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麟德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予垂垂耄矣!回首前尘,惊觉自己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竟然是“六字三部曲”:读书、教书、著书。寒窗苦读负笈十余载,浮沉三尺讲台四十年,桃李三千,芳草满园。旋即潜心著述,年9月与儿时同窗刘兆清先生合署,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幽寒集》。《兴化市志·文学研究和文献整理》中称“陈麟德、刘兆清在年出版《幽寒集》”,“年”实为“年”之误,应予匡正。此集凡53篇约千字,大部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名人、名著、名篇之赏析、品评及考证,借古人之篇章,以阐扬中华民族之优良道德传统,使读者能于中激发一点爱国尊贤,成仁取义,廉正贤良,亲情友爱,匡扶正义,抑压强良之良知良能,冀以微弱之呼告,有益于世道人心。集中多诗、文赏析,往往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扩大选题覆盖面,使选题别开生面,不落窠臼。把两篇或两首内容、手法相似或相反的诗文放到一起品评,一箭双雕,双管齐下,透彻鲜明,相映生辉。如《以古为鉴异曲同工——〈过秦论〉与〈阿房宫赋〉合诠》(载《江苏教育·中学版》年第10期)、《异曲同工相映生辉——试谈乐府“双璧”的艺术风格》(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年第11期)、《千古风流一样离情——秦观〈满庭芳〉与柳永〈雨霖铃〉品较》(载《汉中师院学报》年第2期)、《笔传青史千秋著誉满文坛两檄文——檄文“双璧”浅较》(载《淮海论坛》年第12期)、《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两束画卷——读“两游札记”》(载《语文教学与研究》年第2期)、《陶凯〈长平戈头歌〉与王世贞〈过长平作长平行〉(载《江海学刊》年第1期)等。其中乐府“双璧”指《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檄文“双璧”指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与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两游”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与徐霞客《游黄山记》。《幽寒集》教学性、知识性强。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柳永卒葬地之争述评》(载《盐城师专学报》年第4期)一文,以博学多识、交游甚广,曾在扬州任推官五年,多次行役白下、京口、真州间的王渔洋诗文及《扬州府志》、《仪征县志》为据,斥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所云卒葬枣阳说,宋·曾敏行(字达臣)在《独醒杂志》、宋·杨湜在《古今词话》、元·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所云葬枣阳花山说,宋·葛胜仲在《丹阳集·陈朝请墓志》中所云卒润州葬北固山下说,首肯柳永卒京口,葬真州,墓在仪征仙人掌(今胥浦),独树一帜,成一家言。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安徽师大中文系教授刘学锴先生为《唐诗鉴赏辞典·过陈琳墓》撰文作如是说,予却据扬州、盐城、宝应等地不同层次地方志乘、著名学者专著如刘中柱《安宜名胜纪略下·陈琳墓》、刘宝楠《宝应图经·疆域》等确凿记载和显宦宿儒如杨瑞云、乔莱赋《阻雪射阳吊陈记室》吟哦陈琳墓诗作,考定其墓在故土宝应射阳湖,见拙作《陈琳墓考辨——就教于刘学锴先生》,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年第1期。