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北京部分地区下“雪”了,很多人说“活久见”。严格意义上来说,今晨下的并不是“雪”而是“霰”。什么是“霰”呢?
说说“霰”——
六月飞雪并非活久见
霰xian,是指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说文解字》释“霰”曰:“”,并指出其有异体字“”、“”。这两个异体字都是以“见”为声符的。所谓的“稷雪”也就是“雪之如稷”,就是小米粒般大小的冰晶,这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米雪”、“粒雪”。
《诗经》中有“暴霰”的记录。有研究者指出,这里的“暴”应该是“黍”的错讹,应该按照“黍霰”来理解。“黍霰”的词理跟“米雪”差不多。
古人对“霰”的产生机制也有深刻的认识。郑玄在为《诗经》做的笺注中说:“将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温气而团谓之霰,久之寒胜则大雪矣”。这里他把“霰”产生的道理和大概出现的时间都说得非常清楚。
“霰”是个形声字,从雨散声。有人认为“霰”其实就是“雹”,区别在于“霰”是颗粒较小的冰晶,而“雹”也是球状的小冰块。一般来说“霰”多在春夏秋三季出现,因此有“雨霰”、“霜霰”之说。也就是本来该下雨,但由于冷空气温度过低从而使得水蒸气凝结成为小冰晶。
这几年北京地区出现了好几次“霰”。年
7月28日北京下霰,当时很多人都说“六月飞雪”、“活久见”;年的4月间北京也下了霰,国家气象部门还特地解释说明,导致这种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在于北极气流出现异常,其根本原因则是全球变暖。今天早上,北京很多地方又出现了“霰”。
其实“霰”在以前是比较常见的,在文献资料中都有记录。比如欧阳修《玉楼春·春山敛黛低歌扇》一词中记有“洛城春色待君来,莫到落花飞似霰”;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中也记有“正飞绵作雪,落红成霰”。由此可见,“六月飞雪”的“霰”,绝非“活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