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淮
八
艳
美女佳人皓齿朱唇
秦淮八艳
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
八位均为歌妓才女
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
一水相隔河两岸
一畔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
另一畔
则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
李香君
春日的烂漫瑰丽的画卷
李香君
溅血点做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
“在秦淮八艳中,不论是容颜还是才气,李香君都排不到首位,但是她却高居秦淮八艳人气榜首。在街头随便找个市民问问秦淮八艳,大家可能说不全,但是李香君却是众人熟知的。”李香君之所以如此声名远播,主要还是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操。
柳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此外,柳如是作为传统社会一介女子,却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在与其往来的名士中,张溥、陈子龙、李存我均是有铮铮铁骨的民族志士,柳如是常与他们纵论天下兴亡。在盛泽时,柳如是曾对张溥说:“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应如谢东山运筹却敌,不可如陶靖节亮节高风。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
陈圆圆
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伶,“秦淮八艳”之一。
陈圆圆色艺双绝,名动江左。她自幼冰雪聪明,艳惊乡里。时逢江南年谷不登,重利轻义的姨夫将圆圆卖给苏州梨园,善演弋阳腔戏剧。初登歌台,圆圆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人丽如花,似云出岫,莺声呖呖,六马仰秣,台下看客皆凝神屏气,入迷着魔。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一登场演出,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崇祯末年被田畹锁掳,后被转送吴三桂为妾。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
因其美貌绝伦,所以与陈圆圆相关的记闻未免带着些许香艳色彩,可美丽从来不是过错,她也不该背上红颜祸水的骂名
马湘兰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马湘兰本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南直隶应天人,因在家排行老四,又被人们称为“四娘”。她的容貌在八艳之中不算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当时的秦淮河一带,楼馆画舫林立,红粉佳人如云,是金陵的烟花柳巷之地。马湘兰算不上是个绝色美人,她纤眉细目,瘦弱如柳;却也皮肤白腻,娉娉婷婷。
直到她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长洲秀才王稚登。嘉靖末年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连累而未能受到重用,心灰意冷地回到江南故乡后,王稚登偶然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言谈之中,颇为投缘,深交之下,都叹相见太晚。于是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期间马湘兰给王稚登的书信也收藏在了《历代名媛书简》中得以窥探。不久后,京都大学士赵志皋举荐王稚登参加编修国史工作,王稚登以为幸运降临,意气风发地准备登舟北上,去奔前程。辞行席上,马湘兰百般叮嘱,依依不舍,并即席赋了一首“仲春道中送别”诗相赠。不料这次王稚登进京并不得意,因宰辅徐阶一批文人的排挤,他虽然参加了编史工作,但日子很不好过。勉强撑到岁末,实在无什么前程可言,索性收拾行装,铩羽而归。王稚登回江南后,不愿再面对一片痴情的马湘兰,索性把家搬到了姑苏,以绝与马湘兰相守终生的念头。
两人虽不能成为同林鸟,马湘兰却依然是一往情深,打听到王稚登失意而归,连忙赶到姑苏去安慰王稚登。也许是两人那种朋友似的相知太深,反而无法结为夫妻,王稚登定居苏州后,马湘兰每隔一段时日,总要到姑苏住上几天,与王稚登畅叙心曲,却始终没有发展到嫁娶那一步。岁月便在这种清淡如水的交往中流逝着,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三十余年。这三十年的日子,马湘兰除了偶尔去姑苏作客外,便是这样度过的“时时对萧竹,夜夜集诗篇,深闺无个事,终日望归船。”
说到底
其实盛名在外的秦淮八艳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八位女子罢了
所求不过与一知心人白头相守
可叹命运弄人
她们最后大都颠沛流离,未得善终
但她们的故事永远为后人铭记
也为秦淮河畔填了些风流凄艳之色
宣讲:王炎
排版:高升
审核:高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