年11月,《幽寒集》获泰州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年4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玩易轩文稿(上、下)》,凡篇千字,分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乡土文史、缅怀师长、争鸣商榷、宗教研究、方志考识、随笔杂感、序跋碑文9部,学术性、乡土性强,史学、文学兼工,图文并茂。文稿以玩易轩为书名,别有一番情趣与深意。玩易轩为江苏兴化陈氏五进士府之精舍,吾祖以恂公自山西平遥致仕归来,于兹键户著书深研易学十六年,文稿冠以玩易轩,有慎终追远光前裕后之意。数典而不忘其祖,即不忘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不忘爱国、爱民、爱乡、爱家。文稿中对乡土历史、文化记述甚富,不特对宋元时“顾、陆、时、陈”四大家有载,即明代“李、吴、解、魏、高、宗、徐、杨”亦不吝笔墨。不特对陈氏五进士有载,对五进士中之佼佼者,从山西平遥致仕归来的以恂公和应《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第十四世裔孙施埁(俊峰)所请作《施氏族谱序》的茂亭公(讳广德)亦不吝笔墨。不特对明代三阁老高穀、李春芳、吴甡有载,对“五朝元老”高文义的清廉正直、持议公正、不避权要,克保令名;李文定的慎默、冲和,身居高位而不恋栈,不以富贵骄人,并非“青词宰相”;吴柴庵的疾恶若仇、敢于诤谏、以民为本、忠悃为国,功高过鲜,晚节弥茂亦不吝笔墨。
明万历时邑父母欧阳东凤曾赞誉兴化“人文蔚起,学问好修,不减邹鲁”。(《万历兴化县新志·序》)而其灵秀所钟,文之冠绝者,当推“兴化文化三杰”——施耐庵、郑板桥、刘熙载,吾邑人中之龙也。对“三杰”则淡汝浓抹,详加论述。从地理风貌、历史文献、地下文物、地上史料、乡土风物、民间传说、作品语言等方面,坚信施翁为兴化白驹场人,决不容许诋毁陈广德撰《施氏族谱序》。
发表于《贵州大学学报》年第5期的《让施耐庵归真返璞——就〈水浒〉作者问道于刘世德、马成生、应守岩先生》,驳斥《水浒》作者非钱塘施耐庵而系江苏兴化白驹场施耐庵,地理态势、气候物象、土语方言等浮光掠影的内证代替不了志乘记载、家谱文献、出土文物等铁证如山的外证。发表于《菏泽学院学报》年第4期的《从白驹场地域的历史归属看施耐庵里籍问题》(原题为《数典忘祖者谬矣》后编者易)列举正史、志乘、工具书载白驹场隶兴化,白驹场为《水浒》作者施耐庵故里,即使白驹镇划归大丰,但白驹场大部分如施家桥、施家庄、清水湾仍属兴化,施翁故里在兴化白驹场施家桥而非白驹镇。历史人物的籍贯应以古代疆域的划分来考证认定,绝不能以变迁后的现代疆域来确定,当以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为何地何名为准,否则就无法认定太白故里为碎叶城的李白系唐代大诗人了。必须尽快将《水浒》作者施耐庵为元末明初兴化白驹场人载入中国文学史和权威工具书,正本清源,是非千古。
发表于《菏泽学院学报》年第4期的《耐庵千古事多在拾遗中——施耐庵史料考辨》,按施耐庵所著《水浒》,明清之际,无论衰年盛世皆遭禁梓。明季崇祯十五年四月,刑科左给事中左懋第上书,请求朝廷下令焚毁《水浒传》,帝准其所奏。清康乾时大兴文字狱,《水浒传》理所当然被查禁。李详主纂的《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将施耐庵史料採撷入志,极富学术价值,比较可靠。驳斥《白驹施氏文献与施耐庵传说辨析》作者对陈广德《施氏族谱序》的诋毁与污蔑,对建祠修谱的施埁父子的诋毁与污蔑,对耐庵故里热衷研究并探讨施耐庵其人、其事的学者诋毁与污蔑,澄清事实,拨乱反正。
发表在《大众社会科学》年第2期的《不能容忍对耐庵故里指鹿为马——为浦玉生先生指瑕》,因为浦先生坚执“故里概念,只能大丰不能兴化”,喧宾夺主,气势汹汹,诳言“大丰自古多俊彦”,剽夺兴化名人——“名闻遐迩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代五朝阁老高穀、《名山游访记》作者高鹤年”——据为己有,公然歪曲事实,颠倒是非,底气似乎十足,霸气溢于言表,然而以假乱真,不攻自破,难免指鹿之诮。耐庵故里原隶兴化,现分属兴化、大丰,两地皆可分享。兴化四面环水,钟灵毓秀,经济富裕,人才荟萃,为明清小说之滥觞、名著作者麇集之地。
年新春,乡贤复旦大学教授、前辈学者喻蘅先生曾惠书不佞,嘱予不特研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