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位留日归来的才子,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文化。就在他满怀激情参加外交官考试时,却出人意料地落了榜。
一问方知,那些榜上有名之人事先都打点好了关系。才子很气愤,但还是抱着期待参加了随后的文官考试。考场上,他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兴致勃勃,成竹在胸。
命运却又跟他开了个玩笑,上榜名额又一次内定给了那些有财有势的考生。才子怒不可遏,一甩袖子,转身走了。
这一转身,政治队伍里失去了一个好官,文学历史上却迎来了一位巨人。他就是郁达夫。
郁达夫郁达夫(-),名文,字达夫,以字行,年12月7日生于浙江富阳。祖父郁圣山是当地名医。郁达夫三岁丧父,一家祖孙6口的生计,全仗寡母以缝补洗衣的微薄收入维持。自幼所经历的贫寒生活,使郁达夫深感人间的世态炎凉,形成了沉默、孤独的性格。这种经历,为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郁达夫7岁入私塾,11岁进学堂。年,他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杭州府中学。随后又到美国教会主办的之江大学预科、蕙兰中学等校念书。从小学起,他就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课余和假期,阅读了唐诗、《史记》、《红楼梦》、《吴梅村诗集》、《白香词谱》、《桃花扇》、《西厢记》、《花月痕》等书籍,并在课余经常写些旧诗词,投寄当时的《全浙公报》、《之江日报》和《神州日报》。后来,郁达夫因对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不满,决心回乡独居苦学。年、年两年,他是在故乡家里度过的。
年9月,郁达夫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郁达夫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班就读时,除了时常为祖国的国际地位落后而深感悲哀苦恼外,还经常陷入男女两性间的烦恼之中。当时,两性解放的潮流早已在东京上流社会、尤其是知识阶层和学生群众中盛行开来了。名女优妖艳的照相,妇女画报上的淑女名姝的记载,东京名人的姬妾的艳闻等等。凡是足以挑动青年心理的一切对象与事件,在这一个世纪末的过渡时代里,来得特别的多,特别的杂。而日本女性大都长得肥白柔美,所受的又都是顺从男子的教育,再加上历来日本国人口不繁,衣饰起居简陋,一般女子对于守身的贞节观念较淡薄。此外,当时日本的城市中淫业是公开化合法化的,妓馆很多。这一切,都给当时正处于青春期的郁达夫以很大的刺激与诱惑。但是,每当他跟日本女孩子稍有接近时,又常常受到奚落,甚至侮辱。于是,他常常陷入性的苦闷中,甚至亢奋到不可抑制的地步。
年9月11日夜间,郁达夫离开东京,坐火车去名古屋进第八高等学校就读。进入该校之初,他继续在第三部(医科)学习,不久即改入第一部,住在学校附近御器丽村专供学生寄宿的旅舍内,每日领取32元的官费维持生活。当这一年的寒假考完试以后,接连下了两天大雪。郁达夫一个人住在被厚雪封锁住的乡间,觉得怎么也忍耐不住了,就在一天雪片还在飞舞着的午后,踏上了东海道线开往东京去的客车。在孤冷的客车里,喝了几瓶热酒,看看四面并没有认识的人,胆子忽而放大了。于是,到了夜半停车的一个小站上、郁达夫忽然飘飘然跳下了车厢。日本的妓馆,本来是到处都有的,但一则因为怕被熟人看见,再则考虑有梅毒的纠缠,所以郁达夫过去只是胡乱想过,却不敢轻易的去试一试。这次却不同了,人地既极生疏,时间又是夜半,再加上喝了几瓶酒后异常兴奋,走出车站,跳上了人力车,把围巾向脸上一包,就放大了喉咙叫车夫直接拉他到妓廊的高楼去。
受了龟儿鸨母的一阵欢迎后,郁达夫便选定了一个肥白高壮的花魁妓女。这一晚,他直坐到深夜,且歌且饮之后,便把童贞破了。第二天中午醒来,在锦被里伸手触着了那一个温软的肉体,便迷迷糊糊地想起了昨夜的痴乱的狂态,顿时觉得像在大热天里,当头被泼上了一身凉水。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两行热泪,狠狠地自责说:“太不值得了!太不值得了!我的理想,我的远志,我的对国家所抱负的热情,现在还有些什么?还有些什么呢?”这表明郁达夫内心多么矛盾,而灵魂又是多么苦痛啊!
