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络作者写孔尚任,取了一个颇能抓人眼球的标题:这位作者在文中讲,孔尚任因写“说到了明朝灭亡”的《桃花扇》,被康熙皇帝发觉,“他十分不高兴”,于是便要处置此人——“按照大清律例,这是要诛九族的”。这个说法可以说全是主观臆断,一点不顾及历史,甚至有些地方连常识都不注意。《桃花扇》剧照首先,《桃花扇》涉及的是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不能笼统地说“明朝灭亡”。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作为政权的明王朝其实就已经寿终正寝了,至于后来在南京称帝的弘光帝朱由崧所建政权,虽也自称“明”,但史称“南明”。《桃花扇》从崇祯末年侯方域与李香君相识相爱写起不假,但主要情节发生在弘光朝。当然,孔尚任也在借南明的兴废反思明朝的覆亡原因。在《桃花扇小引》中他自问:“(朱明)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权奸误国。《绣像国姓爷忠义传》中的弘光帝像其次,《桃花扇》惹康熙不高兴了吗?《桃花扇》触怒康熙的可能性不大。从创作上言,上面刚刚分析了,其创作意图是表达“权奸误国”,从而希望能起到鉴今的作用。还有,《桃花扇》不是孔尚任“一拍脑袋”而写成的,从构思到创作完成,花费了他20多年时间。这说明该剧是深思熟虑而成的。那位作者写道:“到了家之后,孔尚任又研读了下自己写的文章,发现里面果然有许多不合法度的话,吓得他一身冷汗,赶紧改了文章并发出去,从而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如上说法,不知依据在哪。《桃花扇》剧照再从作品的反响和效果上看,有很多文献都记载了孔尚任这一呕心之作,其剧本和演出在当时大受欢迎的情况:孔尚任自己在《桃花扇本末》中讲,《桃花扇》热到连宫廷内使也来索取剧本的程度,“午夜进之直邸,遂入内府”。吴梅在《顾曲麈谈》中说:相传圣祖最喜此曲,内廷宴集,非此曲不奏……每至《设朝》《选优》诸折,辄皱眉顿足曰:“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岂可得乎!”往往为之罢酒也。这个“圣祖”是谁?正是康熙帝玄晔!从文中看,康熙是把《桃花扇》当作历史镜鉴来看的。他的“不高兴”是针对南明历史的,而非孔尚任本身。更何况,作为城府很深的一代“圣君”,康熙怎么会像个小文青一样见到敏感文字就暴走?康熙蜡像第三,孔尚任差点被诛九族,又因是“圣裔”被释放?从任何史料上看,都没有孔尚任曾入狱的记录,至于要诛九族,更是无稽之谈。不过孔尚任确实是被罢了官,而且就在写就《桃花扇》的第二年。一些研究者据此认为他的罢官和“文字祸”有关。但是,孔尚任被罢官时,作品的文本流传还不广,倒是罢官后,文本被争相传阅,演出也一场接一场,并且从北京演到了扬州!——在这个过程中也没见康熙查禁此剧的行动,只有康熙“非此曲不奏”的传闻。《桃花扇》剧照现在也有些研究者认为,孔尚任被罢免是因为受到了同僚的排挤,被诬为贪污。(孔尚任被罢前任户部主事,宝泉局监铸,“宝泉局”就是专门负责铸钱的,相当于现在的印钞厂!)最后,悦华要说的是,作为一个文史作者,更应注重历史真实,不能为了吸引粉丝,罔顾事实、信口开河。即便“戏说”,也要有“戏说”的依据。参考资料:刘辉,《孔尚任生平与创作新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856.html