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读孔尚任《桃花扇》,里面苏昆生的一段唱词最孤独: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这段曲子先起兴,写莺啼花开的大好春光,接着“冰消”一词饱含惜春伤春之意,毕竟春光短暂而易逝啊!暗示南京小朝廷的覆亡。
然后很自然地由景物描写引入到人事的变迁。明朝灭亡的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改元弘光。这个小朝廷君王昏庸,奸臣当道,藩镇不和。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清军屠城,史称“扬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
曲子里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宴宾客”“眼看楼塌了”运用排比短句,谴责小朝廷的荒淫腐化,嘲讽昏君佞臣,形象写出弘光小朝廷的建立、衰败与灭亡。“俺曾见”强调这些都是苏昆生的亲眼所见,他是明亡历史的见证人。
从明末到弘光帝甚至到永历帝,谁能挽大厦之将倾呢?苏昆生作为知名艺人,从教曲名师到樵夫身份的转变,经历人世的悲欢离合,也见证历史的盛衰兴亡。一生浮华,皆成过眼云烟。
乌衣巷,莫愁湖,凤凰台都曾是金陵繁华之地。乌衣巷是王谢家族住过的地方,王导、谢安是东晋的世族大家,豪门贵户,但是现在这里不姓王姓谢了,变成了普通的百姓人家。莫愁湖,为六朝胜迹,相传名妓莫愁曾在此居住,明时,莫愁湖曾被誉为“金陵第一名胜”,明亡,莫愁湖一度衰败,楼榭倒塌。凤凰台在凤凰山,李白曾在此留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名句,但世事变迁,古凤凰台遗迹不知在哪里,这时空有诗而无台。
这些历史名胜要么消亡,要么衰落,要么变成废墟,看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用这三个典故来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感,来抒发社稷易主、山河易色的痛苦,来表现出人民对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
此时此刻,面对残山剩水,忆起过往种种,似真似幻,似实似虚,似怨似恨,有些不愿相信清兵入关,不愿相信明朝灭亡,不愿相信改朝换代……只好唱这套《哀江南》的曲子,聊寄亡国遗民的感伤与悲痛……
《哀江南》以苏昆生的视角,来细细观察战后的南京城,有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残破景象,有兴亡之感,有亡国之痛,有故国哀思……
写至此,我为苏昆生一哭,为大明王朝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