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封信介绍一本闲书

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210.html
为了人和人的相遇

第43封来信…………

有本介绍传统文化的闲书《陶渊明也烦恼》,书的作者,为了照顾我这样的读者,导语也是很直白:“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1我的确是等着“被启蒙”的,打开扉页一看,作为爹妈,一阵舒爽:陶渊明那13岁,16岁的娃,不是懒惰就是不识数,没有一个爱读书,见此情景,他老人家喝酒去了,很是淡定。仔细想想,也不对,他能躺平那是因为他是陶渊明!一开始说无所谓的,最后不都会下猛药吗?就这样半信半疑地读完了这本书,作者列了这么多书目,讲了这么多自己的往事,回答了这么多类似上面的问题,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真正会读书的人,当然也会考试”。2她讲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作者小时候读《唐宋传奇集》,看过《袁氏传》的故事,讲一个父母双亡的美丽女子,嫁人十多年生了两个孩子,有一天和老公经过江边,听到松树上猴子发出悲哀的叫声,她听了也觉得很悲哀,写下一首诗,随即变身为一只猴子,长啸一声,没入山林之中。原来这女子本就是猴,选择做人是出于情谊,选择做猴是向往自由,她最终选择了自由。这个故事和作者客厅的一本水墨猴子挂历上的诗产生了关联,“远寻红树宿,深向白云啼”,讲的就是一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如果光读诗,大概也就领会到这一层,组织一下语言,可以应付考试。可如果读过一些类似《袁氏传》这样故事,甚至大家都听过的,毫无关联的《月亮与六便士》,便有些想通了。那么多人骂他抛妻弃子跑到南太平洋岛国画画,但本质上他和这四口之家的女子重返森林的行为又有何不同呢?这种感受和思考能力,到底能不能服务于选拔性考试?或者说人生考场?3她讲想象力的作用。英国作家托尔金,《魔戒》和《霍比特人》的作者,他二十四岁的时候作为英国远征军少尉去法国参加一战,见证了一万九千二百四十名士兵战死的索姆河战役,他在惨烈的枪林弹雨中开始自我幻想,精灵、人、兽人为了权力的大战,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电影战争画面原型。在无法解决心灵巨大冲击的时候,想象力成为了一个人最后的防线。我捧起孩子二年级语文课本,上面有一篇《当世界还小的时候》,我觉得这篇文章很美,想象力不光是习题册上的“照样子,仿写句子”,儿童、青春期孩子,乃至成年人都需要这样的防线,转化、消解和面对日复一日的打击和挫败感。4她讲情感和心智是怎样成熟起来的。《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桃花扇》这四部最经典的中国戏曲文学都是讲“爱情”的,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唐明皇和杨贵妃,张生和崔莺莺,名妓李香君和公子侯方域。作者点出它们不重在叙事,而重在在以第一人称表达心理活动。读的人看到杜丽娘在自家后花园逛啊逛想啊想,看到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别,看到杨玉环从受恩宠到被赐死的心路历程,其实是代入主角,从“我”的角度获得的情感体验。“越是社会上有特别强的道德要求,特别提倡那些外在行为规范时,就越要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内在感受,注意所谓的自然人性,包括对天地万物的兴趣,而不是因为有谁跟你说自然科学知识很重要,包括父母对孩子自然的关爱,而不是所谓的孝道......”有时候费很大劲讲道理,还不如一件彻底让人成长起来的事情。5作者当时写这本书,是因为当老师当大学教授,经常有人来问她“孩子几岁可以看四大名著?”“孩子不爱看《红楼梦》只爱看《哈利波特》怎么办?”......久而久之,她觉得有必要让父母对传统文化,对孩子是怎样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心中有底。很难讲说读完了这本《陶渊明也烦恼》,我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多大长进,又能带给孩子什么。只是现在囤当当购物车的时候,我的手指慢慢地从首页的“畅销书榜”和“新书榜”,滑向了“搜索”一栏,一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