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种曲历史剧中,人物艺术分析有哪些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摘要:中国文学是长久而灿烂的存在,但是在其产生之初,文学往往被看作是信息的传递者,所谓的诗言志,或者是诗的兴、观、群、怨等都把文学当作工具来为社会或者个人服务。而且文学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诗歌、写作、散文、戏曲、历史剧等等,其中历史剧虚实结合,不仅重视其史实的功能,并且加入作家的想象和活灵活现的人物,把历史剧以曲的方式展现出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一、《六十种曲》中历史剧艺术分析

1、《六十种曲》中历史剧的虚实处理

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审美与需求,从整个明代社会来看,其对于虚实处理的倾向也有所侧重的,前面第一章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明初,追求“多虚少实”。明代中叶—万历中叶,崇尚历史真实。万历中叶—明代末期,脱空杜撰之风开始盛行。而这种价值的取向是和明代历史密不可分的。明代初期,程朱理学是主导思想,教化史剧发展繁荣。为了更好的起到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教化史剧往往在史料的基础上虚构故事情节,以便可以塑造“全忠全孝”之典范。而到了明代中叶,社会的腐朽,思想的进步以及传奇体制的发展等等,都为历史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传奇文人抑郁不得志而又迫于朝廷势力,于是往往借助历史上真实可感的故事来宣泄内心的不平以达到浇胸中垒块的目的。

不过一些目光深远者则会借助历史进行反思,总结兴亡的经验,渴望力挽狂澜。但是明代之弊以深入骨髓,灭亡注定是其宿命。于是在沧桑变化的明代末期,传奇文人在批判和反思最终会付诸东流之际开始发挥文人们所独有的浪漫特性,在社稷坍塌前夜编织一场绚丽的蝴蝶梦,他们借助虚拟的文学世界建筑理想社会,于是杜撰之气风靡一时。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整体的趋势,而剧作家作为有独立意识甚至是超前意识的文人往往会遵循个人的审美需求来进行创作。

1)、多虚少实之作

比如《三元记》中为了塑造冯商完美人格,在史实的基础之上虚构了很多故事情节,以达到宣传封建礼教的目的,比如剧中为了描写冯商的拾金不昧精神,便增加了还金一事。大部分事件为虚构,故而多虚少实之作也。

还有《精忠记》在史实的基础之上,较多的采取了民间的传说以及自我的虚构,比如剧中所记载的秦桧到灵隐寺忏悔,而受到地藏王话化身的叶守一的鞭挞,“到今日悔自迟”,这只不过是作者借叶守一之口,对秦桧等奸佞小人的无情批判,即表达了对于祸国殃民之佞臣的讽刺,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基本框架符合史实,但虚构成分过多,故而为多虚少实之作也。

2)、多实少虚之作

明代初期,由于制度的原因,多为宣扬伦理道德的作品,因而剧作家往往虚构出全忠全孝之人物形象。比如《四喜记》中所记载的宋郊、宋祁辞官归家一事与史实不同。历史记载宋郊曾多次请求解甲归田,但都没有得到获准,最后病故。作者虚构了宋郊一家人团圆美满的结局,是符合当时观众的审美需要的。大部分情节符合史实,故而为多实少虚之作也。还有《玉镜台记》所敷衍的故事主要来自小说《世说新语》以及《晋书》。温峤和润玉的爱情故事多为虚构,但是其中的情节在史料中多有记载,无论是绝裾辞母,还是王敦叛逆都根据史实。而作者不惜笔墨大力描写温峤建功立业,故而为多实少虚之作也。

这些多以历史真实为基础的历史剧基本创作于明代中后期,大部分是借历史上面忠奸的斗争,赞扬忠义良臣的英雄气概,这与明代中后期的历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关于人性的探索,也使得在程朱理学压迫下的学者们犹如雨后春笋一样,争先恐后地以历史为镜来照射明代的社会现实,因而多尊重历史。但是时代的局限性和愚昧的封建性束缚住文人的思想,使得他们只能够在伦理本位观念之下进行批判、反思,而不能直指封建社会必然灭亡之根源。

2、《六十种曲》中历史剧的人物形象分析

1)、孝子、贞妇形象

由于明代初期程朱理学的繁荣,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之念成为社会的主流,从而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塑造孝子、贞妇等伦理美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时的风尚。在当时明代社会非常注重女子的贞节操守,由于社会上的鼓励,男权世界中女人卑微的地位等等都促进了明代贞节德妇的繁荣,表面上女人享受到了社会的尊重,然而实际上却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泯灭和人性的残害。

