,转觉可爱。如此透彻的注释,不仅有助于品味原诗的意蕴,也有助于领会旧评的精妙。

此书的另一特点在于作品系年。比如《醉留东野》这首诗,是研究韩孟诗派的重要作品。通常认为,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春,孟郊即将离开汴州之际,当时孟郊已登进士第,但没有得到官职,这与诗中“东野不得官”相吻合。而陈先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孟郊在辞官(溧阳尉)之后,于唐宪宗元和元年()与韩愈欢聚长安,颇多唱酬,此时孟郊处于闲居的状态,未尝不可谓“不得官”,况诗云“长恨二人不相从”,系于元和元年,则二人订交已十余年,其间聚少离多,颇合诗意。又如《条山苍》一诗,学者往往认为是韩愈早年之作,而陈先生以此诗“苍凉老劲,似非新手所能”,又考韩愈行迹,“长庆二年()春,愈奉命宣抚镇州,途径条山”,遂从诗风、地理信息两个层面推断此诗作于韩愈晚年。今从诗人心态来看,唐穆宗长庆年间,朝中党争局面已然形成,宦官势力不断膨胀,藩镇割据死灰复燃,大唐颓势已无可挽回,韩愈身仕四朝,至此只得洁身自守,素位而行,诗中化用孔子二语作“波浪沄沄去,松柏在山冈”,不正是韩愈历经忧患、直道而行的心灵写照吗?可见系于长庆,更符合诗人当时心境。

品读此著,除了陈迩冬先生的精彩注释,舒芜先生的序言也莫要轻易放过。序的第三、四节最为精彩,着重分析了韩诗的艺术追求和语言风格,提出“不美之美”与“非诗之诗”两大特征,这不仅为一般读者提供了阅读韩诗的门径,更与当代学者对韩诗现代性的探索遥相呼应,成为韩学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论著。我们知道,陈、舒二公是文学挚友,又集学者、编辑、诗人于一身,学者讲求“知人论世”,诗人更擅“以意逆志”,编辑尤重“读者之心”,有此三美,埙篪相和,共同成就了这部经典选本。

年读本丛书典藏版《韩愈诗选》

胡秋妍女士

浙江大学

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邂逅是一种缘分。记得本科时第一门专业课是《中国古代文学》先秦部分,当时授课的曹建国老师让我们去图书馆借《楚辞章句》,大一时候的我觉得实在晦涩难懂,想再找一本有趣可读的,那时完全没有“丛书”、“出版社”的概念,就直接选了一本封面略显古雅的《楚辞选》,正是马茂元先生选注的本子。其中最喜欢宋玉的《九辩》,还反复读过多次。

后来念博士,使用别集多于选集,笺注多于选注,一些选本渐渐淡出,甚至有些遗忘了,然而这些书时不时地还会走进视野,成为案头书堆中的一员。因为研究重点在唐五代曲子词方面,我对乐府、声诗等也有涉及,于是又购买了曹道衡先生选注的《乐府诗选》,常翻常新。曹道衡先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领域里首屈一指的学者,他的很多见解融入在这本选本中。后来有机缘参加年李白研究学会年会,又幸获大会惠赠的薛天纬老师的《李白诗选》,也是一部沉甸甸的好书。也许,我就是在这种自然又不自然的状态中成了这套丛书的一枚“粉丝”了!

年读本丛书典藏版《乐府诗选》

这套丛书的优点自不必多说,这里只想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从事唐宋文学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基本不用为文献发愁,因为唐宋时期尤其是唐代,几乎所有的别集文献既有专业的点校本、笺注本,也有供一般读者使用的质量上乘的普通选本,而且有些整理本可以说是一代经典,带有示范作用,这是其他时代难以比拼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很多选本很经典的,我想这与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是他们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的一种体现。

李俊先生

人民文学版社

我与读本丛书的缘分是从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开始的。当时上文学作品选课,老师布置作业,借过来参考,没读多少,用完就还回去了。这本书直到今天还是未读完的状态,《诗经》里有句话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到现在还惦念着,挺遗憾的!好像还读过余冠英先生的《乐府诗选》,已经没有印象了。大三大四的时候,有选修课,我选了潘啸龙先生的《楚辞》专题课,认真读一点儿《楚辞》,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读了马茂元先生的《楚辞选》,有段时间,一大早就拿着书,找个地方,人家读英语,我读《离骚》,有点针锋对决的意思。《离骚》读得相对熟一些,前后段基本能连得上,可惜没有背下来。除了《离骚》,较为熟悉的是《湘君》《湘夫人》《涉江》,以及《九辩》的前一段。

不知什么时候,还选读过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还买过《唐诗选》,草绿的封面,上下册,看上去很舒服,可惜一直没认真读下来。也买过《长生殿》和《桃花扇》,想读,始终没有读。研究生时代认真读曹植,就读了《三曹诗选》。工作后,抽空读了《汉魏六朝诗选》《宋诗选注》。

因为工作关系,责编了《宋文选》《史记选》《李白诗选》《杜甫诗选注》《金元明清词选》。

《宋文选》是重新做的,旧本是四川大学中文系做的,新本是请安徽师大丁放、武道房等老师做的。这部文选选目有所突破,入选的程颐、程颢、王安石、朱熹上给皇帝的奏章、箚子,文学性虽然弱了点,但能显出宋代文人的气魄,有担当,有品格。

《李白诗选》以前是复旦中文系王运熙先生做的,份量不大,后来编辑部请薛天纬先生重新做了这本《李白诗选》,这本书可以说是薛老师几十年研究李白的成果,也吸收了学术界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看法。

年读本丛书典藏版《李白诗选》,这次新版中唯一的新书

《杜甫诗选注》这次增补了萧涤非先生的批注。该书年出版,作者随手批注,直到年去世,笔耕方辍。萧先生仙逝后,哲嗣萧光乾先生、孙萧海川兄将批注辑录汇纂,附在书后,花了很多精力,做得很认真。

读本丛书选本种类很多,我只读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现在承乏,做其中几本书的责编,感觉很幸运。在编辑的过程中,我时常有一种很奇妙的感受:读书不如编书,编书不如写书。读书,可以随意渔猎,编辑则要追随作者的足迹,而作者则要全知道而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看,总是轻巧的,写,真不容易。

全套读本丛书典藏第一辑大合影

●完●

硬广时间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第一辑

均已上市

可在各大电商网站上搜索书名或: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即可购买

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第一辑)书目

史记选(王伯祥选注)

乐府诗选(曹道衡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倪木兴选注)

王维诗选(陈铁民选注)

李白诗选(薛天纬选注)

杜甫诗选注(增补本)(萧涤非选注萧光乾、萧海川辑补)

韩愈诗选(陈迩冬选注)

元稹诗文选(杨军、文笙、吕燕芳选注)

柳永词选注(张惠民、张进选注)

苏轼诗词选(陈迩冬选注)

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选释)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

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

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选注)

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

中国古代戏曲选(宁希元、宁恢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

一语天然万古新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