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释玖原创不易
听戏,是大观园里一个重要的娱乐活动。在大观园里演出的剧目多如繁星,既有元代杂剧,亦有明代和清初的杂剧,如《西厢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长生殿》……
其中,《长生殿》是清初非常流行的名剧,作者是清初著名剧作家洪昇,该剧创作于康熙二十七年(年)。与之齐名的另一流行剧,则是创作于康熙三十八年(年)的《桃花扇》,作者是著名文学家孔尚任,即孔子的第六十四代传人,他和洪昇并称“南洪北孔”。
然而,《桃花扇》却从未在大观园上演过。难道在诺大的大观园,在众多爱戏的戏迷和伶人中,就没有一人喜欢《桃花扇》?对戏迷来说,只看《长生殿》,不看《桃花扇》,是非常不合理的。大观园从来不演《桃花扇》,甚至提都不提,究其根源则是它触碰了当权者的逆鳞。
01.康熙推孔崇儒,满人亦可融入汉文化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当时名动京华的大才子,曾担任国子博士,等同于现在的国立大学教授。一开始,康熙非常看重他,一来欣赏他的才华,二来孔尚任作为孔子后人,对康熙推崇儒学,化解满汉矛盾非常有利。
但孔尚任是个耿介的文人,他认为一个朝代灭亡,应该总结经验教训,警戒后世。于是,酷爱昆曲的孔尚任萌生了书写《桃花扇》的念头。当时很多人都对这出戏充满了期待,就连康熙也不例外。
孔尚任四处收集明末见闻,并进行实地考证,耗费十年心血,增删三次终成《桃花扇》。康熙满怀期待,火急火燎让内务府要来剧本,可读完之后,便罢了孔尚任的官。《桃花扇》究竟写了什么,让康熙恼火呢?
《桃花扇》剧本的引言提到: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矣。
《桃花扇》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历史剧,以明朝户部尚书之子侯方域,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之间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侯方域代表的复社文人,与阮大铖、马士英代表的权臣奸佞之间的斗争,总结明朝三百年基业败毁的教训,以警戒后人。
孔尚任对明朝灭亡十分惋惜,对汉人在清朝初年受到残酷迫害,感到义愤填膺,满腔的民族主义思想不自觉流露在剧本中,这无疑是激起汉族人民族情绪的文学,有可能加深华夷文化冲突。
《桃花扇》第三十八出《沉江》中,抗清名将史可法,在清兵攻陷扬州城后,投江殉国,死前唱道:“到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赞扬其宁死不屈从清政府统治的忠贞气节。此外,孔尚任更是大胆描写,清兵入城后无情屠杀汉族百姓,弄得生灵涂炭的罪恶。甚至将降清叛将称作“真贼党”,否认清政权的合法性,讥讽清政权是伪政权。
而在最后一出《余韵》中,描写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后裔徐青君,剃发留辫为清朝衙门效力时,孔尚任更是辛辣嘲讽“开国元勋留狗尾”,将满人留的辫子称为“狗尾”。
看到这些,康熙就算胸怀似海,也不能无所作为。孔尚任的政治立场明显不对,如果留在朝廷,必然影响康熙管理汉臣。但如果杀了他,势必激起汉族民愤,破坏满汉文化融合,况且康熙本是圣明又十分惜才的君主,故只是罢官而已,没有伤其性命。
据说,康熙本人也十分爱看《桃花扇》,激动时甚至跺脚慨叹:“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所以孔尚任虽被罢了官,但《桃花扇》却没有被禁,可以公开演出,风靡一时,“长安之演《桃花扇》者,岁无虚日。”
所以,总的来说,康熙在对待华夷文化矛盾,满汉民族冲突方面,是非常有胸怀气量和包容度的。
02.雍正革新国人概念,满汉本一家
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大力整顿社会风气,禁止官员在家养戏班,认为官员迷戏会影响工作,甚至败坏社会风气。《红楼梦》中贾府遣散戏班,十二伶得自由之身,就是对雍正开豁为良,解放贱民的隐晦描述。
另外,雍正三年还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及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凡是在戏台上扮演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圣人贤人的都要受杖责,像《桃花扇》这种直接扮演南明帝王将相的戏,自然是不能再演了。但雍正并不是针对《桃花扇》,而是针对扮演帝王将相的戏。虽然戏是不能演了,但剧本还是可以看的,剧情也是可以聊的。
事实上,雍正处理满汉矛盾的方式是比较理性的,他时不时就和汉族知识精英辩论,企图以理服人,淡化华夷矛盾。雍正认为,汉族也好,满族也罢,都是中国人,只不过最开始聚居的地方不同而已。他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人”的概念,来打破西周以来华、夷对立的局面。可谓是用心良苦。
03.乾隆简单粗暴,遗祸后世
不过乾隆可没有康熙的胸怀和雍正的耐心了。到乾隆年间,《桃花扇》不仅不能演,连提都不能提,乾隆年间编纂的曲谱大全都不敢收录《桃花扇》。
一来,清政府灭掉南明,夺取政权的历史不够光彩。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跟多尔衮立下盟约,他借兵讨贼为崇祯报仇,多尔衮承诺击败李自成,并寻崇祯的儿子朱慈烺继承帝位。但清兵入关后,却迅速消灭了明朝宗室建立的各个政权,就连逃到缅甸的永历皇帝,都被吴三桂抓回来杀了。不仅如此,清兵攻城还大量屠杀百姓。这些都会让百姓觉得,清政权的建立手段不诚信且残忍暴虐。
二来,乾隆一心要开辟新天地,彻底消除华夷冲突。古代中国,汉族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拥有最高的文化素养,远处的游牧民族都是夷狄,离中原越远,文化程度越低。但南北朝开始,不断有异族入主中原,形成了华夷文化冲突。清朝也不例外,满汉民族矛盾暗潮涌动。
于是,乾隆借着编修《四库全书》,在全国征集藏书的机会,大肆焚毁、篡改誉明毁清的书籍,企图彻底销毁、篡改清朝初年屠杀镇压汉族人的血腥历史。后来,乾隆还下令删改剧本,着重审查描写明末清初历史的内容,凡是有损清政府形象的内容都要删掉。这就是清朝文字狱的事端。
像《桃花扇》这种大胆描写明末清初政权迭代的历史剧,自然是逃不出被查禁的命运。而创作于乾隆年间的《红楼梦》,自然不敢去触这个眉头。
乾隆没有领会到他爷爷和父亲的良苦用心,用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销毁、篡改历史,企图让民众渐渐淡忘华夷分别,明显是不理性,亦不可能实现的。刻意销毁掩盖历史,后患无穷,当真相浮出水面,汉族人的民族情绪就如烈火烹油,积怒成灾。清末,梁启超就将《桃花扇》作为唤起汉族民族情绪的工具,大力推广,以此感召大量汉族人投身反清革命中。
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处理民族矛盾也是一样的,宜疏不宜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