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一事康熙没有杀孔尚任,难道就因为他

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7_1.html

清朝期间,不知有多少人因文字而遭遇厄运,清廷以狠辣手段,整治起读书人来,十分残酷。

《鹿鼎记》的开头,写的就是《明史》一案,牵连而死的人有七十多口,校书的、刻书的、卖书的这些不参与内容创作的人,也都统统砍头。甚至有的还判了凌迟重刑。有些人把这件事让鳌拜背锅,算在他头上,然而著名的戴名世的《南山集》案,却再也找不到替罪羊,这正是康熙亲手督办的冤案,相比起来,《明史》案又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个案子,直接有三百多人脑袋落地。所以说,康熙和鳌拜在弹压汉人诗文的创作上,是没啥区别的,他们虽然水火不容,但也莫要以为搬倒了鳌拜,康熙就是恩人。

在当时的汉人眼里清朝毕竟是少数名族入关,而且元朝当时给汉人留下了阴影,在他们看来满人和蒙古人都是北方少数名族,因此不能重蹈覆辙不能屈服于他们的统治。再加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当时汉人对清是非常抗拒的,从康熙上位以后,特别是平叛吴三桂以后,康熙意识到一味的平叛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汉人认同才能更好的统治这个国家,因此康熙通过一些列的措施,包括他南巡期间拜谒朱元璋陵墓,祭拜孔子,在政治上宣扬孔孟之道,这些措施也确实使当时很多的民众放松了心里的芥蒂与反抗,纷纷入朝为官,当时的孔尚任也是其中之一,只是他一直未能中第。

后来康熙得知有位孔子的后人便直接邀请他入朝为官,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康熙在刻意表现他的尊崇儒术,孔尚任入仕期间也没有得到重用而是被调到当时反抗情绪最严重的淮扬地区,也是在这里他写出了这本千古佳作《桃花扇》,这本书虽然写的是男女之情,但是映射的却是明朝灭亡之事。

这本书在民间传播的极为迅速,因此这是康熙绝对不能容忍的。《桃花扇》其中还有这样的台词:“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恨,割他不断吗?”里面还有台词说“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逸老缩龟头”,直接讽刺那些投降清廷明朝旧臣。于是,康熙皇帝大为震怒,当时孔尚任已经做到了户部主事这个官,突然一旨下来,削去了他所有的官衔,孔尚任思想迟钝,还一脸蒙逼,不知道因为什么。

其实,康熙本来想就《桃花扇》一事,对孔尚任举起屠刀,但因为老孔毕竟是孔家人,而且是孔氏嫡亲一枝,如果把他明正典刑,上纲上线后,不免要照惯例株连九族,那衍圣公孔家就要统统惩治,但孔家人数毕竟太多,而且影响很大,康熙做了不少表面功夫,尊孔祭孔,就是为了安抚人心,假如把老孔一刀宰了,以前那些尊孔的功课,不免前功尽弃,于是康熙只好隐住这口气,不想把这件事搞大,于是只是摘去了老孔的顶戴花翎,没再治他别的罪。

其实唱戏惹的戏,在清朝有很多,洪昇写了《长生殿》后,竟然被逮捕下狱,革去功名,不但如此,连看戏的观众,比如赵执信、金庸先祖查慎行等人也受到革职、削籍等不严肃处理。

然而,老孔当时还不明白,对于皇帝的手下容情麻木不觉,还以为罢了他的官,是官场上浮浮沉沉的惯例,还四处奔走跑官要官,要知道皇帝既然讨厌了他,哪里还能再给他官做,等了几年,老孔终于彻底失望了,于是在五十三岁时,卷铺盖回曲阜老家去了。其实,孔尚任家境富有,又不缺钱,还当啥子官哟,能保全首领,回到老家颐养天年,就相当不错了。

《桃花扇》这出戏,按清廷的尺度,还是非常“反动”的,这出戏“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很多前明过来的老头,看了后都放声大哭,“当年真是戏,今日戏是真”,其勾引前明旧恨的力度,空前强大。

康熙毕竟是一代明君,他知道民意不可违,他知道文化的可怕之处,他也知道刀子只能杀人头却不可收人心。杀了孔尚任倒下的便是清朝的孔孟之道!留着孔尚任留下的就是孔孟这杆大旗,也就留下了汉人对清朝的温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