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优雅,中國扇

来源视界艺术小扇轻摇,凉风徐徐,是旧时夏日的兴味。那日在公园中走着,见到树荫下婴儿车中一个娃娃睡得香甜,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家正轻轻摇着蒲扇。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奶奶也是这样一下一下地,摇着蒲扇照顾我入睡。只是那把棕色的蒲扇,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在夏日的记忆里远去了……置身空调房中,吹出的风都是硬朗的,能迅速让人感觉到周身凉爽,却也煽动得周遭空气都冷漠、躁动起来,所以有时也会怀念那种淡淡的、悠然的扇子的风。倒不妨,执一把扇子在手中。此时,无风胜有风,酝酿了千年的雅韵与风流,让这个夏日,亦多了几分让人流连的温度。中国的扇子,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的扇子,并不是做取凉之用,而是一种礼仪工具。晋崔豹的《古今注》中有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五明扇,古称“箑”(shà),形状像是两叶门扇,由两个人手持,立于君王身后,表示广开求贤之门。到殷周时,又有了用野鸡尾羽制成的“雉尾扇”,作为贵族仪仗,既可以遮尘蔽日,又可以彰显权威。《步辇图》局部西汉以后,才有了用来取凉的扇子。那时候的扇子形状像是一把菜刀,是用细竹篾编制而成的,也称“便面”。除了扇风遮阳,便面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当遇到不想见的人时,可以用它将自己的脸遮挡起来,避免尴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个这样的场景:一位老者举着一把扇子挡住了自己的脸,旁边骑马的人似要与他打招呼,而他并不想理会——以“便面”遮脸,就避免了双方的尴尬。《清明上河图》局部东汉时,扇子的形状终于改进,有了像明月一样圆圆的扇子,称“合欢扇”。因为是用丝、绢、绫罗等织品做的扇面,便于刺绣,又叫“纨扇”或“团扇”。班婕妤的《怨歌行》中就曾写:“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以素面团扇比喻自己被冷落的命运。一柄团扇,可以绣上或绘制精美的图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成各种形状,比如: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等,再配上扇坠、流苏、玉器之类的装饰,甚为精美。唐时,已成为闺阁女子间流行的饰物。不过,团扇并不是女子的专属,文人雅士也常手持团扇,宴饮雅集。《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听琴图》局部宋时,在团扇上刺绣、作画已蔚然成风。尤其在徽宗的影响下,民间也兴起了画扇、藏扇、玩扇的风潮。譬如,在南宋都城临安的夜市,就出现了专门代人画扇面的小摊。对此,陆游诗中曾有过描绘:“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宋《梅竹寒禽图》

上海博物院宋《豆花蜻蜓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那时折扇已经初露头角,不过直到遇到明永乐皇帝,才迎来属于它的时代。对于这种能开能合、便于携带的扇子,永乐帝甚是喜欢,他让内务府制作了大量折扇,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成为风潮:当时的文人雅士,必人手一把折扇,以示雅趣;相互之间还经常互赠折扇,表喻友情别意。从此以后,折扇与团扇各占一壁江山,一面娇柔,一面飒爽,走出了中国扇子的美学之路……团扇与美人,总是佳配。《红楼梦》中,姑娘们或是执扇而立,或是掩面浅笑,亦端庄,亦灵动,如花面相映,让人看得欢喜。而在电影《青蛇》中,张曼玉、王祖贤巧笑倩兮,秀色半掩,则是另一般的妩媚了。一柄团扇,就如画龙点睛的那支笔,渲染着女子的柔媚与多情,也点亮着这一刻的曼妙与雀跃;若无它,女子们的各般情态,怕都要大打折扣了。不止是容态,美人们的情思,也婉转流淌于团扇之上。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百无聊赖,是“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的娇怯含羞,也是“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的寂寂闲情……是啊,手执一面团扇,心情不觉也会生出几分诗情画意来。扇面之上,或是一首小诗,或是一枝素雅兰花,或是一枚盛放的牡丹,轻轻摇起,香风暧暧,情思缱绻,仿佛自己也走到了画中间……相比团扇,折扇在开合之间,自有一种洒脱不羁的风度。梅兰芳先生创作的京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使用的就是一把绘有大团牡丹的金底折扇,与贵妃的美艳姿容相得益彰。而在昆曲《桃花扇》中,李香君因不屈从强权,血溅与侯方域的定情折扇,后点染而成瓣瓣桃花,又让这扇子承载了几分刚烈与凄艳。文人墨客视折扇为“怀袖雅物”。日常出门,便将折扇放在袖子中,经常边摇扇边吟诗作赋。在影视剧《四大才子》中,便是人手一把折扇,儒雅又风流。打开折扇,就打开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一面为诗词,字字倜傥;一面为画卷,笔笔风流——是文征明的古柏竹石,是张大千的小品,是郑板桥的墨竹,是齐白石的花鸟……是看不完的中国水墨图。闭合折扇,便如刀剑回鞘,敛起所有光芒,默默藏于袖中。在颇具审美眼光的中国文人的推动下,折扇扇面的绘画与书法日益精妙,工艺也愈发精湛:扇骨的选材有名贵的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还可雕成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不同形式,再附上精致的扇坠、扇囊、扇盒,堪比收藏品。《红楼梦》中,那个爱扇如命的“石呆子”,就收藏了20把老扇子,扇骨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制成,扇面皆是古人写画真迹,非常珍贵。可惜后来招人抢夺,丢了性命。折扇不仅在国内风行,17、18世纪时,更曾远销欧洲,以其精美的做工和绚丽的图案深得贵族人士的喜爱,一度成为欧洲国家宫廷中结婚、加冕、舞会等重要仪式的礼物或纪念品。那时候,最中国的,便最时尚。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扇子早已超越了它的实用功能,是中国人美学生活的结晶,浪漫情思的映射,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朋友曾送一把小小折扇,竹木骨架,绢布扇面,配以玉珠流苏。上面绘有徽宗的瑞鹤,栩栩如生。小扇摇,清风起,曳曳生姿里,又见那个,美的中国。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