自此之后,郁达夫每当陷入性苦闷之时便跑去妓馆里寻求刺激和解脱。据郁达夫在八高时的同窗钱潮回忆说:“达夫在名古屋时生活很浪漫,常去妓院,有时回来还向我介绍他的见闻,如日本妓女都坐在哪里,头上挂有介绍姓名、年龄的牌子,供来客挑选等等。达夫早期的小说大都以妓女生活为题材,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年秋,郁达夫转回文科。年,他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文科法学部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这一时期,郁达夫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先后创作《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等短篇小说。
郁达夫郁达夫的成名小说集《沉沦》,曾经因暴露青年性的苦闷,展示灵与肉的冲突而风行一时。文中饱受性压抑苦闷的青年其真实生活中的影子正是作者——郁达夫自己。据郁达夫的《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和《自述诗》,当他十三岁还在富阳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性意识就开始萌动,与比邻的“赵家少女”,有过一段“水样的春愁”的初恋之情,这种同水一样的淡淡的春愁,竟扰乱了他两年的童心。及至后来赵家少女订婚,他还深深懊丧自己失去了良机。大约在同一时期,他还与倩儿等两位姑娘有过类似的恋情。后来郁达夫去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又曾经与后藤隆子、田梅野、玉儿等产生过恋情。后藤隆子被郁达夫昵称为“隆儿”,是郁达夫下宿处附近的“小家女”。郁达夫每次从学校到市上去,都要从她的家旁经过,遂产生情愫,并为她写下了四首诗。田梅野是名古屋旅馆的侍者,郁达夫与她交往数月,同样也为她写有诗词。玉儿也是侍女,郁达夫为她所写的情诗“玉儿看病胭脂淡,瘦损东风一夜花,钟定月沉人不语,两行清泪落琵琶”至今为人称道。
郁达夫风流倜傥,浪漫多情。年他赴安庆的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执教时,又结识了一位妓女海棠姑娘,两人过从甚密。他每日任教结束,必到位于城外的海棠姑娘处,而由于有早课,他又必须凌晨时分早早赶到城门洞里,耐心地等城门打开。同期,郁达夫创作小说《茫茫夜》,可以认为是真实地记录下他的这一段感情生活。其中女主人公海棠,正是郁达夫过从甚密的海棠姑娘,而男主人公“于质夫”,当是郁达夫“夫子自道”了。
郁达夫的第一次婚姻是典型的旧式婚姻,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结合。年,当郁达夫从日本回国省亲时,奉母命与同乡富阳宵井女子孙荃订婚。从郁达夫当时的诗词来看,他虽然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订的婚姻并不满意,但对孙荃这位“裙布衣钗,貌颇不扬,然吐属风流,亦有可取处”的女子还是很有些依恋的。年两人正式结婚,由于郁达夫的坚持,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也没有证婚人和媒人到场,更没有点上一对蜡烛,放几声鞭炮,孙荃只是在夜色降临的时候乘上一顶小轿到了郁家,简单的晚饭后即独自摸到楼上上床就寝。年以后,孙荃随郁达夫到他所供职的安庆、上海、北平等地居住,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本书中郁达夫初遇王映霞时,正是身穿了孙荃从北平寄来的羊皮袍子,而孙荃,此时也正在北平呻吟于产褥之上。年6月5日,郁达夫与王映霞订婚,孙荃遂告与郁达夫分居。此后,孙荃携子女回富阳郁家与郁母同居,与儿女们相依为命,守斋吃素,诵佛念经,直到年去世。
年7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开始了以文学活动为生的作家生涯。不久,尚未结束学业的郁达夫回到上海,主持创造社出版事务,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并将自己的《沉沦》等3篇短篇小说合编成集,以《沉沦》为书名,列入“创造社丛书”第三种。《沉沦》的出版,向全国喊出了他的“救救祖国”的第一声,立即轰动了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沉沦》既是郁达夫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了他一生总的创作倾向。为了维持生活,郁达夫曾到安庆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年3月,他编完《创造季刊》创刊号,回日本参加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考试,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7月回国,结束了在日本的将近十年的留学生活。
年秋,郁达夫应聘赴北京大学任经济系讲师,开始与鲁迅交往。
