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桥上看风景的ldquo你rdq

北京哪个医院痤疮好 http://m.39.net/pf/a_8740647.html

张充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中的“你”,

就是张充和。

她被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最后的大家闺秀”,工诗词,擅书法,精丹青,通音律。年生于上海,年随丈夫赴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

她就是“合肥四姐妹”中的张充和女士。

张充和晚年仍坚持临帖写字。

张充和出身名门望族,家世显赫。曾祖是当过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的晚清名臣张树声。

父亲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牖,曾毁家创办苏州乐益女校。

张充和家有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人称“张家四兰”、“合肥四姐妹”。

四姐妹合影(左起:充和、兆和、允和、元和)

能与之媲美的大概只有“宋氏三姐妹”了。宋家三姐妹都嫁给了政客,张家四姐妹则都嫁给了大学者。

大姐张元和,精通昆曲,丈夫是名噪一时的昆曲名家顾传玠。

二姐张允和,擅长诗词格律,丈夫是语言学家周有光。

三姐张兆和,丈夫是文学家、中国服装史研究大家沈从文。

张充和本人则在35岁时嫁给了著名的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张充和年轻时有很多追究者,其中一位是著名诗人卞之琳。

卞之琳的代表作《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写给张充和的。诗中那个“你”,便是张充和。

1

数学零分国文满分

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才女

张充和

在张充和出生之前,张家已经有了三个女儿,她长到八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将她过继给了张充和的一位叔祖母,于是她被从上海带到合肥老家生活,直到十六岁。

这位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视充和如己出,在她九岁时,为了让她接受最好的国学教育,请来了吴昌硕的弟子朱谟钦当老师。

小时候的张充和与张寰和

朱谟钦国学修为深厚,却不像传统的教书先生那样迂腐守旧,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做文章时就生搬硬套,他主张理解,而不是背诵,所以张充和很喜欢他。

他教张充和古文,用《项羽本纪》教她断句;甚至专门找来颜勤礼碑的拓片,一条一条剪下来做成字帖,让张充和临习,这对于她的书法启蒙非常重要,张充和直到晚年,都坚持几年临一次颜勤礼碑。

年张充和临《颜勤礼碑》

张充和后来说:“我看过后来出版的许多《颜勤礼碑》字帖,字体显得很肥大,完全走样了。那是因为拓片已经装裱,笔画就被撑开了。”

张充和的手抄本《桃花鱼》内容,典雅清丽,古意十足。

一次,张充和用长辈送给她的几锭古墨练字,被朱先生瞧见了,一眼便认出那是皖南制墨名家程君房、方于鲁所制古墨,时间可追溯到明朝,非常珍贵。

朱先生遂告诫张充和古墨的价值非常高,要爱惜,不要浪费在练字上。后来她到美国之初,为缓解经济压力不得不出售了十方珍藏古墨,竟卖出了一万美金。

从九岁到十六岁这段童年时期,朱谟钦既是张充和的良师,也是她的益友。

课余时间,张充和独自玩耍的地方就是藏书楼,她爱在上千卷布满灰尘的古籍雕版中探索隐秘的乐趣。她在这里读孔尚任的《桃花扇》,读汤显祖的《牡丹亭》,那时她并不知道,这些绮丽的句子竟可以化成婉转缠绵的水磨小调,也不知道昆曲将会伴随她一生。

上世纪30年代,张充和小生戏装照,摄于苏州九如巷

叔祖母去世后,张充和回到了苏州张家,开始与父母姐姐和兄弟们长期一起生活。

大概任何一个在张家成长的女孩子都会成为才女,这不仅因为张家是合肥的名门望族,还因为张冀牖是世界上最会教育女儿的爸爸。

张冀牖和姐妹四人抗战之前的九如巷老家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张冀牖就有四个小棉袄——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幸福是幸福,可眼看女儿一天天长大,教育就成了大问题。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想影响的张冀牖,可不满足于只让女儿接受传统的女子教育,那样太过狭隘,会限制女儿们的眼界,怎么办?

反正家中殷实,干脆自己办个女子中学!

于是,年,张冀牖在九如巷买了块地,盖了上下五间的楼房,乐益女中就这样成立了,随后张家一家人全都搬了进去,四个女儿就在乐益女中就读。

 张家四姐妹合影(前右为大姐元和,前左为二姐允和,后右为三姐兆和,后左为小妹充和)

在女儿眼中,张冀牖是父亲,也是朋友,没有大家长的威严,反倒是能和女儿们一起读书,分享心得。

因为喜欢昆曲,他甚至在家里搞了一个戏台,特意请苏州全福班的尤彩云教孩子们唱腔和身段,也因此,四姐妹都爱上了昆曲艺术,那是张充和第一次知道原来《牡丹亭》是可以唱的。

少女充和,和三姐一样喜欢穿男装

年,张家姐弟十人自己撰稿编写了一本家庭刊物——《水》,里面全是各种关于家庭琐事的文章、诗词、书法和绘画。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是这份刊物年龄最大的撰稿人。

66年后,由张家姐弟再次复刊后的《水》

在乐益女中教书的叶圣陶曾说过一句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三姐妹和三连襟

前排元和、顾传玠

后排左起: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兆和

应了叶圣陶的金口玉言,日后大姐张元和与昆曲小生名角顾传玠喜结连理;二姐张允和嫁给了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成了沈从文的夫人。

年,三姐与沈从文结婚时,张充和到北京参加婚礼,之后就一直住在北京。家里人让她考个大学,于是她就去考了北大,那一年张充和21岁,凭借深厚的童子功,她的国学一举得了满分,她写的作文《我的中学生活》文采斐然,令阅卷老师相当惊艳。

张充和

但是,张充和数学得了零分。当时的北大和今天的北大一样,竞争激烈,数学得零分按理说不可能有进校门的机会,但是当时的校长胡适爱才心切,就暗地里跟数学阅卷老师说能不能给一点分,耿直的老师不肯让步,但胡适还是决定破格录取张充和进入北大国文系读书。

后来有一次,胡适在校园里遇到张充和,对她说她的数学不太好,要赶快补一补,张充和心想校长你好委婉,自己的数学怎么是不太好,根本就是没学过,连题目都看不懂怎么破!最后还是教务处的人好心宽慰她,说胡校长其实是在打官腔呢,你都进学校了,还补什么呀,这才作罢。

张充和在北大读书时养的小狗

在北大,张充和遇到很多名师,胡适教她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等都曾教导过她。

她也慢慢打开了交际圈,结识了很多文人名流。

她仍然放不下对昆曲的热爱,常常去旁边的清华大学听昆曲专业老师讲课,末代皇族溥侗常和她一起唱戏。

张大千画张充和表演昆曲

张大千为她画过仕女图,章士钊曾赠诗将她比作蔡文姬,闻一多为她主动刻过图章。她还拜沈尹默为师,跟随他学习书法,从此翰墨境界更上一层楼。

2

不睬卞之琳苦恋

情系异国汉学家

30年代中期卞之琳与张充和在北京

在一众民国文人中,卞之琳对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