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埃默里大学赵美玲教授谈清初小说戏曲中

年6月11日下午,应南京大学文学院邀请,美国埃默里大学赵美玲(MariaFrancaSibau)副教授于文学院楼会议室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文本的边缘:论清初小说戏曲中的配角人物塑造”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孙晓苏老师作为嘉宾参加。

赵美玲教授

讲座开始前,主持人苗怀明老师介绍了赵美玲教授的学术经历。在座师生对赵美玲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开始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赵教授即为到场的各位师生点明了这次讲座的主题:通过小说戏曲中说书人、渔翁和丫鬟三类配角形象的塑造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配角的“反客为主”现象。她特别提到了亚历克斯·沃洛克的著作《一对多: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人公的空间》,并将其作为自己此次讲座讨论主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赵教授首先以《桃花扇》中柳敬亭作为说书人的代表,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丑角第一次被塑造成如此复杂的人物形象。柳敬亭的复杂性表现在当他和生旦同时出现时,常常作为滑稽角色,但在左良玉帐下时,他又显现出严肃性的一面。

讲座现场

赵美玲教授特别拈出“听稗”一出,点明柳敬亭在表演说书艺术时并未选择富有传奇性的小说故事,而是选择了儒家经典,寓教于乐,孔尚任在评语中将柳敬亭说书与“应制讲义”的对比也再次凸显了柳敬亭的说书并非通俗表演,而是与文人教化一致。说书人即为文人的第二自我。

在第二类渔翁形象中,赵教授例举了李渔《比目鱼》中的莫渔翁。李渔通过莫渔翁的自陈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隐逸山林、不慕富贵的渔父形象,而莫渔翁对衙门诸多具体细节的熟稔以及对“假山人、真术士”的辛辣讽刺,则投射了李渔自己的思想观念,李渔评价莫渔翁“携带谭楚玉做了个高隐之辈”,实质上也将这一人物形象抬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探讨最后一类丫鬟形象时,赵教授选取了李渔《拂云楼》中的能红,认为这一人物并非一开始即为主要人物,而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走向了叙事中心。通过展示小说《拂云楼》的插图,赵教授指出了能红在塑造上的特殊之处,不同于《西厢记》中的红娘或《牡丹亭》中的梅香,能红虽然身份为丫鬟,但却喜好读书,引经据典,表现出与小姐相同的特质,甚至因为过于出彩而夺去了女主人公的光芒。

赵美玲教授

通过分析三类配角形象,赵教授认为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塑造实质反映了他们“礼失求诸野”的心理,小说戏曲中的说书人、渔翁、丫鬟更多表现出文人对下层阶级的一种幻想和寄托,而不是反映真正的现实,文学作品中对这些底层人物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情趣的描写基本源于文人自身。

报告结束后,苗怀明老师总结了此次讲座的主要观点,并以《西游记》、《西厢记》为例讨论了古代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定位问题,在赵教授报告的基础上,苗怀明教授又补充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公差董超、薛霸一流、仅为推动情节发展而无自身性格特质的功能性人物,赵教授据此提到普洛普的叙事功能理论,并举西方小说中的功能性人物做类比。

讲座合影

随后进入师生互动环节,赵教授就渔翁原型问题与在场同学进行了探讨,并就戏曲中配角与小说中配角的不同作出了更进一步的区分,在讨论过程中,赵教授也与在场同学交流了中国学者与海外学者研究视角的区别。

讨论结束后,赵教授与在场师生合影留念,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撰稿李楚,摄影刘新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