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一本桃花扇,康熙看后大怒,但是康熙敢怒不敢杀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古代人对祖先的观念比较强,所以会立专门的族谱,家里面小孩的名字个按照族谱上的辈分来取。一个人的祖先如果是某位名人,那是很值得夸耀的事情。而且有些人甚至沾了祖宗的光,犯了大错也会被原谅。
在清朝的时候,康熙意识到他们和汉人的关系不好,以后统治很容易被汉人颠覆。于是他决定像自己的祖先一样,尊重汉族文化,积极让满人“汉化”。而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就是尊重中国最大的学派,儒家学派。当时他特意去曲阜孔子庙中祭拜,表现自己的态度。而在次之前,孔尚任已经决定要出山了。孔尚任是什么人呢?他是孔子的后代,是一个学者。他早些年的时候,因为才名被周围人知道,然后准备了钱去参加科举考试。不幸的是,他多次考试,依旧没有考中。而康熙皇帝南巡,他意识到自己机会来了。
康熙去孔庙祭拜的时候,孔尚任出现在了康熙的面前。他给康熙谈论了论语中的经典句子,然后说起一些思想。康熙不知道有没有听懂,不过我觉得按照他的知识素养应该是没有的。然而为了表态,他必须做出很感兴趣的样子。而这种感兴趣,在他得知对方是孔子后代时,便重用了他。之后他的官位达到了最高点,这是孔尚任一生最荣耀的时刻,他被康熙封为国子监博士。
虽然这个官不算大,放在现在来说,只能算副处级别的。可是放在一个之前无官无职的人身上,简直和坐飞机一样快。然而,康熙只是表面上给他一个面子,因为这个官看着好看,康熙却只给了他末等一类的待遇。
孔尚任以为自己很受皇帝喜欢,还没来得及展现自己在儒学上的才华,就被康熙遣调到偏远地区治水。在当地,他一共待了四年,而这些日子里,他也见识到了普通百姓在官员压榨下的凄惨景象。因此写出不少作品,而他的作品当时已经有不良的政治倾向。最重要的是,不知他抱有何种目的。
康熙将他调往的地方是淮扬,这里是明清最激烈的战场。在这里,孔尚任到过很多地方,做过不少考察,思想渐渐开始转变。他还和明朝的遗士一起关着门谈话,这些话听见就会遭殃的。这四年的经历为他后来写书打下很大的基础。过了一段时间,他被调回京城,并且很幸运得升了官。而升官之后,他也写下自己的这本影响了他后来经历的书,书名叫做《桃花扇》。
这本书为何惹祸呢?因为它来头太大了。它说的是前朝末年的一段男女之间的感情,是孔尚任反复钻研了百本经史的成品。为了完成它,他特意询问了自己在前朝做过官的兄长一些事情。写成以后,还特意让一位担任过明朝大官一个朋友修改。在这点上,它已经踩着红线在走了,更不要说它的内容。虽然表面上说的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故事,可是它其中暗含的意思更深。而其中有一句话最让康熙警惕:虽然前朝已经灭亡,因为谁灭亡,因为什么事灭亡。什么时候亡的,什么地点亡的。
孔尚任从来不是一个低调的人,写完以后,他自己觉得写得很好,然后请唱戏的给编成戏剧传出去。大概他写的是真的好,几天时间他的书被全部卖光,戏曲几乎没有空座位。一时间这本书在北京城中引起巨大轰动,连康熙都来要他的书稿。可政治是最敏感的话题,而且他还谈论前朝。可以想到康熙看见他的这本书以后的震怒之情。估计当时康熙是想把他杀掉的,只是碍于他姓孔,他的祖辈是孔子,才不敢杀他。之后他被罢官,又变成白身了。
我觉得他这辈子的事情让人生出了很多感慨,因为自己的姓氏被封官,又因为姓氏免除一死。难道明朝复国把大清打倒,这些百姓就会过得更好吗?未必吧。难道他就这么傻,真的不知道自己这本书会引起巨大的后果,甚至导致自己被杀掉吗?也未必。他是一个存活在理想中的读书人,明知道有些事不可以做却偏偏愿意去做,是最值得钦佩的地方。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如此,世界上也有很多事情因为他们而改变。规则是被勇敢的人打破的,而非规则内的人破除。要是孔尚任没有写桃花扇,他的结局会是什么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清实录
参考资料:清史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