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树桃花艳秦淮,香风青楼满面来。
君臣不及一商女,朝宗公子扇撕开。
——《桃花扇》
李香君所生活的年代,大明王朝已危如累卵。秦淮河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江山社稷越是萎靡不振,这里的青楼画舫便越是生意兴隆。即便是京城快被李自成攻破的当口,南都妓家仍是一片舞衫歌扇的热闹场面。
实际上,明末青楼行之盛是有规律可循的。
党社之争已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文武百官都看不到自己的政治前途。仕途无望的士大夫们,便只能将精力放在风月场上寻花问月。似乎在美人的妖娆身段中,在名妓的红袖添香里,他们才能找寻到一丝慰藉。这种从妓女身上挖掘出来的充实感,虽有精神鸦片之嫌,却也能让压抑的士大夫一展欢颜。
有需求,就有市场。士大夫们的口味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名妓有了更多的诉求。所以,晚明的秦淮妓女,其气质才情远比前代更加出色。可以说,随便找出一位秦淮名妓,她们都有多才多艺的底子,且都对当前的政治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若非如此,又怎能慰藉那些醉酒后抹眼泪的爱国志士呢?
那年的李香君,还只是个被名妓李贞丽收养的小丫头。
虽然李贞丽并非李香君的生母,但她却对这个小女孩视若己出。可以说,李香君所学的本事,都是李贞丽传授的。
想当年,李贞丽在秦淮河畔的妓女圈里,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不论是相貌还是才华,她都可与同时期的马湘兰比肩。不过,或是因为李贞丽较马湘兰少了一丝内在美,所以后人才未将其列入“秦淮八艳”。想来,后来人若设个“秦淮九艳”或“秦淮十艳”,李贞丽多半能榜上有名。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贞丽视钱财如粪土,侠气凛然。相传,豪情万丈的李贞丽曾与一众富家公子对赌,仅一个晚上便输掉了几千两黄金,几乎将她为妓多年积攒下的家底都输了个精光。饶是如此,李贞丽仍面不改色,与一众赌客谈笑风生,浑然不以为意。正因为李贞丽轻视钱财,所以才有更多的文人士子登门造访,一睹其风采。
李贞丽的客人里,不乏正直的豪杰与名士。
例如,明末四公子陈贞慧便是李贞丽的座上宾。因此,李贞丽的才学才会在与这些文人士子的接触中长足提高,逐渐成为秦淮河畔首屈一指的才女。
李香君自幼承蒙李贞丽悉心培养,得益于李香君极高的文学天赋,她的文学素养甚至超过了养母。在很多人眼中,生于青楼画舫的女人似乎就是天生的婊子,实际上,妓女中亦有矜持自重之人,一如李香君。她并不贪慕虚荣,亦对黄白之物不感兴趣。
李香君的客人,需是才学风雅、气节情操兼备的人杰。至于那些品行不端的贵公子,即便能拿出金山银海,李香君也会将其拒之门外。或许是因为李香君太过洁身自好,以至于,她在当时的名声虽大,但在后世的名气远不及其他七艳。
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李香君的志向高洁,就像是秦淮河上的白莲一样,野史家们无法在她的身上找到值得一书的噱头。侯方域曾著的那部《李姬传》,多半是最多收录了李香君生平经历的著作,《桃花扇》这部小说或参考了这部传记。
二
侯方域与李香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不可谓不动人,但与其他七艳的爱情经历相比却显得太过平淡了。侯方域李香君,才子佳人,他们之间的关系,便是当时秦淮名妓与士子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
桃花褪艳,血痕岂化胭脂。
豆蔻香销,手泽尚含兰麝。
——《与候公子》
那一年,侯方域刚来金陵不久,由于年轻气盛,为人处事方面难免放荡不羁。他身边的冒辟疆、方以智、陈贞慧都是风月场中的熟客。每天听多了香艳的风流事,热血青年侯方域难免会把持不住。
听友人说他们都有相好的女子,侯方域便心猿意马,请朋友们为自己引路。刚好陈贞慧的相好李贞丽的小楼里有个出道未久的李香君,生得清丽玲珑,宛若含苞待放的嫩蕊。更难得的是,李香君的才艺是李贞丽亲自传授的,所以,她年纪虽小,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精。于是,侯方域便求陈贞慧替自己引荐,拜会李香君。
侯方域成名已久,李香君早已神往。据说,与此人往来的多为复社的朋友,足见此人志向高洁不屑于误国汉奸同流合污。所以,李香君理所当然地接待了侯方域。几天后,候方域来到了媚香楼,一睹“香扇坠”李香君的风采。
一走入李香君的房间,只见室内书画古玩陈设有致,别有一番清新气息,与一般青楼迥异。李香君娇笑盈盈地请客人落了座,立即有诗婢送来清茶果品。
此时候方域又被正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大型横幅吸引住了,这是一幅“寒江晓泛图”,寒雪弥漫的清江之上,一叶孤舟荡于江心,天苍苍,水茫茫,人寥寥,好一种悠远淡泊的意境,画上还题有一首诗:
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
不知何处烟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
画上没有落款,料非出自名家之手,侯方域问道:“此画是何人大作?”
李香君见他对画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