后来由于一些人的操守以及大度美德,在男权社会中受到了极大的赞扬与称颂,然而就是这些美誉之言更加进一步的蒙蔽了妇女的心智,使得她们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以“以父为纲、以夫为纲”,从而失去了自我。

2)、忠臣、佞子形象

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的社会,权利的高度集中则必然会导致个人崇拜。皇帝便是权利的代表,是天下百姓所供奉信仰者。比如当岳飞感觉自己难免牢狱之灾时,为了保全家族名节,担心其两子造反,于是“情愿亲写书札,取我两个孩儿来京,一同受罪,方全我父子忠孝名节。”在这里,岳飞的忠君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有时难免有愚忠的影子,然而这种为了君主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做法,却是当时社会所称颂的,这就是忠臣。而《金莲记》中的章惇是一奸臣,但又有所区别。章惇与苏轼之间的个人恩怨导致其仇恨之心、嫉妒之念在胸中不能散去,而最终走上奸臣一路。

3)、失意文人形象

文人为何失意?不过是建功立业之渴望难成而已。明代社会程朱理学的压抑、社会的腐朽、宦官的专权、仕途的艰难等等都引起剧作家们内心的不平,所谓不平则鸣,他们借助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抒发个人理想,塑造了一系列在仕途上历经坎坷的失意文人形象以纾解内心的郁结之气。比如《彩毫记》李白因才华横溢而被皇帝看重,召进宫来。李白的仕途看似一马平川,令文人骚客羡慕不已。但是李白放浪形骸的性格,使得他“脱靴捧砚”而招来了小人的嫉恨,只落得“从今不作华清梦”,最终离京归隐去了。

4)、解放的女性形象

明代对于贞洁烈女之重视,导致了社会对于女人畸形的言论。而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发展,压抑以致变形的社会引起了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张扬,而女性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女性开始在懵懂之中寻找自我价值。比如《灌园记》中的太史敫女就表现了女性的独立。太史敫女对田法章一见倾心,于是便想要侍女去母亲面前做一个媒,可见太史敫女的大胆与奔放,为了爱情似乎一切都不是问题。而太史敫女猜出田法章非池中之物,当田法章如实相告之时,太史敫女便付与“千金之体”,所谓春宵一刻值千金。太史敫女不但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且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世子偷尝禁果,巫山云雨,不娶媒而自嫁,可见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后来被太史发现私情,想要拷问侍女时,太史敫女一人做事一人当,站出来主动承认,可见其性格的刚强。

二、《六十种曲》中历史剧的影响与价值

无论是在社会黑暗之时,还是在提倡忠臣烈士的历史剧,《六十种曲》中的剧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而且有些剧情甚至对后面的历史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还在情节结构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1、《六十种曲》中历史剧的改编情况

《六十种曲》中的历史剧或因其思想内容,或因其艺术魅力,受到观众或者剧作家的喜爱或者是批评,于是《六十种曲》的历史剧在其他剧作家的笔下,便呈现了不同的风貌。而对于《六十种曲》中历史剧的改编,有的是在整部剧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写,而有的则是借鉴了某一情节或者人物,但是却也是对《六十种曲》中历史剧的继承与发展。

2、《六十种曲》中历史剧的价值

《六十种曲》作为明代收录传奇剧本最多,且影响最大的一部传奇选集,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而其历史剧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显现出了自己的价值。比如描写爱情的《五高风》,便把主人翁之间的感情发展放置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爱情线索也随着忠奸斗争的变化而有所发展,从而也给戏曲增添了浓厚的社会色彩。明代历史剧的发展以及清代初期的社会现实等等,都给清初历史剧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因而到了康熙年间,历史剧的集大成者——《桃花扇》便应运而生。

爱情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骚客热衷的题材,因而有“传奇十部九相思”之说,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爱情也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进步,不断变换。到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导致很多剧作家们把目光投到历史剧的创作中,于是剧作家们往往把爱情与历史掺杂起来,无论是宣扬伦理,还是描写忠奸,历史剧往往是披着爱情外衣。比如《浣纱记》,便是通过对于范蠡和西施之间的曲折爱情,表达了对于兴亡更替的感叹,而这也就开启了抒写兴亡的历史剧的先河。

综上所述,《六十种曲》中22部历史剧大部分是披着历史的外衣来进行社会理想的阐述,或借以谄媚于君主、或借以警示于朝廷,其实不过是封建社会下,文人骚客忠君侍主的体现,伦理本位思想一直贯穿始终。而且其中的写作内容,塑造的人物以及艺术手法都在向我们展示《六十种曲》中的历史剧,更是由于这些历史剧,给后世带来了不一样的内容以及研究价值,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的情节故事,为后世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