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寻找枫叶背后的风景

南京有句俗语叫,春牛首,秋栖霞。我家就住在相距栖霞山不远的仙林大学城,说起来很惭愧,居住南京二十年,我竟然没有写过栖霞山。

很久没有来过栖霞山,那天下车后觉得自己有点不认识了,比如景区牌坊外面多了一片湖,中间有两片巨大的枫叶雕塑,切合了“栖霞丹枫”的主题;比如景区又多了一个牌坊和汉白玉的桥,从大门检票后,才算是真正进入景区。

进栖霞寺大门就可看见那座汉白玉的牌坊,上面是赵朴初题写的“栖霞禅寺”,过了牌坊,绕过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就看见栖霞寺朱红色的山门。

不过,进栖霞寺山门之前,建议不要漏掉山门左侧的唐碑——明徽君碑,这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而碑阴"栖霞"两个大字,传为是唐高宗亲笔所写,所以说这块碑是江南现存珍贵的文物。

乾隆曾称赞栖霞山为“第一金陵明秀山”,就像栖霞寺依山而建,占地有40亩,过了山门,依次可见大雄宝殿、毗卢宝殿、藏经楼三进院落,重重叠叠,依山势层层上升,非常有气势,尤其是毗卢宝殿前两株高大的古银杏树,到了深秋季节,金黄一片,非常壮观。

那年我的朋友、画家韦尔乔逝世,我特意和朋友去了栖霞寺为他上香,尤其是那天见到毗卢寺后面“度一切苦厄”的匾额,就觉得心有些酸酸的。这次我走进大殿,就会回忆当年的情景——唉,转眼间尔乔已经逝世12年了。这些天,南京朋友圈里有好几位熟悉的朋友相继离世,他们都比我年轻,人生苦短,觉得要珍惜眼前人,觉得更要珍惜人世的风景。

每次来栖霞寺,我最在意的是那座南唐舍利塔,在这之前是隋文帝杨坚建造的木塔,后来被毁,南唐时期重新建造了现在看到的石塔。抬头看去,石塔那些菩萨、武士等浮雕非常精美,代表当时江南最高石雕艺术的水平,虽然如今的舍利塔被文革红卫兵砸得伤痕累累,但依旧不失它的美。不知为什么,每次站在它面前,就会想起我那本书名《南唐的天空》。

舍利塔的后边就是著名的千佛岩,它建造的年代更早,南齐永明二年(年),为纪念明僧绍,在山崖上开凿了三圣像,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出现佛光,朝野震动,齐梁贵族纷纷来前来凿石造像。传说南朝造像有座佛龛,佛像尊,被誉为“江南云冈”,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可惜现在我们看到许多石像都没有头,这些都是文革红卫兵的“杰作”。

每次来千佛岩,我都会看一下角落里那个拿凿子的老石匠石雕——一种说法皇上限期临近,老石匠无法完成,他就立地成佛,化为石像;另一种说法是他是著名石匠王寿,是当时千佛岩主要修缮者,后人为纪念他而建。对了,在千佛岩下,还有一处水潭,山崖上刻着“栖霞秋色”,站在水边,很有幽深的意境。

如果以栖霞寺为起点登栖霞山,有左右两条上山的道路,如果说右边山道可体验悬崖峭壁,是阳刚之美;而左边的山路是柳暗花明,是阴柔之美。

那天,我过了千佛岩,没走多远,过了春雨桥就到了乾隆行宫遗址,据说当年这里是乾隆下江南所修的最大行宫,有殿堂馆舍余间,可惜最后被太平天国那些造反派们一把火烧得光光。如今站在山道上可以看见断壁残垣,还有宫殿用于泄洪的石砌通道。再往上走,可以看见“白鹿泉”、“青峰剑”等遗迹,当然还有修复起来的小营盘遗址。

如果你想继续上山,一直可以登上海拔.7米的主峰凤翔峰,站在山顶,不但看到东面的龙山,还可以看到西边的虎山。当然更可以俯瞰山下的长江,让你领略栖霞山的山水之胜。不过,让你诧异的是,长江并不滚滚,居高临下,长江里行走的轮船,像一个个静止不动的玩具船,呵呵!