在此期间,他除为了维持生活而担任教职外,主要精力都用于文学事业上,先后参加了《创造季刊》、《创造周刊》、《中华新报·创造日》的编辑工作,并创作了一批小说和散文,辑成《茑萝集》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就是郁达夫在这期间创作的。
年初,郁达夫离开北京赴湖北武昌,应聘任国立武昌大学文科教授。
年3月,他与郭沫若同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科教授。同年12月15日,由于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现混乱,郁达夫自广州上船,赶往上海。孰料不到一个月,年1月14日,便在留日同学孙百刚家邂逅了王映霞,一见倾心,立刻坠入情网,不能自拔。王映霞长身玉立,肌肤白皙,从小就有“荸荠白”的雅号。她面如银盘,眼似秋水,鼻梁是希腊式的,挺而直,娇躯略现丰满,曲线窈窕,骨肉停匀,在杭州女中和浙江省立杭州女子师范就读时,一向都有“校花”之誉,及笄而后,更居当时杭州四大美人之首。郁达夫一见倾心,遂求再见、三见,于是上演了现代文坛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传奇。
郁达夫追求王映霞时的喜悦和热恋,忧郁和彷徨,其放浪和坦白,都已尽收在本书之中,读者自可以用心去体会。年6月5日,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聚丰园餐厅正式宴客订婚,次年2月在上海结婚,3月迁入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嘉禾里居住,算是正式组建了小家庭。婚后郁达夫和王映霞过着虽然清贫但却平静充实的生活,据郁达夫年日记,“晚上独坐无聊,更作霞信,对她的思慕,如在初恋时期,真也不知什么原因。”说明即便结婚十年之久,他们之间的感情生活依然浓烈。
郁达夫与王映霞年10月,鲁迅由广州到上海定居,郁达夫与鲁迅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郁达夫先为鲁迅主编的《语丝》撰稿,次年又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此外,郁达夫还与阿英合作,主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济难会”主办的《白华》半月刊。
郁达夫虽然没有像创造社同仁郭沫若、成仿吾那样投身到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去,但对反革命势力却是深恶痛绝的。这个时期他的《日记九种》,虽然沉溺于个人的恋爱纠纷,但对国民党右派代表蒋介石的揭露和抨击,还是十分激烈的。年春,经阿英介绍,郁达夫秘密加入太阳社。年2月,郁达夫和鲁迅、柔石、冯雪峰等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郁达夫被列为发起人之一。年2月,他和鲁迅、茅盾等联名发表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战争的《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是年冬,郁达夫又和鲁迅、柳亚子等联名发表《中国作家为中苏复交致苏联政府电》,祝贺中苏两国恢复外交关系。
年1月,郁达夫和鲁迅一起加入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人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随后,他与鲁迅、茅盾等人联名发表《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强烈抗议和控诉日本法西斯杀害日本共产党员作家小林多喜二。5月,他与蔡元培等联名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抗议逮捕左翼作家丁玲。8月,他与鲁迅等联名撰文欢迎参加国际反战会议代表团。这些活动,都表明了郁达夫追求光明、进步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由于郁达夫思想一直处于极为矛盾的错综复杂状态中,不时表现出消沉、颓废的情绪,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同时,由于他一味迷恋于醇酒美人和湖光山色,工作也十分疏懒。年4月,郁达夫不听鲁迅的劝阻,举家离开上海移居杭州,过着“隐士”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郁达夫写下的不少游记小品之类的作品,表现出乐于天命的思想和悠游闲适的情趣。年至年的十年间,是郁达夫创作生活的全盛时期。其重要的小说、散文和评论,都是这一时期写作的,《达夫全集》也是这个时期出版的。
