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是清孔尚任名作,在清戏曲中是令人称道的。新编越剧《桃花扇》由王君安饰演侯朝宗,陶琪饰演香君,于6月27日在杭州余杭大剧院上演,结束后有签售会,现场人山人海。
小编这就带大家解锁下现场!
(演出结束后王君安陶琪签售会)
现场君迷们大喊“王君安,我爱你”时
是不是也让你激动了?
说,有木有!!!
且等等
小编还有现场高清视频奉上!
字幕尽力了!
(新剧未能全部听出字幕,仅供欣赏)
越剧《桃花扇》选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越剧《桃花扇》与王君安现象。
浅谈《桃花扇》越剧新编与王君安现象
原著《桃花扇》的创作与作者孔尚任的遭遇息息相关,与南弘小朝廷的人交往多,有所感,遂做此剧,大部分都是历史事实。
而越剧《桃花扇》就像是原著的一个简介,涵盖了基本故事情节,每场的取名也都参考原著,唱词则更甚。
该剧的编剧是王仁杰,与王君安之前《柳永》是同一人,我去看《桃花扇》现场大部分是因为本身对古代文学的热爱以及想借现场更深刻的感受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还有部分是因为喜欢看《柳永》。此番剧的表现手法也与《柳永》有相似之处。唱词也是类似风格,以原著居多,《柳永》是柳词为多。舞台布景简洁大气,简单的框架却又很切合,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舞美是周正平,凭此剧得了设计大奖。
此处璧人胜一筹
对于两位主演,王君安饰演的侯朝宗,陶琪饰演的香君,洞房一段是全剧里唯一欢乐的片段了,甚是惹人喜欢。
“乍相逢,有红粉佳人知己酬”“莫道那美眷如花天上有,此处璧人胜一筹”,一句句唱腔都很动人,两位的颜值是真的吹爆,我坐在一楼第一排,近看也是一对璧人,两情缱绻,柔情款款,新婚的浓情蜜意,都显露无遗。陶琪在唱到“春光荟萃媚香楼”时有个小动作很娇羞,尽是女儿态,都是可圈可点的。
家国离合添十分
此后香君却奁,国家动荡,侯朝宗被迫与香君分离,接着便是两位主演都是各自一场一场地演,直到最后入道那场才相见,却又悟了入道了。这剧对于喜欢看儿女风情戏的人或许不大适合,因为真正情情爱爱的东西少,在大背景下,两人的分离居多。
王君安在这部剧里的人物设定与以往有所不同,孤舟逃离,那种文人落魄家国情怀,印象最深的是他回到南京后幻想着香君在妆楼里,自己悄悄而上,立于边上,香君定是十分欢喜,结果却是人去楼空,知情由后,对香君的痛惋,一声“香君啊”很动情。
香君《骂筵》那段着实让我惊艳了,陶琪的香君,唱出了不同俗流的风尘女子的气节,她不畏强权,就是不为奸人唱曲,敢于反抗。反抗的结果虽然很惨,但她心中一定是无悔的。
越剧新编值得肯定,而且是文学名著,《桃花扇》也称得上是一个巨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尚需再改进之处,比如唱词,一句句很典雅,几乎大部分都是原著的词,致敬经典,但对于越剧本身来说虽也有典雅之处,但更多的应是雅俗共赏,越剧不像昆曲那么雅,昆曲《牡丹亭》我看过全剧,唱词可以说全是原封不动的原著词。
这次越剧《桃花扇》里唱词,像“齐梁辞赋六朝柳”“汉王蔷”大家可能还能大概体会一下,但是“左思才俊”“阮籍穷途之哭”等等我想会有很多人看不懂吧?这剧如果想很好地理解,顾得了演员表演,就顾不上字幕,反之亦然。没有一点文学素养,去看这部剧,很难看懂。而且个人感觉对大背景交代的少,故事不够连贯一些,也听到很多戏迷说不明白为什么最后一场说“国在哪里,家在哪里”,然后两人就放弃了儿女私情,悟了,入道了。对于学过古代文学的或者单看过原著的人就好理解,但越剧戏迷不一定都看过,那么“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应再“露骨”一些,多一些家国背景的展现,这样就更直观些。其实,国之不存,何来家?“大家”(国)都已经没有了,国破流亡,又何来的“小家”呢?“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还有在舟中一齐坐下的那段有点突兀
总体上来说越剧《桃花扇》是值得一看的,名著的力量,名家的风韵!
王君安现象
“王君安现象”是我有次在央视上看到的词,觉得很新鲜,便看了会儿,王君安所到之处大都是票房很俏,演出结束都会有戏迷们在台下不约而同地喊“王君安,我爱你·····”连喊好几遍,久久不息。
大家最喜欢王君安的哪一点呢?
不妨在下方留言
本篇原创
投稿邮箱:yueju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