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沅君是五四时期一位重要女作家,以笔名“淦女士”成名。她的小说以反抗封建礼教、争取独立自由的精神为基调,代表作《卷葹》曾列入鲁迅主编的“乌合丛书”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收入了冯沅君的两篇小说《旅行》《慈母》,鲁迅在导言中特别提到《旅行》“是提炼了《隔绝》和《隔绝之后》(并在《卷葹》内)的精粹的名文,虽嫌过于说理,却还未伤其自然”。20世纪30年代以后,冯沅君不再从事新文学创作,而是专注于古典文学研究,著有《古优解》《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诗史》等,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年冯沅君去世后,关于其早年文学活动资料的整理与汇编仅有袁世硕、严蓉仙编《冯沅君创作译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年版),年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袁世硕、张可礼主编《陆侃如冯沅君合集》,其中第15卷为《冯沅君创作译文集》,是对年版的修订与增补。编者在“整理说明”中谈到,“先生一生已发表的文史研究之外的创作、翻译文字,基本上可称齐全了”。但是,文献的整理工作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免遗珠有漏。笔者在查阅民国报刊时,就发现冯沅君若干未收入文集的佚文,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三篇文艺评论:《读〈宝马〉》(《大公报·文艺》年5月16日)、《夜光杯在昆明》(《星岛日报·星座》年9月5日)、《舒湮的〈董小宛〉》(《文化先锋》第1卷第6期)。
《宝马》是后期新月派诗人孙毓棠的一首叙事长诗,取材于汉武帝时期大将李广利征伐大宛的故事。全诗雄浑激烈,气势磅礴,风格独特。作者在创作谈《我怎样写〈宝马〉》中却坦言“写得失败了”,但是冯沅君在《读〈宝马〉》中敏锐地指出《宝马》“确是首新诗中少见的佳作”,给予其公允的评价。冯沅君尤其喜欢诗中描绘狂风和暴雪的两段,因为意味极像盛唐高适、岑参的诗,“本来塞外风物的特点是荒凉而雄伟(至少我们所想象的是如此),仿佛一个野蛮的巨人,而这两段描写正将这种特点发挥了”。她谈到,史诗的写作需要具备精博的史料、丰富的想象、雄厚的气魄,这三点作者孙毓棠是适合的。冯沅君毕竟专治古典文学,对于史诗的看法远较一般批评家更为独到、深刻,她坦率地指出了《宝马》与史实存在一定出入,且征引《汉书》《前汉纪》《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等典籍逐一对照说明。这种典型的“史诗互证”研究方法,在陈寅恪、钱锺书等一代学人的身上并不鲜见。冯沅君早年师从文史大家胡小石,继承的是清儒朴学的研究理路,尤为重视材料与考据,这篇批评也正体现出她治学严谨的一面。
冯沅君初登文坛是以小说成名,却对戏剧一直情有独钟。她曾谈到,“在文艺的各部门中,戏剧与我发生关系最早,同时我对它也最感兴趣”。冯沅君早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期间,就积极参与学校演剧活动,还曾创作过剧本,其中最具影响的一个剧作取材于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刊登在陈大悲主编的《戏剧》(第2卷第2期)上。剧本虽署名“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实际上冯沅君的贡献最大,当时是女高师国文学会推举她写的。尽管由于职业的需要,冯沅君嗣后将更多精力投注到古典戏剧的整理与研究中,但她“对于话剧还是深深的爱好着,一如人到中年后想起少年时的恋人”。有两个话剧曾引起了她的 于伶的《夜光杯》(五幕剧)创作于年4月,被誉为国防剧作中“最感动人而又最易上演的作品”。该剧描写了舞女郁丽丽痛恨日本侵略者,舍生取义,设计毒死大汉奸应尔康,终因计谋暴露,壮烈牺牲的故事。年初,冯沅君与陆侃如从北平逃离,一路南下到了昆明,9月4日观看了金马社公演的《夜光杯》,冯沅君觉得“它的结局是悲惨的,使人兴奋的悲惨,因为这样的结局是颗烧夷弹,它会引起无量数勇者的怒火”。她对作者的穿插、烘托、剪裁的技巧给予肯定,同时也指出了该剧存在的一些瑕疵,如称呼、演员、衣服等方面。冯沅君所针对的只是话剧公演的效果,由于她并没有读过原剧本,这篇剧评显得有些隔靴搔痒了。年夏,身在粤北中山大学的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受邀赴流亡四川的东北大学任教,在旅途上,冯沅君读了《秋声赋》(田汉著)、《金指环》(陈铨著)、《孤岛夜曲》(董每戡著)、《女店主》(焦菊隐著)、《董小宛》(舒湮著)等多部剧作,并写出了剧评《舒湮的〈董小宛〉》,后来收录于《董小宛特刊》。《董小宛》取材于冒辟疆、董小宛的爱情悲剧,冯沅君从内容和题材两方面肯定“最近三数年出版的史剧中,《董小宛》总算是件优秀的作品”。她又指出历史性的文艺创作有两重难关,一是如何渲染人物,连缀故事。二是在做渲染连缀的工作时,不能简单地依照当前社会里的模型,而须时发思古之幽情,求助于古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模仿古人的后果。《董小宛》有多处描写明显与孔尚任的《桃花扇》、曹雪芹的《红楼梦》相类。最后她还特别提到,茅盾《子夜》中的一处描写恐有因袭《红楼梦》之嫌疑。
冯沅君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造诣颇深,享誉学林,但她对新文学的看法并不为人所知。在《冯沅君创作译文集》《冯沅君传》等著述中,我们也没有见到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三篇佚文总算可以弥补一些遗憾了。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连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