年2月,郁达夫接受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招聘,担任福建省政府参议,一度由“隐士”而步入政界。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在武汉主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年春,郁达夫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并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研究部主任,负责编辑《抗战文艺》。郁达夫到山东、江苏、河南及浙东、皖南前线慰问、采访,写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战地报告。
年10月武汉失陷后,郁达夫应《星洲日报》之聘,携妻王映霞及长子郁费赴新加坡。郁达夫和王映霞这一对被柳亚子赞为“富春江上神仙侣”的才子佳人,沾染了世俗的烟火气,难免也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郁达夫没有正式和孙荃离婚,而且还经常拿钱给孙荃用,这一点一直让王映霞气不过,觉得他没有信守承诺;郁达夫文人脾气、生活散漫,喜欢喝酒,一喝要喝得烂醉如泥,吵了架他还要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也让王映霞觉得郁达夫没责任心。王映霞感到没有安全感,找来家人,逼郁达夫把很多著作的版权赠给她,郁达夫也因此心如死灰,爱情理想幻灭,觉得王映霞终究也是个俗气的女人,把金钱、物质看得比感情重要。两人婚姻中的裂痕,就此埋下。后来,郁达夫外出工作。而王映霞独守家中,和许多达官贵人交往频繁密切,成了万众瞩目的社交界明星。久而久之,就有了很多风言风语的传闻,说王映霞和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有染。
有一天,他外返归家,发现王映霞不在家,已离家多时,还在家中找到了王映霞给许绍棣的书信,觉得坐实了王映霞出轨的传闻,一怒之下在报纸上登出“寻妻启事”,闹得他家里这点破事,全世界都知道了。郁达夫甚至想到了特别的报仇手段,就是一定要比老婆情夫有名:“现在他比我有名,再过五十年,我们两个齐名,再过一百年,我比他有名。”但给郁达夫戴绿帽子的,其实可能不是许绍棣,而是军统的特务头子戴笠。
据汪静之回忆,郁达夫当时在前线劳军时,王映霞曾跑来找他冒充她丈夫,医院打胎。汪静之分析来分析去,觉得这孩子只有可能是戴笠的。汪静之本来打算告诉郁达夫,“但又怕达夫一气之下,声张出去。戴笠是国民党的特务头子,人称为杀人魔王。如果达夫声张出去,戴笠决不饶他的命。太危险了!”但从现有材料来看,郁达夫可能未必不清楚王映霞和戴笠之间的奸情,只不过畏于戴笠的权势,未必敢明说。
后来,他带着王映霞去了南洋,恐怕也有远走避祸的考虑。但当时,郁达夫不顾颜面,冲动起来,将家丑外扬,闹得满城风雨,把家庭矛盾更加激化了。到了南洋,他还是不知悔改,竟然把详曝王映霞红杏出墙事迹的《毁家诗纪》发表出来,让王映霞大感恼火,闹到双方互相在报纸上攻击揭丑,一个骂对方是“淫妇”、一个骂对方是“疯子”,最后这一段人人称羡的美好姻缘,不欢而散、以潦草离婚收场。儿子郁飞后来评价他:“他做人处世过于冲动,以至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愉快。”原本美好的婚姻,最终走到这一步,郁达夫自己恐怕也难辞其咎。
王映霞离开星洲之后,郁达夫的心境极其孤寂和颓唐,这时,一位国色天香的女播音员李小瑛(筱瑛、晓瑛、晓音)出现在他的面前,使他已是一潭秋水的心池,又波动起一片涟漪。李小瑛此时正26岁,她十分崇拜郁达夫的文学才华,并主动向郁达夫示爱。郁达夫此时焉有不回应的道理,两人居然一拍即合,不久,李小瑛就以郁达夫“契女”的名义搬到郁达夫家中居住,郁达夫也不避嫌疑,把自己的书房让给李小瑛,暗中则已实行同居之好。为了表示亲昵,郁达夫甚至用罗马史家Livius的英文名字Livy作为对李小瑛的昵称,还常用德语IchLiebedich(我爱你)来表示爱意。可是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却强烈反对父亲和李小瑛的结合,而郁达夫也不便和李小瑛正式结婚。年12月,李小瑛痛苦地搬出了郁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小瑛退到爪哇岛,郁达夫逃亡到苏门答腊。他在这时创作了著名的《乱离杂诗》,其中前7首就是为思念李小瑛而作。
郁达夫与两位兄长为隐蔽身份和维持生活,在胡愈之等人的资助下,郁达夫化名赵廉,开办了一家赵豫记酒厂。当日军得知郁达夫精通日语后,迫使他到武吉丁宜宪兵部当翻译。在这期间,郁达夫曾暗中掩护和解救过不少抗日华侨和印尼居民,但也因此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受到日本宪兵的监视。
郁达夫的第三任夫人是何丽有。这位新夫人原籍广东,年仅20岁,生父姓何,幼时为一陈姓人家收养,所以原名叫陈莲有。她相貌平常,没有什么文化,而且不懂中国话。郁达夫取“何丽之有”之意给她取名为何丽有。一直到郁达夫遇难,何丽有才知道郁达夫是中国文化界的名人,而不只是一名寻常的酒厂老板。
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郁达夫非常高兴,特意召集当地华侨组织了一个欢迎联军凯旋筹备委员会。不幸的是,在日本投降后的两周,因郁达夫知道日军的一些秘密情报,9月17日夜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时年50岁。遗憾的是,他的尸骸,至今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