那天,我从左边山道下山,都是盘山公路和木制栈道,非常省力,没多久就到了桃花湖,这里是欣赏枫叶的最佳处,满眼都是红红的枫树,尤其在湖边拍照的游客最多。就像我那天去看了湖对面的珍珠泉——这座明代僧人修建的泉井,如今盖了亭子,人坐在里面晒太阳,不仅可欣赏湖边的枫叶,还可听见湖对面游客的欢笑声。

其实,这里不但有桃花湖,路上还有刻有“桃花坞”的石头,路边还有桃花扇亭,这些都是与戏剧《桃花扇》有关。当年李香君在清军南下,南京失陷后,她逃到栖霞山,在葆真庵削发为尼。据《栖霞寺史话》记载,如今“桃花扇亭”的位置,就是当年的葆真庵的遗址——也就是说,侯方域后来降清成了官员,来葆真庵找李香君,希望旧梦重圆,而李香君当着他的面,撕毁了那把血溅的桃花扇。

我曾看过江苏省昆剧院单雯、施夏明主演的《桃花扇》,也多次带外地朋友去过夫子庙的李香君故居,我还去过曲阜拜祭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墓,这次来栖霞山,我最想找到的是李香君墓。

根据书上记载,“桃花扇亭”向南不远就是李香君墓,于是我就在路边问一个麦当劳小店里的女子:“请问李香君墓在哪里?”回答是:“不知道!”就在我一脸茫然的时候,突然发现亭子左边山坡有个石阶路,走上去一看,李香君墓就静静地出现在眼前。

在这里,我不免要自我得意一下,作为一位资深的文化记者,经常是凭直觉的:比如高大的树木下面往往会有老建筑;比如有人工垒成的路,就会有遗址或景点等。

李香君墓地很是清幽,迎面是一块墓碑,刻着“李香君之墓”,后面墓是土坟,上面长满青草,周围是石块垒成的低矮墓墙,因为雨水的缘故,石块呈现一种青色,尤其是四周长满鲜红的枫叶,让人忘记这是一块墓地。我见过常熟柳如是的墓,也见过杭州秋瑾的墓,毫无疑问,眼前是我见到最漂亮的女性墓。

记得那天我向李香君墓三鞠躬时,从墓对面走来两个背相机男游客,他们见到我在鞠躬,我以为他们肯定要瞄一眼墓碑,没想到走到我身边时看都未看,就继续去拍他们的枫叶了。

下山时,我沿着山中小道去看一下民国大画家高奇峰先生的墓,其实不仅是看墓,更是体验一下山道上苍凉古意的风景。高奇峰是“岭南三杰”之一(另两位是高剑父、陈树人)。我前年曾在江苏省美术馆看过“岭南三杰”的画展,因为高奇峰的墓在栖霞山,对他的画就更加留意,他无论是画山水花鸟,还是画虎画猴,既高古又灵动,非常喜欢。

如今高奇峰墓前,有一座高奇峰的雕像,墓地背后山崖上有“高山仰止”几个大字,令人非常震撼。这两天,我翻了他哥哥高剑父的传记,才了解墓地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高奇峰生前有个女弟子叫张坤仪,多年来一直追随他,尤其是他患肺病后一直陪伴他,没想到从香港到上海的海轮上,高奇峰摔了一跤,病情恶化,去世时才44岁。高奇峰逝世后,张坤仪以义女的身份发讣告,操办丧葬,先是在上海举行公祭,然后又护送灵柩到广州,最后又多方周旋和力争,年将高奇峰移葬南京,在栖霞山举行了堪称国葬的葬礼。据说,高奇峰去世后,张坤仪去父姓,终身称为“奇峰义女”,还带高奇峰的画作到美国等城市做巡回画展,年,她客死在异乡。

那天,我站在洒满枫叶的山道上,有种强烈的感受,虽然我居住的地方,离栖霞山很近,对我来说,它依旧是一本可让我不断阅读的大书。记得当时一阵风吹来,放眼看去,高大的枫树像是下了一场枫叶雨,飘飘洒洒,随风而去。

南京老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