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梅老祖宗给的好东西,我们要好好传下去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m.sohu.com/a/503081177_121130095

原标题:石小梅:播撒昆曲的种子

乐在其中

来源:苏州日报记者:陶冠群

图:排练现场 姚永强/摄

剧照/石小梅本人提供

年,石小梅考进江苏省戏剧学校昆曲班,离开家乡苏州去南京读书。那时大家都很清苦,她至今还记得寒暑假坐着无座的“棚车”回苏州的情景。发车时间是晚上8时,一般要到次日凌晨4时才到苏州。

戏校毕业前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石小梅和同学们响应号召务农一年,然后分配进江苏省苏昆剧团。那时不能演昆剧传统戏,大家唱的都是京剧样板戏,连剧团名称也改成了江苏省京剧二团。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包括“继”字辈的很多人和石小梅等一批苏州籍演员从南京回到苏州,充实本地昆曲的力量。”回到苏州这几年中,我们可以唱昆曲了,但演的也是新编的革命题材的戏,还不能唱传统戏”,石小梅说。年11月,原属南京的苏昆剧团成员又调回南京,由他们组成的班底扩建为江苏省昆剧院,院址就在南京朝天宫,直到现在。

从艺50多年,石小梅在舞台上唱“活”了一个个戏中人。对待戏,她从不马虎。2月20日,石小梅应邀在苏参加“苏昆三代传承《牡丹亭》”的串折演出,她与王芳搭档出演《幽媾》。演出前两天的首次排练中,她和乐队的磨合有些问题。排练结束后,乐队里的鼓师找她讨论演出细节。为了讲清剧情进展的节奏和双方配合的时间点,她像戏里一样“咚”地一声就在舞台一角跪了下来,那位年轻鼓师赶紧把她扶起来。可她觉得仅仅靠嘴说还不够“精确”,于是再次跪在舞台边,仔细交待了其中的要点。回到后台脱戏靴时,她才发现膝盖有点疼。“舞台上不能糊弄别人,我现在还能做到的时候就要去做,还要尽力做好。”石小梅笑笑说。

从排练的中国昆曲剧院回附近住所的小路上,石小梅和几个年轻人边走边聊,“苏昆”的小唐请教戏的问题,她当即停下脚步演示起来,就像身处舞台一样认真。

老祖宗给的好东西,我们要好好传下去

苏周刊:您觉得昆曲生存发展的现状怎么样?

石小梅:我个人感觉,昆曲的发展走势是越来越好了。昆曲的发展经历过曲折,也走过弯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昆曲重逢生机。这么多年来,国家一直是很重视昆曲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没断过,我们省里也是如此。但在不同的年代,人们对待昆曲的观念也是不同的。以前主要讲抢救、保存,还没想到要推广,要培养壮大观众群。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此后,各方面的氛围变得更有利于昆曲发展,各种合力下,演出市场也正常起来了。

我们这批人经历过昆曲发展的低潮,但总有这样的观念,要争气,不能坍自己的台,更不能坍昆曲这门艺术的台,要守得住自己。那时工资收入不高,演出也不多,但我们都坚守下来了,在下海经商成潮流的年代也都没有离开昆曲。

昆曲事业是大家的事业,只有整个昆曲事业好,我们从事这行业的人才会好。

苏周刊:关于昆曲的传承和创新,业内一直都在探讨,看法不一。古老的昆曲如何在今天更好地发展,到底是要原汁原味地保留并呈现,还是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改革来适应当下的观众的口味,对此您怎么看?

石小梅:该传统的地方就得讲传统。我唱的是老师传下来的戏,而这些老师也有他们自己的老师,昆曲的历史一代代在传承。老祖宗给的好东西,我们把它弄好,传下去,何乐而不为。

我们唱昆曲的人一定要知道老祖宗的伟大,只有心存敬畏,才知道创新的不易。你对昆曲的历史学习了解得多了,才能慢慢有自己的感悟,在把握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昆曲本质的新的创作。

目前舞台上有些表演,搞所谓“创新”,连水袖、口面等戏曲的基本程式都没了,那怎么行。戏曲演员各方面的功都得练,不能“四功五法”都没学好就瞎创新。戏曲舞台上,跑龙套都是不容易的,怎么出场,上台后眼神应该怎么样,手怎么拉圆,都有讲究。

苏周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石小梅:是的。而且这不仅是你个人在积累。我们都是踏在前人的肩上前进的,他们的肩上担起了责任,我们也要把自己的责任担起来,让年轻人踏在我们肩上,那么就一代代往上走了。

昆曲“传”字辈的先生特别了不起,他们经历过最困难的阶段,但一直在坚持,把昆曲发展的火种传了下来。

折子戏学得越多,塑造人物越有底气

苏周刊:从艺50多年,您演过很多经典剧目,在您塑造的舞台角色中,最爱哪一个?

石小梅:这么多年下来,我有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折子戏学得越多越好,塑造人物时就会更有底气。

这么多角色中,我最喜欢的是《白罗衫》中的徐继祖。

苏周刊:有评论说,您演这个角色横跨了娃娃生、巾生和小官生三个行当。这很有挑战性吧?

石小梅:徐继祖这个人物很丰富。刚开始,他是个去赶考的小青年,见到老奶奶还会显露出像小孩子的一面。第二折中,他是头戴方巾的书生形象,这样的巾生是昆剧中重要的男角。等他身着官服、公堂断案之时,就有了官架子,在舞台上就要以小官生应工。

《白罗衫》是个矛盾张力很强的大戏,人物内心很纠结,演起来很过瘾。对演员来说,不仅要求外在表演的功底和演唱功力,更要有内在的隐忍和爆发力,这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一般的小生角色,只要扮相漂亮、嗓子不错、举止潇洒,就能获得认可,但我更喜欢徐继祖这样一个内心斗争很激烈的书生,我喜欢挑战有难度的角色。

《白罗衫》原著是明代无名氏的作品,它存世的折子戏中最有名的是《看状》。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爱人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向两端延展,将之改编成了一个四折体例的剧本,重点是对人性的深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